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大航海时代,多个欧洲国家向海发展,通过拓展海洋空间、利用海洋资源先后崛起,成为世界强国。而在西方人进行这种彻底改变世界格局的壮举之前的半个多世纪,我国明朝的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就已经派郑和率领中国船队开始了声势浩大的航海活动。1405年,明成祖朱棣任命的钦差正使总兵太监郑和率领一支装备精良、规模浩大的舰队驶向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此后的28年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他的船队遍访了从东南亚、马来群岛、孟加拉湾、波斯湾、阿拉伯海,一直到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从南中国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的航路。
据史料记载,郑和每次下西洋的舰船都多达二三百艘,人数超过27000人。以第一次为例,1405年7月,郑和统率240余艘船舶、27400余名水手和官兵出海。其中最大的一艘“宝船”长44丈、宽18丈,船高四层,9桅12帆,排水量达1300多吨。《明史·兵志》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除“宝船”之外,还有规模稍小的“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分别用于载货、运粮、居住、作战等多种用途。船上配备有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多种航海仪器,沿途绘制了精确的航海图,记载所经之地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492年哥伦布率领3艘船、87名水手横穿大西洋到达中美洲,1498年达·伽马率领4艘船、140余名水手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甚至连麦哲伦在1519年进行环球航行时,所率领的船队也不过是由5艘船、240余名水手组成(3年后,只剩下1艘船和18名水手完成了环球航行回到西班牙,麦哲伦本人和其他水手均死于航行途中)。[2]可见,郑和船队的规模是半个多世纪之后进行航海活动的西方探险者所不能比的。(www.xing528.com)
但是受传统“夏夷之防”和“务本抑末”观念的影响,实力雄厚的中国船队拱手放弃了广阔的海洋世界,关闭国门与世隔绝。郑和死于宝船队第七次远航途中,此后明朝政府明令停止了这种徒劳无功的航海活动。1436年,明英宗下旨禁止建造远洋舰船,不久又颁旨禁造双桅以上船只。这一时期明朝各级官府严格执行朝廷“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大规模海禁锁国政策延续至近代,唐宋时期一度兴盛的海上贸易一去不复还,我国与海洋强国失之交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