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改革
随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企业也在人才需求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为市场提供人才的高校,应做到“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贴近时代的需求为目标不断调整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在对设计史及设计基础课程的传授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适当增加设计管理、旅游产品开发、形象设计、用户研究等课程,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具备发现问题能力的同时,了解与“视觉传达设计” 相结合的应用过程、市场定位、策划设计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各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均开设了VI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等专业课程,但这些课程设置更多局限于以静态化的作品呈现出来,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局限于平面部分,得不到很好的延展。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课程改革,使教学围绕造型基础、设计理论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设计实践五个环节有序开展。以设计史论、民族艺术概论、营销管理、传播学等理论作为依托,将最新服务于网络、移动媒体、电子商务等平台的设计植根于专业课程中,开设网页设计、UI界面设计、电子杂志设计、用户体验等相关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辅修形势与政策、设计发展前沿、设计管理等课程来帮助学生在进行设计时避免凭空的、脱离现实的设计,使学生对设计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毕竟“视觉传达设计”是时代的产物,不能仅仅让学生的设计作品只是肤浅的停留在视觉设计层面,而要借助新媒介从信息传达层面甚至营销策划层面的高度去实现设计的创作,从设计公司、客户企业、消费群体等多个角度审视设计,为客户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长期效益,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
2.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www.xing528.com)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更是设计的灵魂。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规划过程,包含对学生的创新性、艺术性、科学性、文化性和商业性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使教育出来的学生养成了规规矩矩的好习惯,但这恰恰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据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在进行讲座时到问问题的环节,出现雅雀无声的局面,部分学生可能是不敢或不愿提问题,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不善于提问题。久而久之,问题意识的减少,使学生与教学之间缺乏沟通与反馈,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成为教学中典型的弊端。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实现重过程、重思维方法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提问题,耐心为学生解决问题,使课程学习变得轻松且愉悦,在互动中让学生更好的展现自我,表达个性,使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层出不穷地披露出来。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分析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知形合一;更甚鼓励团队之间的协助,让学生们在团队中,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凸显个人的长处,运用头脑风暴方法,集体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使大家能够畅所欲言,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进行思维创新,解除一些思维定势,使创意进行叠加,产生无限的创意力量。
信息时代,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很多学生受到太多信息的干扰,太多资料供支配,感到被淹没在信息资料中,感到困惑不已,而且无法跳出重围,实现创新,再者学生似乎对教授、对权威有一种莫名的崇拜感,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更有一些人排斥信息,盲目的进行创新设计,自称:“用不着用别人的想法来扰乱我的脑袋”或者“我追求原创,而不是素材堆积。”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教学者应该主动通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来发现生活、发现信息,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理性探究和综合分析以及对视觉表现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在生活中搜集到信息并具备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明白一个好的设计师不是只会在图纸上表现的人,而应是一位很懂生活、且能把生活融入到设计中打动客户的一群人。除了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外,还应广泛开设“观察”、“分析”研究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启发学生对造型、色彩以及构造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更甚可开设独立课程对当下实事热门话题进行分析调研,制定问题解决任务书,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极好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突破创新,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创新,而是更全面的将客户需求、市场分析、消费心理研究融为一体。还应该在基础课中提倡学生大量地阅读图书和欣赏大量的现代艺术和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在教学过程中,从小的手稿的制作到整体作业布局、装裱以及展示均融入形式美的法则的运用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等形式美法则;在作业汇报中,不仅仅是拿出一套方案,而是多种方案,同时采用全程考核法,除了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转变以往重结果而轻过程的错误观点,使学生执行力和表现力得到同步提升,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毕业生。而且,评分的标准不仅是老师为主,也要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互相评比,必要时也可聘请校外专家,多角度、多维度的进行评估,避免教学评价在反馈方面形成单一的局面。让学生亲身感悟与启迪,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找到自己欠缺以及以后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