在气象干旱评估方面,国内外先后提出了干燥度和湿润度、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Z指数等指标。
4.1.1.1 干燥度和湿润度指标
降水量和蒸发能力之比称为湿润度,蒸发能力与降水量之比称为干燥度,两个指标表示了大范围内大气的干旱程度。干燥度K计算公式为:
结合气象数据,研究人员还开发了其他表示干旱或湿润度的指标,如Thornthaite湿润度指数、蒸发度指数以及旱情指数等指标。Thornthaite湿润度指数计算式为:
式中:P为月降水量;e为标准月份(30天)的最大可能蒸散量;t为30日均温;I为温度指数;a=6.75×10-7×I3-7.71×10-5×I2+1.79×10-2×I+0.4924。
其干旱等级划分见表4.1。
表4.1 基于Thornthaite湿润度指数的干旱等级划分
该指数以最大蒸散量作为需水量,求其与降水量P的比例来确定干旱程度,同时考虑了降水量和气温,是一个基于水平衡的干旱指数[187]。
蒸发度指数Zm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Zm为月蒸发度;t为月平均气温;a为月平均相对湿度,%。
将降水和温度作为综合指标,有学者[188]针对东北地区的旱情提出了春旱指数:
式中:C为春旱指数;R9-10为前一年9—10月的降水量,mm;R4-5为前一年4—5月的降水量,mm;T4-5为当年4—5月的积温,℃·d。
C≥1为不旱,C<1为干旱,其中0.65≤C<1为偏旱,C<0.65为重旱。
这类指标所用资料是气象观测的常规数据,获取容易,可方便地用于日、月、季尺度的气象干旱监测与评估业务。(www.xing528.com)
4.1.1.2 降水量及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降水量是评估气象旱情严重程度的基本指标之一,干旱程度与前、后期雨量大小和分布均有关,一般以实际降水量或其距平值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较,降水量距平百分率负值越大表示越干旱,计算公式为:
式中:Dp为计算期内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为计算期内降水量,mm;为计算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mm,宜采用多年(大于30年)的平均值。
这类评估指标的优点是资料易收集,方法简单,适用于单站月、季、年气象干旱评估;缺点是指标仅考虑了降水,未考虑蒸发量和下垫面情况,对干旱的响应慢,不能反映干旱的内在机理,且这类方法暗含把降水量按正态分布来考虑,而实际上由于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尺度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不能适用于时空尺度的旱涝等级对比分析[147,189]。
4.1.1.3 SPI指数和Z指数
美国学者McKee等在评估美国科罗拉多州干旱状况时,提出基于降水量的标准化降水指标SPI[190],该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且具有多时间尺度应用特性,能反映不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状况。该指数假定降雨符合偏态函数Γ分布,进而进行正态标准化处理,最终用标准化降水累计频率分布来划分干旱等级。计算公式为:
式中:Pi为时段i的降水量,i=1,2,3,…,12;Pm为时段i内的平均降水量;SDi为时段i内的平均降水的标准差。
SPI指数在美国应用较为广泛,其缺点是假定了所有地点旱涝发生概率相同,无法标识频发地区。针对我国的降水特征,一般用Z指数,即用Person-Ⅲ型分布拟合某一时段降水,而后对降水量进行正态化处理,将概率密度函数P-Ⅲ型分布转换为Z变量的标准正态分布。该指标计算相对简单,结果比较符合实际,可适用于任何时间尺度,对干旱反应较灵敏。根据评价区域的月均降水量计算Z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s为偏态系数;φt为标准变量。
两者均可通过时段降水量序列计算求得,即:
式中:x为时段降水量,mm;δ为时段降水量的标准差。
依据SPI指数和Z指数划分的干旱等级见表4.2。
表4.2 依据SPI指数和Z指数的干旱等级划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