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学科模糊培养多才能-视觉传达设计探究

跨学科模糊培养多才能-视觉传达设计探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以平面设计作为主体的视觉传达设计领域退居为视觉传达的“部分”,而非终端。与此同时,配之丰富多彩的隐性课程来拓宽学科的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有较为宽厚的知识面,并善于将各门类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加以创造,充分使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得以彰显。而隐性课程则由于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且需跟随时代的变化及学生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

跨学科模糊培养多才能-视觉传达设计探究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精英化教育” 向“大众型教育”的转型,最新的市场动向也逐渐缩小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其它设计专业之间的鸿沟,并与其他学科间相互交融,使视觉传达设计系统整合进化的更为强大。传统以平面设计作为主体的视觉传达设计领域退居为视觉传达的“部分”,而非终端。于此同时,学科也拓展到更为广阔且综合的领域,学生们学习的知识要涉猎美学社会科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市场学、营销学符号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跨界”,逐渐形成各学科之间相互关联协作的设计新领域。时代赋予设计师除了要通晓设计史和世界历史之外,还应该知道如何将它们转化为市场认同的视觉元素,只有掌握了综合的知识,才能强化自身的创作力度,也才能与客户进行准确的信息交流,从而描述整个设计过程。但综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和拼凑,而是异质要素之间的碰撞和交融,寻找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点,最终达到学生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目的。

毋庸置疑,“视觉传达设计”是时尚和时代发展的风向标,这也赋予“视觉传达设计”本身的的前沿性和前瞻性特点,而视觉传达设计师也可以称之为哲学家,他所传递的也应该是对当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的判断,是带有一定的导引性。因此,设计教育中不能再简单教授学生如何表现、如何作图,应从自我陶醉式封闭的艺术象牙塔中走出来,结合市场对创意策划、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进行优化组合,鼓励设计与其它领域的穿越、贯通和互动,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形成多层次的课程版块与内容,并且使得形式语言有更多的发展和延展空间。这也赋予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全能”的艰巨任务,要求教师在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自身能力的提升和跨学科综合知识的掌控,不断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以个体带动整体,实现共同发展,切忌固守己见。

1.专业领域的系统整合

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会逐渐走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当下,社会对设计师的需求是全面且多层次的,即要求他们掌握专业技能,通晓艺术理论的专业人才,还要求有全面的文化素养,在对人、事、物、自然、社会、市场的了解与体会之后将“有意味的形式”呈现给大众。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性决定了学科之间的兼容性和交叉性,也预示着其向新领域新形态的拓展,更赋予学生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设计素养。例如本学科的学生,如果不懂营销、不懂市场、不懂策略、不懂心理,就难免会做出没有市场依据,近视和孤立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最终只是天马行空与现代设计脱节。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学科拓展方面就是一个有效的实例,其通过对专业领域的整合,专业特色的强化,形成了“学科群”的概念,有利于淡化专业界限,强化专业交融性与系统性,也符合资源整合的初衷。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改革中依据学校自身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借鉴和学习。在基础教育上,打通学科壁垒,进行资源整合,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体系,彼此渗透、综合全面发展。也应加大重视教学中市场调研环节,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设计构思以条理性的文字表达出来,形成设计策划,在课堂上逐一进行设计提案,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情况下,也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推广能力。与此同时,鼓励艺术与非艺术领域间的穿越、贯通、互动以及结合,在一种高度综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基础之上,形成新的设计思维从而也产生新的设计。在这方面,可能综合类院校会有很好的资源;而对于独立性艺术院校来讲,并不是没有环境,应该在设计内部进行交叉融合。学校可利用选修课程、学科交流,进行学科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更甚可在不同的学校专业之间展开学校交流活动,使同行之间增进了解,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知识间相互融合,使学校课程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也不失教育特色,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实现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www.xing528.com)

2.显性与隐性课程的结合

社会赋予设计专业人才不仅要有厚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区别,而这一关系的处理必须借助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所谓显性课程是教育环节中的基础课程,通过系统化的必修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掌握,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配之丰富多彩的隐性课程来拓宽学科的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有较为宽厚的知识面,并善于将各门类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加以创造,充分使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得以彰显。更使学生在众多的学科中找到专业侧重点,培养其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通”应“变”,实现就业的宽口径。

在教学中,显性且必修的课程应注重在内部之间形成系统的分类与整合,注重课程之间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理性且系统的分析能力。而隐性课程则由于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且需跟随时代的变化及学生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如今国家乃至社会掀起了对文化重视的热潮,学生们自身的艺术功底与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理解决定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差强人意。因此,在教育体系中也应该有对传统民族文化、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的隐形课群,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行熏陶外,还应该在设计创作中融入地域文化,创造出有个性、有地域特色且有特殊“意味”的作品来。

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依托基础上,延伸增设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与社会发展脉搏息息相关的专业课题,如时尚前沿、设计文化论、设计发展前沿、可持续发展设计等,捕捉学科前沿发展,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培养学生符合现代数字环境下的多方面素质。数字媒体作为时代新兴的一门学科,其实是“视觉传达设计” 课程的延伸,但如何区分专业特性又找到彼此融合的地方,是我们必须深思的。可以适当的开展影视后期合成,以及flash动画,影视动画、网络广告等辐射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