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关关系之外,可识别性与中间性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些例外的案例。南京中心区中有一些高可识别建筑的中间性指标并不高,还有一些中间性较高的建筑并未获得较高的可识别性。
图4—14 部分高识别性建筑照片
31个高识别性建筑中,三个搜索半径下其中间性量值都未进入前10%的共有8个,包括:人民大会堂、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名人城市广场、织造府博物馆、华泰证券、龙吟大厦、福鑫国际大厦、长发中心(图4—14、表4—3)。而三个搜索半径下中间性量值都排进10%但未能入选高识别性公共建筑的共有13个,它们是:大洋百货(FID158)、友华大厦(FID153)、中央商场老楼(FID111)、鼓楼医院老楼(FID406)、大华戏院(FID106)、中心大酒店(FID353)、新华大厦(FID351)、江苏文化大厦(FID1131)、中山大厦(FID527)、福昌饭店(FID352)以及FID为36、271、355的小型商办建筑(图4—15)。其中大洋百货、友华大厦、中心大酒店虽然未入选高识别建筑,但其排名均在前40位,而中央商场老楼和大华戏院是中央商场的一部分,鼓楼医院老楼和新楼相连,故此这6个建筑将不作为特例讨论。
表4—3 高识别性建筑的中间性排名
图4—15 种搜三索半径下同为中间性高值的建筑分布
这些特殊个案的存在表明除了城市空间结构外,地标建筑的分布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根据对上述建筑的进一步分析,作者认为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建筑外观、建筑功能和文化意蕴等三个方面。
1)外观“清晰”程度
引人注目的外观毫无疑问会加强建筑的可识别性,使其更加容易成为地标。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认为地标建筑应当有“清晰的形式”[1],形成清晰的形式“要么与背景形成对比,要么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2],因此,就建筑的外观而言,“图底对比似乎是最主要的因素”[3]。
据此,我们通过对特例建筑和部分高识别性建筑外观“清晰”程度的评价来检验外观对可识别性的影响。具体方法是,请受访者根据建筑所在位置的街景照片对对象建筑的“图底关系”进行打分。因为评价内容较专业,调查对象被限定为建筑专业学生,打分按照彰显度等采用高中低三档,各计3、2、1分,得分多者外观形式更为清晰[4]。
评价的结果显示(表4—4),高识别性建筑得分都较高,特例建筑中,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名人城市广场、龙吟大厦、福鑫国际大厦、长发中心的得分与高识别性建筑接近,其中龙吟大厦和福鑫国际大厦两座高层建筑连为一个整体,在相对远离新街口的地段中,其高度、巨大的体量和金属玻璃幕墙的材质都与周边建筑形成很强烈的对比,使其清晰地突出于背景环境;长发中心具有十分独特的建筑表皮材质和高层双塔造型,在大行宫地段也较为凸显;名人城市广场所处位置有较开阔的视野,使其高层建筑的形象和顶部的特征得以清晰的展现。此外,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的椭圆幕墙造型也令人印象深刻。福昌饭店、新华大厦和中山大厦等建筑的评分明显较低,其中新华大厦虽然高度较高,色彩比较特别,但是由于其所在位置靠近较小的城市支路,周边高层建筑较多,因此,在街道上观察其形象不够突出;江苏文化大厦地处新街口核心地段,其外观与同地段其他建筑相比也不够突出;中山大厦和福昌饭店以及FID36、FID271、FID355都是体量较小、造型普通的建筑,因而很难形成凸显的形象(图4—16)。
图4—16 体量较小的中山大厦(右)和FID36、271、355沿街建筑
评价结果表明,在所有特殊的个案中,建筑形式显著突出于周边环境是获得较高的可识别性的原因之一,而这些建筑的中间性大多也并不算很低;相应的,即使位于中间性较突出的地点,如果建筑的形象过于“普通”,也难于获得较高的可识别性。(www.xing528.com)
表4—4 部分建筑外观”清晰”程度评价结果
2)建筑类型
特例建筑中人民大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和织造府博物馆是全市性的重要公共服务类建筑,这些建筑类型易受到市民的关注,因而虽然其空间布点并非中心性最高的位置,也可能获得较高的可识别性。此外,这些建筑的外观特征通常也较鲜明,使其成为地标的可能性增加。
3)文化意蕴
人民大会堂和织造府博物馆识别性较高的原因还与它们特殊的文化内涵相关。人民大会堂始建于1936年,是民国时期召开国民大会的场所,也是南京著名的民国历史建筑;织造府博物馆与南京特产云锦和《红楼梦》故事相关,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筑由吴良镛院士担纲设计,将现代建筑和传统园林有机结合,独具特色。这些建筑因重要的文化内涵而“突出”于其他建筑,使其更易成为地标。
综上,虽然地标建筑的分布与空间位置本身的结构属性相关,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建筑形象、功能类型和文化意蕴方面的突出特征也是建筑获得高识别性,并可能成为地标建筑的原因。
[1]~③[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60
[2]~③[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60
[3]~③[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60
[4] 这一调查仅依据图底关系,并不代表对建筑设计质量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