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被人们称为“海洋的世纪”,我国海洋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加强了海洋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和多项中长期海洋规划。2003年,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8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首次发布海洋领域总体规划,对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0年,我国确定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5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在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我国一些海洋产业在国际中的地位日渐提升,海产品产量、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等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海洋船舶、海洋石油、滨海旅游等产业的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休闲渔业、海洋文化、涉海金融等一批新型服务业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沿海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空间布局逐渐趋于优化。
我国加强了海域使用综合管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确立了“海域国有,依法用海,有偿使用”理念。加强海岛保护与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海洋”奠定基础。这一时期我国还加强了维护海洋权益的力度,在海上维权执法工作以及海洋维权斗争中成效显著。我国实施科技兴海与创新驱动,海洋科技投入大幅增长,海洋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我国积极开展海洋国际合作,海洋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认真履行国际义务,树立和维护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此外,我国还积极开展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为人类共同的未来作出贡献。“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是中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基本国策和长远方针。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成为为数不多的实施两极考察的国家之一。
2005年1月,中国南极考察队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从陆上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的科学壮举,开展了地形测绘、冰芯钻探、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安装等工作,填补了国际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空白,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南极科研的显示度和贡献率,有效拓展了中国在南极地区的权益空间。(www.xing528.com)
2007年,中国作为发起国之一,首次参加了被誉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奥林匹克”盛会的国际极地年活动,圆满完成了“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科学计划”(PANDA)、北极综合考察等行动计划,大踏步迈向极地考察强国的行列。
南极大陆98%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体覆盖,好像头上戴了一顶大帽子,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冰盖”。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昆仑站就建在这里。
2012年6月“蛟龙”号海试下潜深度达7062米,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的重大跨越,且从2013年起投入试验性应用并取得辉煌成绩。“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潜龙一号” 无人无缆潜水器等一大批高新深海技术装备也相继完成研制并投入使用。
新中国海洋发展的奋进史是与我国整体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我国海洋事业从当初艰难起步到如今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海洋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艰苦奋斗。继往开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朋友们要牢记海洋强国意识,携手为海洋事业发展增添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