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景园林管理与法规(第2版):公园管理的理论

风景园林管理与法规(第2版):公园管理的理论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园管理的理论主要包括生态园林理论、城市大园林理论、价值评价理论和游客需求动力理论等。这两项重大突破为后来的北京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北京的园林绿化事业出现了更加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城市大园林的理念是北京园林绿化建设多年实践的结晶,城市大园林理念的提出是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必然逻辑。建立以“游人量”为中心的三维评价体系,可较全面反映游览参观点的价值。

风景园林管理与法规(第2版):公园管理的理论

公园管理的理论主要包括生态园林理论、城市大园林理论、价值评价理论和游客需求动力理论等。

1)生态园林理论

(1)生态园林的由来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谈论的焦点,出现了如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和生态设计等主导词语。

生态园林的理论是适应社会的进步和需要产生的。“生态园林”概念的提出是在1986年的中国园林学会召开的“城市绿地系统植物造景与生态学术讨论会”上。会后上海园林局程绪珂先生积极倡导并连续发表专文论述生态园林,提出了生态园林的定义,论述了生态园林的任务、目标、标准、原则和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等,逐步形成了生态园林的理论体系

生态园林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的理论,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措施。

(2)建设生态园林的生态学原理

生态园林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竞争原理、共生原理、生态位原理、植物他感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理论。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重建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以经济学为指导,强调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并重,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2)城市大园林理论

(1)城市大园林理论的由来

1985年12月召开的北京市第二次园林工作会议,总结第一次工作会议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研究解决现存的问题。这次会议取得了两项重大突破:一是作了一系列改革决定,扫除了制约发展的各项不利因素,大胆改革不合时宜的体制,大胆革新不合时宜的观念;二是诞生了大园林理念,使园林绿化事业走上更宽广的康庄大道,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大力搞好各种类型绿地建设,谋求园林事业的大发展,是贯穿建设城市大园林始终的一条红线。这两项重大突破为后来的北京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北京的园林绿化事业出现了更加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既然是以首都行政辖区大地加以园林化,当时定名为首都大园林(后改称城市大园林)。之后,经过长期担任首都绿化委副主任的陈向远同志总结提炼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2)城市大园林理论功能(www.xing528.com)

城市大园林是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型园林理念,其根本造园理论仍然是师法自然和天人合一学说,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大地园林化,以期运用人造的办法创造出适应于人类生存的第二自然环境。实现大园林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心竭力地去搞建设,只有大力搞好建设才能求得较为理想的发展,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城市大园林理论的功能主要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把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作为一项重大功能;把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作为一项独特功能;在郊区发展大园林,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走脱贫致富之路,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防灾避灾场所的功能;要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从以上所述城市大园林的6大功能可以清晰地知道,大园林观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城市大园林理论要遵循因需而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继承城市传统园林风格并赋予时代气息。

城市大园林的理念是北京园林绿化建设多年实践的结晶,城市大园林理念的提出是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必然逻辑。多年来绿化美化等系列工程的检验进一步证明,将园林绿化建设纳入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轨道,以城市为单元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统一组织实施,是实现城市大园林的重要组织保证,它赋予城市大园林建设以充分的可操作性,城市大园林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行业建设。

3)价值评价理论

游览参观点是指具有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可供人们游览参观的空间体系。游览参观点包括公园、风景名胜区、博物馆、展览馆、纪念地等形态。

游览参观点的价值是根据游览参观点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实用性的大小确定的。而这种实用性又是根据人类对游览参观点的认识深浅而确定的。游览参观点的价值,应是根据其在特定时代中所起的作用和在特定时代所发挥的影响来判断。游览参观点的本身价值在一定时段内是一种绝对价值,而其市场价值则是相对的价值。游览参观点的价格(即门票)是在特定的时段对游览参观点价值的一种反映。判断游览参观点的价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当在动态中作判断,既要充分尊重游览参观点自身价值的客观肯定,又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对游览参观点价值的客观肯定。建立以“游人量”为中心的三维评价体系,可较全面反映游览参观点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游览参观点的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竞争日益激烈,游人选择游览参观点的机会越来越充分。游览参观点的市场占有率或游人量是游览参观点景气与否的重要标志,是游览参观点的自身价值的客观肯定,是衡量游览参观点价值的重要参数。

各个游览参观点的性质、功能、类型、规模及内涵各不相同,极为复杂,用专家评判的方法,很难准确地反映每个游览参观点的价值,即使使用量化体系给游览参观点赋值,因参与人的局限性和主观性,难免产生片面性,难以显示公平。游览参观点的价值是通过社会承认表现出来的。一个游览参观点的价值的高低,主要看其是否被社会承认、认可。一般来说,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程度越高,其实际价值越高。游览参观点的价值被社会认可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权威机构的认可和认证。它是游览参观点的自身价值的客观肯定。业内专家是游览参观点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具有独特的社会角色优势,有资格从理论和实践、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和评判游览参观点的价值。

4)游客需求动力理论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游客的需要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的提高不断变化的。游人的需求反作用于公园,是推动公园建设、管理和服务发展的动力。游客的需要可分为前驱动力和后驱动力。前驱动力促使人们产生游园的动机;而后驱动力则成为公园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动力。

满足游客的需求是公园建设和管理的目的。公园管理者应当不断研究游客的需要变化,不断关注游客各种合理的需求,满足游客的优势需要,特别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树立世界眼光和一流标准。经过大量的事实和调查显示,游客的需要可分为多种类型:显性需要和隐性需要、优势需要和普通需要、群体需要和个体需要、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合理需要和非合理需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