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环境对结构作用的类别有直接关系。事实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就是为了解决环境对结构的作用效应与结构对环境作用的抵抗能力这一对矛盾。一些国内外的设计规范和规程都给出了混凝土结构的工作环境分类,一般都是根据环境侵蚀机理特征并结合各自在不同情况下混凝土的侵蚀程度进行定性的分类分级描述。表1-1和表1-2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1-7]对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与环境作用等级的规定。首先按照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腐蚀机理将环境划分为5个作用类别:一般大气环境、冻融循环环境、海洋氯化物环境、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化学腐蚀环境。再进一步对各个环境作用类别划分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作用程度,如对于一般大气环境,分别按照室内或室外、环境干湿程度、是否干湿交替等环境条件划分为Ⅰ-A、Ⅰ-B、Ⅰ-C三个环境作用等级。类似的环境分类分级方法在国内外的其他相关规范中也有所体现,如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1-8],《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 191—96)[1-9],《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 10005—2010)[1-10],欧洲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南》[1-11],Eurocode2的《混凝土结构设计》prEN1992-1-1(最终修订版)[1-12],欧洲标准委员会EN 206-1:2000[1-13],澳大利亚混凝土结构规范AS 3600[1-14],美国混凝土学会(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ACI)的《结构混凝土的建筑规范要求与条文说明》(ACI 318M)[1-15],加拿大的国家建筑规范中的CSA A23,1[1-16],德国DIN 1045/A1:《用于结构的混凝土——设计和制造》[1-17],挪威的NS 3473《混凝土建筑和设计准则》[1-18],瑞典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1-19]等。
上述国内外规范中对环境作用等级的划分是一种定性的方法,主要依据环境作用等级对结构材料与构造措施进行规定,是基于经验和工程实践而确定的。“定性”和“经验”方法都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实现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从定性向定量化的转变过程中,以明确的和量化的指标与方法对工程结构的设计进行指导和规范,这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表1-1 环境类别[1-7](www.xing528.com)
表1-2 环境作用等级[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