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课程体系的纵横联系
艺术高校的办学特色,不仅指艺术类专业本身的特色,更是针对艺术高校在办学和教学运作中创立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对于各地区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应依据各地区市场的需求,培养从事设计实践、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寻找课程间的有机衔接,有意识地将本学科的课程之间进行系统的串联,使课程之间相互渗透、彼此结合。
在基础课程中,整合三大构成,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让他们从生活、自然、艺术中获取不一样的创作灵感,且灵活地运用所学法则和原理与自然、生活进行贯穿,让表现的形式更趋个性化。同时,进行专业基础课程与软件课程进行有机统一,进行衔接呼应。例如在教学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程(如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arw、3D MAX、CAD)等与专业课程完全脱钩。而且,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被放置大学一、二年级里,在大学三年级分完专业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具体的专业课程练习时,大多数学生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致使还要再重复讲授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不仅浪费了时间,还阻碍了很多提升视觉冲击力的创意思想和设计效果的发挥。
因此,可以探索将“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理论课程和当下市场流行的专业技能进行系统的融合与重构,在基础训练和专业创作之间做有效的过渡,如“平面摄影+Photo Shop”、“VI设计+Illustrator”、“版式设计+In design”(如表5.3),这样即弥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鸿沟,也改变了只注重设计思维的训练,或只注重设计软件操作的技能训练的单一局面,从而使设计理论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课程得到并举,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设计理论是好的创意的来源,计算机辅助软件是实现创意外化的重要手段,二者缺一不可,进而也强化了学院的专业特色。(www.xing528.com)
2.民族文化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入
文化消费时代和图像时代的到来带动了艺术设计领域的繁荣,同时也影响着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飞速发展。对于云南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输出的高校而言,课程设置主要是由理论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板块构成,相对来说缺乏文化个性与创新价值,存在滞后状况,学科界限过清,缺乏交叉综合的同时无法体现特色教学。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既不能满足多元化市场的实际需要,也缺乏高素质创造性,无法在设计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着日渐提升的客户审美需求,地区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应该做出如何改革呢?通过分析当下市场来看当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固守所谓“平面”传统定位显然不符合学科与社会发展现实,必须主动迎合大环境下的市场发展变化而进行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除了以目前国内现行改革院校作为参照基准,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的办学层次与水平,向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还应该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挖掘。
除此之外,以本省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云南区域的经济实力、社会基础、文化背景,结合云南民族文化强省战略,重新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法做出新的定位,明确新的培养目标,在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或者是全盘脱离,而是认真研究并且吸取我省各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艺术文化精髓,将其融会贯通与当下设计教学中来。在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的同时,摸索出一条既有共性又兼顾学科特色的设计创新之路,在提高民族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积极且主动的打好了差异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同时,也为地区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贡献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