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珠桥北岸
今海珠广场一带。
海珠广场现为广州市区中部的绿化、交通广场。范围在海珠桥以北,泰康路、一德路以南,侨光路以西,谊园以东。因西面是旧时珠江中的海珠石所在(今沿江西路与新堤一横路相交处一带),又南靠著名的海珠桥,故名海珠广场。
清代时,此地为南城外的蔬菜、水果集市,称菜栏和果栏。
20世纪30年代前后此地民居渐密。至抗战初期,成为居民密集区。据1937年《广州市最新马路全图》标示,有如下街巷、马路:
新沙水埠、新沙上街、新沙下街、乐善坊、新横巷、爱育东街、永兴通津、新沙横街、果栏、菜栏、永安街、小半约、维新南路南段(泰康路至海珠桥脚段)、兴隆里、八间巷、龙王庙前(龙王直街)、韭菜栏街、菜栏横、驿前南等。
1938年,此地遭到侵华日军飞机狂轰滥炸,房屋大片塌毁。几成废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广州市工务局将海珠桥北岸区划入灾区重建计划,拟将之建设为商业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7月进行重划,可惜后来很多规划都未能实现。
据1949年5月再版《新广州市街道详图》标示,本区域之主要街巷、马路仍与1937年《广州市最新马路全图》标示的基本相同,部分横街窄巷不存。(www.xing528.com)
1949年10月14日下午,海珠桥被炸毁,此地受损严重。
建国后,1950年修复海珠桥。1951年,修建西广场,称海珠广场。后续建东广场,1954年正式建成。面积3.5万平方米,遍植绿草、鲜花和榕树、凤凰木、木棉、紫荆、刺桐、棕榈等。自然式布局。民国时期在此地域之街巷,全部消失。
1959年10月在广场北侧建广州解放纪念像。1969年“文革”期间拆除。1980年重建。
2.南关
南关指位于今北京路南端段两侧一带的街区,大致北至万福路、泰康路,南至珠江北岸,东至文德南路,西至太平通津地域。因地处广州城南门永清门之南而称南关。当今南关珠江堤岸线形成于清末。
1934年《广州指南》载南关有如下公会、旅店等,见下表:
以上地址,南关路、南关大马路当即南堤大马路。南关二马路即南堤二马路。
此外,国民党工人宣传运动委员会于1926年6月举办的工人补习学校第八所也在南关,确切位置不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