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本科留学长线规划的重要性

美国本科留学长线规划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对于长线规划的学生,尤其是在美国和中国顶级国际学校读书的学生,会每个月都有课程、考试和活动规划的监督和指导。韩国学生为什么SAT考试和本科申请那么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他们的合理的长线规划。考试规划我们之前已经详细介绍了美国各种考试的情况。在考试规划中,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尤为重要。我们拥有多个亲自参加SAT考试并获得2250分以上的老师,老师们一致认为,SAT的技巧性和对基础的考查同样重要。

美国本科留学长线规划的重要性

家长们和学生们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进入美国顶尖名校

想要进入美国名校很简单:把自己塑造成他们想要的栋梁之材就好了,由内到外地重塑自己,完成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我们不主张很多机构所提倡的投机取巧,为了丰富简历而去功利地做一些事情。相反,我们提倡通过科学而长期地规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就可以成为学校想要的人才。进入目标学校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要做好合理的前期规划,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学校对人才的要求,即什么样的学生是他们想要的。我们将从学术、课程以及活动等方面展开介绍,以帮助高中同学作好合理安排,从而顺利地进入目标学校。美国的高中规划体系,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基本分为3类:

1.学术规划(Academic planning)

2.考试规划(Test planning)

3.课外活动规划(Activity planning)

这3个规划,在我们2011年读书出版后,就被中国的中介机构广为学习并引用。但真正了解其中内涵和精髓的人太少。

学术规划

学术规划主要是在高中阶段的课程规划。出国读高中或者在我国的国际高中读书的学生,很多的课程体系和美国的课程体系相似或者相同。他们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课程进行学习和考试。这一点与我国的高中课程设置不同:我国的高中课程是所有学生在一个教室里面学同样的内容,而美国的学生是有选择空间的。同一个年级的两个美国高中生,毕业时候修的课程可能截然不同。一个可能选了很多高级的课程,甚至达到了大学水平;另外一个可能只是完成了规定课程。我们用跳水来比喻课程的难度和选择:入水的水花小,固然漂亮,但是要看难度系数;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难度系数,动作完成得吃力也不行。如何找到平衡点,是升学顾问的责任。我们对于长线规划的学生,尤其是在美国和中国顶级国际学校读书的学生,会每个月都有课程、考试和活动规划的监督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这个长跑中取胜。其实,人跟人的差别没有那么大,每一个月都比别人领先一点,几年高中下来就领先竞争对手一大块了。韩国学生为什么SAT考试和本科申请那么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他们的合理的长线规划。我有幸与美国和韩国的顶级升学顾问切磋并长期交流,发现他们对高中学生的规划会细致到9年级的暑假、感恩节和圣诞节进行什么学习和活动的安排。

此外,学校的品牌对申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排名在前十名的高中的3.8的GPA成绩可能要比一个普通学校的4.0还有分量。美国排名在前三的高中Horace Mann中学在2013年就有12名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还有超过30名学生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

当然,这些课程的含金量不同,因此录取委员在考量学生素质的时候,也会把学生选择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考虑在内。当然不是课程越难越好,如果学生选择了非常难的课程但是成绩很差,还不如选择正常的课程但是成绩很好。此外,课程选择对未来专业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考试规划

我们之前已经详细介绍了美国各种考试的情况。其实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当我们做好了课程规划以及学术规划后,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学习,适当地结合一些考试技巧(如对题型的熟悉),考试成绩会给我们一个公平的交代的。在考试规划中,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尤为重要。

安排考试时间就像是和时间赛跑,美国的高中四年,中国的高中三年,最后一年申请考试,通常10月份是第一轮申请。一般第一轮申请的录取率最大,因此,赶上第一轮申请是非常重要的。在筹划考试时间方面,考生须注意:以目标来规划自己的考试时间。

换句话说,考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水平制订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时间。时间设计上要用倒推的方法,同时要留有余地(比如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要有时间考第二次)。

在先学习托福还是先学习SAT方面因人而异。但是SAT的准备应该至少给出1年的时间。原因很简单,在11年级的时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读书的高中生都非常忙,要准备SAT I,II,面对很多AP课程以及AP考试,还要进行社会活动和体育比赛。所以11年级之前就要准备SAT。10年级升11年级的暑假开始准备SAT其实并不早,准确地说是有些晚了。最理想的是8年级升9年级的暑假或者9年级升10年级的暑假就应该开始准备SAT了。SAT是一道坎儿,早晚都要过,早过比晚过好。

没有人嘲笑巴菲特13岁就开始买股票,也没有人嘲笑朗朗4岁开始弹钢琴。高中生涯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SAT早点准备好了,就能更加从容地进行其他活动。

我们拥有多个亲自参加SAT考试并获得2250分以上的老师,老师们一致认为,SAT的技巧性和对基础的考查同样重要。所以,早做准备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了解考试的内容和自己在知识点上的欠缺,这样在学校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比如,SAT要求阅读速度快,如果学生对小说类或者科技类的文章不擅长,那么就可以在未来的学习当中更加有目的性地学习。或者如果学生早知道了SAT写作对例子的素材的要求,就可以早准备等。关于SAT的词汇就更加不用说了,早准备早好。

另外一个提早准备SAT的好处就是,很多美国顶级大学的好的暑期课程项目要求SAT和托福成绩。

总结一下,高中就好比我们往玻璃瓶里装沙子、石头和水,一定要先放大块的石头,再装沙子和水才能尽可能地把瓶子填满。SAT无疑是大块的石头之一。

课外活动规划

申请美国大学与在国内考大学有天壤之别。美国没有三好学生一说,如果你担任班长(在美国是要选举,而非任命的)或者学生会干部,这都会给你很多加分。当然这个加分不是真的在成绩上加分,而是会让你的申请脱颖而出。此外,参加过重大的体育活动、是校队的成员等都是学校乐意看到的。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学生身上的优良素质,比如领导力、勇于面对挑战等。

做活动就像家里来客人作客。如今天来一位意大利的朋友,我们不能请人家吃我们自己爱吃的东西,因为人家可能连筷子都不会用;请客就要投其所好,人家喜欢吃什么,我们请人家吃什么。很多机构的活动策略都是错误的。我这些年结识了几个学校的校董,其中一个是斯坦福的校董。当年是他给我发的助学金。这里简单说一下高校的“奖学金”政策:很多学校的研究生政策是needblind,就是你缺多少我们给你多少。我当时上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已经有房有车了,但是被问到经济条件的时候,都说自己经济条件不好(印度人除了说自己经济条件差之外还说要供养好几个亲戚)。我填表的时候,有同学暗示我,但是我觉得我条件还是挺好的。后来大家讨论都拿多少奖(助)学金,我才发现他们都比我多拿2万多美金。第二年我就改了策略,于是就拿到了最高额度的奖(助)学金。给我发奖学金的人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这个校董。后来我还结识了一位宾大沃顿商学院的校董。也是通过跟他们的交谈,我才知道他们想在中国申请者身上看到什么样的特质,而这也正是中国学生最缺的三样东西:领导力、创造力和国际背景;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需要体现的则是领导力、创造力以及(与美国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你知道他们印象当中典型的中国学生都是什么样子的吗?大都是戴着眼镜,数理化成绩还不错,到了美国也不跟别人交流,只跟中国人在一起;女生背名牌包上课,男生到美国没几天就买辆好车,学校最不喜欢这样的中国学生。那么,学校想看到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呢?他们喜欢能融入美国文化的学生,而不是关着门打游戏的孩子(美国的孩子基本都不打游戏,他们更喜欢户外活动)。他们喜欢看到中国学生参演话剧、参加运动团队或者其他能体现才艺、领导力的活动。

现在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相对更有优势:同等的分数下,他们是美国的成绩单、美国的GPA、美国的推荐信、在美国参加活动,而且更能融入当地文化,更容易跟美国人交流。我们有一个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进了波士顿大学的商学院,虽然BU本科排名第50,但是本科商学院是全美前20的。他上了大学之后继续打橄榄球、游泳,还每天跟老师喝咖啡,跟老师关系好到恨不得他不去上课都给他A。后来他很快就当上了学生会主席,不是中国学生的学生会,是全校的。现在找工作也如鱼得水。而那些大一才去美国的学生基本都需要适应半年。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申请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申请的时候是没有冲突的。举个例子,斯坦福每年招16个中国人,一两个奥赛金牌的人、两个学历史的、两个学生物的、两个学心理学的、两个学这个的、两个学那个的;这些人之间是不PK的,他们都是跟同样有奥赛金牌的或者同样要学历史的申请者互相PK的。也就是说,如果A同学申请历史而B同学申请政治,他们两个之间是没有竞争的。当然,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录取名额都是不一样的。不管专项成绩如何,领导力、创造力和国际背景都是非常重要的。

领导力:学生会主席是领导力中最强的一张牌。以前四中的学生会主席一般都能上耶鲁,成绩差一点的去宾大,学生会主席是皇冠上的宝石。如果不是学生会主席,可以当一个社团或者项目的负责人,也很好。

创造力:中国人都擅长考试,而美国人最鄙视的就是考试,那我们就要体现一些美国人看重的创造力。英文里有一个词是status quo,默认的现状。创造力就是要打破现状的,不只是小发明小创造,更多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改变现状。人大附中有个学生被哈佛录取了,他就是创造性的解决了问题。他做到的是让非最优秀的人也能参政议政。学生会通常都被学霸垄断,一般的学生没机会参加;他就是让一般的学生也能参加,这个就是实现民主,这在美国人看来就是创举。他们会想,竟然在高中的时候就能做出这样的成绩,那以后岂不是能怎么样怎么样。另外一个学生把一座一直无人问津的小桥修好了,从画图纸到选木材。这些都是典型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今年有一个学生跟徐抱一一起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是当地最好的学校。这个同学班里有两个学生,一个是拉丁舞冠军,SAT成绩为2300+;另外一个SAT成绩为2200+,学计算机。跳拉丁舞的这位得过英皇的奖项,经常上CCTV;大家都觉得她会被ED录取,但是她没被录取。有些大学就拒绝录取这种看起来很好的学生。哈佛每年都会拒收很多SAT成绩为2400的申请者,有的时候还偏招SAT2250的,单纯的因为那个学生是黑人。我们后来分析了这两个学生,虽然都不是我们辅导的,但是我们觉得之所以会录取学计算机的那位同学是这样的:如果是个物理社团的团长,可能也做不出什么成绩;爱因斯坦牛顿和霍金之后的人类好像就没有什么物理学上的突破了,至少本科生、研究生什么都做不出来。但是计算机、统计学之类的都比较容易做出成绩。学计算机的这个学生做了一个图书馆计算机检索系统;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个创举,因为你改变了我们的community。这个community是广义的,不一定是小区,可以是学校这个community。他创造性地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美国的大学看到这个就会做一个假设:有一天你到了我们学校,也可以给我们学校的系统优化一下。再看那位拉丁舞姑娘,就算跳得再美,能给学校带来什么呢?可能每年开几次派对她出来跳一下;但是在每天的校园生活里,她的贡献并不大。大家不要只觉得优秀就该被学校录取。优秀的人有很多,美国优秀的人也很多。哈佛每年只录取9个中国人,因为那是美国人的学校。所以不要跟学校说自己多么优秀,而是要让学校看到你能给学校带来什么。

国际背景:加强国际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上暑期课程。暑期课程可以体现学生的态度。为什么呢?想健身的人都去健身房了,想漂亮的姑娘都去美容院了,想提高的想去好学校的同学就都去上暑期课程了。选择暑期课程的时候我希望大家不要选数理化。很多人假期去哈佛上两门数学,拿两个A,可是这对升学一点帮助都没有。因为首先,他们不上哈佛,从概率的角度来说也上不了。其次,哈佛和耶鲁是全世界最商业化的暑期课程,就会显得没有头脑。最后,数理化这些课太大众,学的人太多,互相一比较的时候这一项就被抵消掉了。暑期课程应该选跟要申请的专业相关或者对要申请的专业有帮助的课程。中国人都学数理化,所以数理化暑期课程拿多少个A,作用都不大。

跟大家分享一个好的暑期课程的例子:我们去年辅导的一个学生,在耶鲁上了两门暑期课程,其中一门是关于文化保护的,他最后拿了个B;但这个成绩对他也帮助很大:第一是因为这门课程很难,是本科生和研究生上的;第二是因为他自己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也跟他的主文书内容呼应。

这些活动都要提前着手,如果到申请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的背景太单一的话,那就太晚了。很多人过于功利地为了攒活动经验而参加活动,效果也会很差的。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来看,相对零散、缺乏主线的活动都不会有太好的效果。比较理想的活动应该持续一年以上。要有持续性的兴趣和活动,并且逐渐深入;活动太多、太散,缺乏主线,浅尝辄止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978-7-111-49000-5-Chapter02-21.jpg举例来说

2003年,我的一个学生在深圳外国语学校上学期间,参与了一些校报编辑工作。后来遇到非典,他就在报纸上登广告,组织了一些学生和在深圳的外国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主要是去城外人少的地方。这在中国人看来没什么,但美国人就会考查他的主动性和领导力。尽管他成绩一般,最后还是成功获得波士顿大学半奖。

2012年,有一个在美国东部读住宿高中的北京男孩,成为该校橄榄球队历史上第一个亚洲学生。他在第一次选秀的时候,所有人都愣住了,因为他们第一次看到一个亚洲人来选秀。所有人起立为他鼓掌。后来我还观看了他们的一次比赛,他触底得分的时候,全场雷动。我在美国看过3场橄榄球,这次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我和他妈妈都在观众席上哭了。他后来去了杜克大学

2014年,我们的一个学生在所在学校大规模地办起了社团。这看起来也没什么,但在中国的重点高中,大家都以高考至上,说服学校批准这些社团并找到学生参与,实际上是充满挑战的一件事。在申请时,她从这些活动说起,从自己家里、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各种利益冲突展开,描绘了她如何克服阻力、把社团成立起来并获得成功的经历。同时,她的成绩还不错,最后去了美国西北大学。

比较好的活动,诸如在美国的大学里进行科学研究、参加有国际影响力的社团在美国或者中国的活动、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主动探索和深入体验都是值得借鉴的。

在申请时,希望工程扶贫敬老院的例子都已经被我国学生用滥了,需要有些创意才可以。再有,很多学生盲目地去美国或者欧洲参加夏令营。夏令营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要结合学生的条件而选择。如果学生是因为去夏令营而导致准备SAT或TOEFL考试的时间减少,最后考试成绩不理想,那可真的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相反,如果学生考试没有问题,那么选择高质量的夏令营就会锦上添花。

如何选择活动

一、规划与策略

美国大学录取与中国大学录取最显著的不同是,中国大学只看分数,而美国大学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学生只有SAT、TOEFL的高分而没有任何课外活动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如何规划课外活动就变得很重要。

这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课外活动都要做什么?往往很多同学都是没有认真想,随大流地做了些没有什么特色的课外活动,其实是白白浪费了时间。课外活动是中国学生的弱项,他们从小在一个只看重分数的环境下学习,突然一下要转变思维,积极寻找有价值的课外活动,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这里笔者将课外活动规划分成几个步骤,只要按照这几个步骤思考,选择好的课外活动就能变得容易很多了。

第一步,从录取官的角度思考,找出录取官看中的素质,为自己的课外活动找到主题。

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时的一个常见误区是因为觉得课外活动越丰富多彩越好,今天去弹琴,明天去跳舞,后天又去支教,这样不但不会给录取官留下深刻印象,反而会让其觉得你不专注。课外活动对申请的作用有两个:第一个是在申请表课外活动一栏中填写;第二个是在申请文书中描写。如果你的课外活动多而杂,第一个作用貌似可以顺利完成:把申请表填满。而到了申请文书写作时,你就会发现你的文书很可能写成了活动流水账,没有主题和亮点了。如果仔细阅读几篇成功的申请文书,你就会发现成功的文书其实就描写一两个主题,说清楚一两个经历就够了。但是就是这一两个独特、深刻的体验,才使成功申请者的申请文书从众多的申请文书中脱颖而出。

上面阐述了为什么课外活动要有主题、有亮点。下面讲述如何找到属于你、体现你独特性的主题。

第一步,投其所好,看看录取官看重什么特性

在下表我们为学生们列出了录取官最看重的智力、人格、领导力、才艺这四个方面涵盖的各种特性。

利用这个表,你可以在符合自己的一栏中打钩。

智力(Brains)

人格(Character)

领导力(Leadership Ability)

才艺(Other Talents and Skills)

第二步,列出可行性计划

利用上表找出你的特点后,就要在这些特点中挑选3~4个最能体现你的特长和能力而且可以付诸实践的。举例来说,如果你选出的是学术成就,社会责任感和管理能力。那么下一步就是将其排序。你认为你的社会责任感比其他申请者要强,那么就可以考虑挑选独特的、具有人文关怀特质的活动。就如一个成功申请到了哈佛的学生,他的理想就是想让社会更加公平些,在观察到很多人由于疾病而失去了工作和学习机会后,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改变这一点,因此立志要做医生。他从高一就开始定期地去医院做义工,获得了很多独特的体会,因此他的申请文书就写得非常感人和深刻。这个学生就是对自己进行了准确的定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并且规划得很早,进行了有主题的、长线的活动。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录取官并不期望你是007或者爱因斯坦,他们真正想看到的是你是否具备成功的潜质,只要你能够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主题和目标,通过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那么你的申请文书自然就会变得独一无二,获得录取官的重视。

第三步,收集信息,找到课外活动的机会(www.xing528.com)

如果一个活动随便什么人都能参加,那么这个活动必然不会有含金量。然而门槛过高的活动又不是一个普通高中生可以胜任的。这时候就要看学生自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其实有很多活动很有意义,但是由于参与的人少,信息不对称,不为学生所熟悉。这时候顾问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因为顾问有大量的成功案例,熟知申请成功者的每一步,可以提供很多课外活动的经验和机会。在以下章节,笔者会具体讲述几大主要的暑期活动,为你规划活动提供灵感。

学生关于课外活动的疑问

● 什么样的活动叫做好活动?

好活动要做身边的事:就像之前说的把那座大家都遗忘了的小木桥修好就是好活动。

好活动要做小事:奥运会是大事,但是跟个人关系不大。但是在学校开展一个课外活动的社团就是跟自身有关的小事。

好活动要做长线的:比如9~12年级都是学校橄榄球队队员,或从高一就一直参加辩论社(辩论是好活动,因为这是对脑力的一种锻炼)。

好活动要有递增递进、要有升华:什么是没有递进的活动?模联、模联、模联,三年都是模联。递增递进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打拳,第一拳打在肚子上,第二拳打头,第三拳一个上勾拳。就怕一直只打肚子,没有强度。讲个有递增递进的活动例子:我们一个申请NYU和西北传媒系的学生,一开始做过校刊工作,后来去央视实习过,又到优酷实习过。这样一来,她就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都涵盖了。招生官能从中看出,她的这一系列活动是长线的、有主线的、层层递进的。清华附中有一个学生被哈佛录取了。他做过模联,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然后去哈佛上了国际政治的暑期课程,假期又去做了一些研究,这就是不断的提升。我们的学生王润哲SAT考试考了2150分,上了霍普金斯学校。跟他一起申请霍普金斯的另一名学生SAT考了2300+,但他文书写他的爱好就是解剖人体,这就显得有点太急迫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霍普金斯的医学院全美第一;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说自己每天喜欢对着死尸,这就有点太急于去跟学校靠拢了,所以,就算他考了2300+也没被录取。而王润哲的文书就讲了一个很独特的故事:他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他讲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他文书中最有利的就是他最后提到的暑期课程,把活动升华到了学术层面,他看柬埔寨、缅甸、老挝的人是怎么样保护自己文化不被商业化侵蚀的。所以,他是从自己当地的文化上升到国际角度,俯瞰整个事情。

从活动本身来说,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持续:很多人误以为去一趟敬老院就可以解决课外活动问题,这是错误的。录取官看重的是你对一件事情持续的兴趣,比如说你讲组织社团活动,这本身没什么,毕竟很多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如果你常年领导这个社团,扶植它一步一步地成长、发展壮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因为录取官能够看到你对这项活动的执着与热情。

独特:这一点不是太容易做到,毕竟受教育系统的影响,申请者的兴趣爱好大都一致。当然,仍然有个别申请者拥有非常独特的课外活动与研究经历,这使他们极容易脱颖而出。比如有个同学研究了很多年古代文物和甲骨文,他多次参与考古活动,到各地巡回演讲,还写了一本关于考古的书。这种独特的课外活动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也是非常难得的,因而这位同学被多个名校录取并拿到了奖学金。再如一个北京四中的学生,喜欢人类学,他和美国教授一起做研究;此外他还喜欢影评,并且在美国的杂志上发表了影评,这些都让他脱颖而出,最后他被排名第三的文理学院Swarthmore录取。

高质量:有些同学在填表的时候,把各式各样只要可以写的都拼凑进去,到头来简历上的东西多了,却不足以打动人,因为课外活动重质不重量,贵精不贵多,自己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却没有真正地得到锻炼,也没有什么感悟。有经历、有能力的同学当然多多益善,但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贪多嚼不烂。

● 什么样的活动是不好的活动?

不好的活动没有主线,凌乱:今天南极,明天北极,然后美国的。

不好的活动是短期的,一次性的:特别是申请之前的那个夏天去做的活动,过于功利。

不好的活动没有壁垒:最好的和最差的学生都可以去参加的,比如支教和扶贫。学生会主席就不是班上第一名和最后一名都可以做的事情,辩论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我们要做有壁垒有技术含量的活动。

不好的活动还包括批量设计的活动: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请我们给他们设计活动。市面上有专门设计活动及卖活动的机构,让学生去美国参加一个机器人活动,结果去了发现参赛者全是中国人,请个美国教授上台讲两句,颁奖的时候大家都是一等奖。招生官一看,参加这个比赛的中国人怎么都是一等奖?还有一些更商业化的机构:20万去南极保护企鹅,5万去澳洲保护大堡礁,4千去青海保护藏羚羊等。这是一种集体自杀的方法,因为大家都去,申请的时候招生办一看都知道是在哪家中介做的。活动是没有办法设计的,适合A的活动不一定适合B,每个学生申请的学校、专业和这些学校录取的名额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从学生自身、生长环境和各种背景里面挖掘适合每个学生的活动。

● 关于课外活动的三个注意事项

课外活动总体来说还属于我们之前所提到的activity planning的范畴。课外活动、课程准备和考试准备是申请成功的三驾马车,要综合发力。课外活动需要注意几点:

避免俗套:中国学生最常见的就是“扎堆”的活动,陈词滥调。2008年时,很多人按照奥运会志愿者申请,2010年夏天,很多学生放弃宝贵的准备SAT和TOEFL考试的时间,奔赴上海去做世博的志愿者。可以想象,当录取委员会的人看到千篇一律的、雷同的、刻意培养的课外活动经历,不但不会加分,反而会扣分。同样,没有创意的还有希望工程、扶贫和养老院的活动。而对于美国人,很多人讲自己郊游爬山克服困难或者到第三世界国家去考察,也是做作和没有新意的。

要有连贯性:很多申请者的活动非常多,而且杂乱,并没有一条主线贯穿。从我们十余年的经验来看,这样的经历通常也不会被青睐。

不要只想做大事:中国人喜欢把事情讲大,生怕如果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经历,就不能给录取委员会留下深刻印象。而美式思维恰恰是喜欢以小见大,从一件而不是几件事情出发,来体现申请者的特质。花费两年时间在学校里建立并做好一个社团,要比给市长当两天翻译或者被美国总统接见更反映一个人的本质。在美国的一个寄宿高中,有个小池塘的桥坏了很多年,没有人修。有个喜欢工程的学生,自己设计图纸,找木材,把桥修好了。这个事情在小镇都产生了轰动。最后这个同学进入了康奈尔大学。

另一个例子:有个同学申请进入了哈佛大学,他的课外活动是跳街舞(brick dance)。作为一个十几岁到美国的中国人,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刚到美国时,他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快地融入到美国白人的社会,也不能融入到美国出生的中国人的学生圈子,所以刚开始,他只能和其他二代移民在一起,后来通过各种活动,他逐渐接触到白人同学和美国出生的中国人的同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一个街舞的活动社团,而街舞是黑人的最爱和专长,于是他和黑人孩子混在了一起。意外的是,他最好的朋友最后成了他的舞伴——一个黑人男孩。他和这个男孩的交流使得他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了美国社会,从黑人和白人的社会文化融合和差异开始,他更加深入地认识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文章描绘了一个小男孩从初次来到美国的憧憬和恐惧,到自尊心的损伤和重新振作,以及真挚友谊的形成,体现了远远高于同龄人的成熟。

再举个例子,我们有个进入了普林斯顿的学生在洛杉矶附近的一个高中读书,我们发现她喜欢动物,就帮助她找到了一个与动物相关的实验项目。她9年级升10年级的暑假,在加州一个养马场做实验,研究马对智障人士智商提高的影响。她发现和动物的交流可以帮助智障人士提高智力。她把这个研究结果发给了UCLA的医学院,并表示想来实习,做研究。医学院院长亲自回复邮件,邀请她来。作为国际学生,她无法领报酬,她在10年级升11年级的暑假在UCLA进行了科学研究,并进一步将自己的研究深化。最后她在写申请的时候,非常明确自己想要学习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最后她被这个领域最好的两所学校:MIT和普林斯顿同时录取。

关于申请的注意事项:

1.动态调整

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学霸、准学霸,分数特别高,哪怕有一个阶段是没有活动的。我们每年都有两三个这样的学生——托福成绩110+,SAT成绩2200+,可就是没有活动,这样的学生肯定会有排名前20的学校要,而活动可以在日后被艺术性放大。前几年有一个学生很夸张,托福八九十分,他妈妈每天让他去参加机器人比赛,幻想着拿个冠军就能上好学校。最后倒真拿了奖,但是机器人比赛这种活动,几乎谁都能办一场,然后一百个一等奖,两百个二等奖,五百个三等奖。这位同学最后也没去上好学校,时间都浪费了。我们希望学生哪怕托福一开始考不到100分,但是能把活动放下,专心准备考试,最后考过100分。大家看通用申请(Common Application)的页数安排就会明白:前几页问的都是分数,最后才问活动,而填表的时候,对可填写的活动数量和描写活动的字数也都有限制。

2.录取好学校的文书

如有兴趣,同学们和家长们可以向我们时代焦点要常春藤文书的书,大家可以学习一下什么样的文书是优秀的。我们要杜绝闭门造车,如果想成为美女,不能自己关在房间里想当然地给自己打扮,出了门才发现大家的审美观都不一样。想成为美女,就至少要先看看那些大众认可的美女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依照她们的样子来打扮,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我们以前辅导的一个小女孩写过这样一篇文书,没写学术,也没写美国文化,只写了自己在美国喜欢一个男孩,然后如何约他去舞会,也算是有组织有预谋。她为了约这个男生,跟他选一样的课,去看他所有的篮球比赛;但是这个男生有女朋友,我们的这位同学也觉得没有关系,跟他的女朋友也成为了朋友,吃饭的时候跟他们坐在一起。后来男生跟女朋友分手了,这个小女孩就特别开心,去问男生能不能一起去参加舞会,男孩也答应了。这位同学托福得了101分,最后选择去了范彼得堡学校。这个文书好在讲了一件符合十七八岁小孩生活的事情,这让招生官看到了之后会有“我在那个年龄的时候也会做一样的事情”的共鸣。中国的学生喜欢写沉重的东西,比如说发现了一个社会问题,然后就去调查研究,发表文章。千万不要写发表文章,在国内很多研究生都很难发表文章,一个高中的学生发表文章,招生官一看就知道是父母做的。做调查研究是可以,但是不用非要有什么结果;哪怕就是在学校范围内发表也可以。不要写得痕迹太明显。

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文书案例和活动介绍,大家可以参考www.focusedu.cn网站。课外活动的具体介绍

一个好的暑期活动规划对申请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申请名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很高的SAT(2250+)和GPA(3.8+)成绩,然而是什么决定了录取官看中的是你而不是别人呢?那就要看你考试外的闪光点了。而暑期活动是凸显你的闪光点的重要机会。如果你在暑假单纯去准备SAT,或是出去旅游了,等到写文书的时候就会非常后悔。与之相反,如果你的暑假规划得好,从高一甚至初三暑假就开始考虑增加自己的申请亮点,那就会事半功倍,大大增加上名校的概率。

我们的长线规划帮助许多学生进入了哈佛等众多名校,于是很多机构都在模仿。他们会组织一些肤浅的、功利的活动,如让孩子去西北支教一个暑假、去美国一个项目等。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活动都是非常幼稚且同质化的。每年申请美国大学的两万多人中,至少有3000人的故事是支教、模拟联合国或者去美国等这种短期的、千篇一律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但不会加分,反而给录取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自己的失败。

美国的大学最看重的就是有长期的规划的(最好持续一年以上)、有主线的活动。最忌讳的是:

1.零散的活动。杂乱无章,没有逻辑,而且如蜻蜓点水,每个都浅尝辄止;

2.临时抱佛脚的活动。尤其是申请大学之前的这个暑假的活动,谁都知道你做这个活动的目的;

3.缺乏主线和逻辑的活动。

好的活动,应该抓紧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学校的时候应该做的是:

第一,去美国上暑期课程

去美国上暑期课程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首先,如果你从来没出过国,那对美国名校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网上的介绍的程度,我建议你去美国的学校亲身体验一下。我们有很多学生上了暑期课程回来之后学习热情极为高涨,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名校生活、课程和环境之后,知道自己不仅是为了一个抽象的名校光环而努力,而且是对自己的未来学术和人生规划有了更为明确的见解。其次,暑期课程会给你的申请加上亮点。试想,如果你是录取官,招收外国学生的一个最大顾虑就是申请者是否能和我交流,能不能适应我们学校,能否在学术上跟上我们的节奏。而如果你上过美国的暑期课程,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就可以充分地证明你是有这个学术能力做好的。

第二,进行一个科研项目

如果阅读过常春藤名校的成功申请文,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现象,里面有不少申请文都提到了自己做一个科研项目的经历,看起来都非常精彩,有做蛋白质跟踪的,有做防止鱼肝油氧化的等等,给人的印象是这些学生简直是天才!可你也许想不到的是,如果给你机会,你也能做很前沿的项目,也能参与到最高端的科研中去。

大多数人对科研项目的理解仅限于电影,误以为进行科研项目就是一个头发像爱因斯坦的天才独自在一个充满奇形怪状玻璃瓶的实验室中时不时地搞出些爆炸火花之类的。殊不知,当今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是由多人参与的,其中有高度的分工,也有程序化的实验步骤。而且利用的科研手段是高度规范化的,有些步骤如配置溶液,过分离柱,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知识。

时代焦点的一名老师(新泽西州立大学的化学博士,统计学硕士)在美国任大学助教的六年中,介绍过很多美国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而这些前沿实验室是很欢迎没有什么科研背景的高中生、大学生参与的。这些学生的贡献也许仅仅是配置个溶液,记录下仪器的数据,洗洗试管等。该老师的一个学生去了一个很好的神经学实验室,参与的课题非常有趣:研究鸟类的语言,看百灵鸟是如何通过歌声来交流的。这个学生被安排的唯一任务就是负责给参与实验的百灵鸟喂食和打扫鸟舍。然而耳濡目染,这个学生通过观察和参加实验室的讨论,也学到了很多前沿的知识,至少在同龄人里面应该是最懂百灵鸟语言的人。因此不要以为前沿的科研项目遥不可及,只要给你机会,你一样可以获取一个眩目的科研经历。

第三,组建一个社团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领导能力。而社团活动能够非常好地体现这一点。如果有条件,你也可以拉上几个好朋友,创建一个社团。比如有个学生,他的个子比较小,他就利用暑假时间组建了一个“小个社团”,这个社团规模并不大,但是在这个学生的带领下,这个社团组织了小个交友聚会,办了以“小个子的视角”为主题的摄影展,还对小个子的名人进行了访谈。通过这个社团活动,这个学生获得了领导的自信,也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精神。

一些常见的课外活动如下:

出国交流:有一年的交流生项目,也有短期的代表学校的出访活动。

WWOOF活动(World Wide Opportunities on Organic Farms):近几年WWOOF活动成为了部分高中生课外活动的新趋势,参与WWOOF计划的同学可以到国外农场打工,每天只需工作4~6个小时,就可赚取农场提供的免费食宿,不失为好的出国交流项目。

如何利用手中的活动脱颖而出?

A同学列举了一套自己的课外活动,在申请文章中大谈自己是如何的多才多艺,然后流水账式地在申请文章中又一次列举了自己的课外活动。

B同学的课外活动和A同学的几乎一样,但在申请文章中,他没有重复列举自己的课外活动,相反,他重点谈了一个自己最有激情、最感兴趣的活动,谈得很深刻,重点讲了自己在活动中的感触和收获。甚至还说到了这个活动对他性格上起到的一些作用,如何使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更加健康乐观。

很明显,虽然拥有相同的课外活动,但B同学的课外活动显得更加个性化、真实化。A同学对于课外活动的重复赘述是多余的,浪费了一个深刻展现自己的契机。而B同学侧重于自己的个性展示和具体经历的描述,内容上就会自然很多,他只是在娓娓道来“Who I am and how I feel about life.”,因而他的申请更加个性化、更有感染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同等的课外活动条件下,简历上的那一行字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录取官真正感兴趣的是你在这些活动当中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和成长,而这些东西都只能在申请文书中体现,这就要靠大家自己把活动的经历写成文章,而不是仅仅在简历上加一条。总而言之,真正对申请有巨大帮助的课外活动,应该是能够被写成文章、能够反映出自己真实感受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