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祠堂:宗族组团的核心

祠堂:宗族组团的核心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作为村落中最重要的地标建筑,敬爱堂、追慕堂等主要祠堂建筑的空间分布应当处于某一个房派住宅组团的核心,至少在其建设时存在这样的空间分布特征。聚族而居的宗族文化影响下,每一个房派的居住建筑围绕本房派的祠堂建筑营建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功能联系,其中既包含了使用祠堂进行祭祀、集会等宗族活动的功能,也包含了房派成员团聚的心理功能。

祠堂:宗族组团的核心

徽州村落的营建深受宗族文化的影响,“聚族而居”是主导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内在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歙县志所载:“邑俗旧重宗法,聚族而居,每村一姓或数姓;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堂皇闳丽,与居室相间”[2]。陈志华教授等曾在考察浙江新叶村时提出,在该村中“各房派成员的住宅造在本房分祠的两侧,形成以分祠为核心的团块。房派到后代又分支的时候,再在外围造更低一级的支祠,它们的两侧是其支派成员的住宅。新叶村就这样形成多层级的团块式结构布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村子的结构与宗族结构是符合一致的”[3](图5—4);段进、龚恺等学者及本书作者在对西递村的研究中,根据对胡氏宗族其他支脉宗谱中村图的研究和西递当地老人的访谈,推断西递村中也存在类似的宗族组团结构[4]。也就是说,作为村落中最重要的地标建筑,敬爱堂、追慕堂等主要祠堂建筑的空间分布应当处于某一个房派住宅组团的核心,至少在其建设时存在这样的空间分布特征。聚族而居的宗族文化影响下,每一个房派的居住建筑围绕本房派的祠堂建筑营建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功能联系,其中既包含了使用祠堂进行祭祀、集会等宗族活动的功能,也包含了房派成员团聚的心理功能。

上述论断为分析村落地标建筑空间分布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村落建筑的物质形态已经改变,历史上的宅居权属关系更是早已湮灭而无法还原了,因而无法直接从考据的角度再现村落的组团结构,也无法再现祠堂建筑空间位置的上述特征。在本节的研究中,作者尝试使用村落空间网络中心性分析使掩盖在均质化的村落肌理下的组团结构呈现出来,并通过这些组团与祠堂建筑空间位置关系的研究,佐证宗族组团的存在并揭示祠堂空间分布的特征。

图5—4 村落组团结构示意(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段进,龚恺,陈晓东,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村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