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引擎。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保障。近年来,我国对海洋科技的投入逐步加大,硬件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这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提供了有力保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联合编制的《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0)》显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排名稳步提升,由2016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4位,跻身第二梯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在多个领域取得瞩目成就。我国海洋调查实践由近海向深远海拓展,通过军民融合、对外合作的方式,全面实施了“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 专项,填补了我国在深远海领域调查研究的空白,完成了我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调查和北极中央航道、西北航道科学考察。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一批“大国重器”布局海洋,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成功交付,与“雪龙”号展开“双龙探极”。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平台“蓝鲸2”号在南海承担可燃冰二期试采任务。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智能挖泥控制系统正式投产,实现了中国疏浚技术的重大突破。“海洋一号C”卫星和“海洋二号B”卫星实现在轨交付使用和业务化运行,拥有全球海面风场和海浪谱高精度同步观测能力的中法海洋卫星正式在轨交付,“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完成研制,开启了我国自然资源卫星陆海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科技进步使得我们对海洋“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从而有效提升了海洋公共服务能力。以岸基、海基、空基、天基、船基构成的立体观测网具有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的海洋立体观(监)测能力,高分辨率全球海洋数值预报系统正式运行,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等海洋灾害的预报精度和短时临近预警报能力大幅提升,面向对象的精细化预报为港珠澳大桥建设和亚丁湾护航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注释】
[1]王宏:《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人民日报》,2017年6月8日,第15版。
[2]赵林:《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3]韩叶:《试论马汉的海权论对国家权力的重要性》,《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www.xing528.com)
[4]李双建主编:《主要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5]王宏:《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人民日报》,2017年6月8日,第15版。
[6]参见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2021年3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2月版,第356页。
[8]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1年5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1年5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10]《国家海洋局:加快推动海洋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日报》,2021年7月27日,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