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孢怨,自己怀才不遇是因为工作机会太少。倘若只把眼光局限在人头攒动的校园招聘会上,当然容易感到机会渺茫,但实际上可供利用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随着虚拟的网络世界的日益发达,新兴的渠道也许会为你提供不少良机。
根据中华英才网发布的《第十一届中国最佳雇主调查报告》,在校大学生的求职信息来源是多元化的,其中,网络已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渠道,除了专业的招聘网站(如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搜索门户、企业的宫方网站、分类门户以外,社交门户的作用也在兴起;网络渠道所占的比例甚至超出了传统的校园招聘会和企业实习项自;同时,人脉资源(如同学、老师、亲友、企业内部员工等)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企业赞助的校园活动尽管所占的比例不大,仍不失为一种可以利用的信息渠道[28]。
下面将罗列出常见的一些搜寻工作机会的渠道(但不仅限于此)供你参考。
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基本上每所院校都设有专门负责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职能部门,可以说它们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它们会直接发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传达国家和地方上有关就业、落户的政策规定,并负责办理就业手续等。这些信息通常是比较可靠的,一般通过公告栏、院系、网络平台等形式发布。用人单位要举行校园宣讲会或招聘会也必须经过这些部门的同意和案排。不过,也有人指出,这些部门为学生提供的信息比较有限,往往只有用人单位名称、生产范围、需求专业、用人数量等简单内容,缺乏关于行业前景、工作环境等更具体的资料,而且有些高校的职业信息发布网络平台还有待完善[29]。
高等院校的学院或系所。用人单位也可能会直接向高校的学院或系所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用人需求信息,特别是那些与用人单位有密切合作的专业更是如此。因此,不要忽略你所就读的院系本身发布的通知。不少院系还会专门配备分管学生就业的人员,因此,平时不妨与有关的老师保持密切的沟通,并留下随时可以找到你的联系方式,以免错失良机。
校园宣讲会、校园招聘会、校企合作活动。从用人单位在大学校园里举办的宣讲会和招聘会上,你可以直接地了解自标单位的背景情况和招聘计划,而通过参与校企合作的活动,你可以对自标单位的组织文化、用人要求等有深入的认识[30]。首先,校园宣讲会是用人单位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前来应聘而举办的专场讲座,一般包括单位的情况介绍、职位说明、校友经验谈、招聘计划、提问和回答等环节。有的单位会当场接收学生的简历,有的则会告知进行网上申请的方法。每到招聘的旺季,宣讲会可能会密集地歪开(特别是在一些顶尖的名校),大量的信息难免会让人眼花缭乱,对此还是要有所筛选,重点出击。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在宣讲会上通常只会强调积极的信息,对某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如薪酬)或消极的信息(如经常加班)则避而不谈,因此,不管对方宣扬得如何天花乱坠,你都要保持冷静,避免冲动决策。更有甚者,有些单位在大学校园里开宣讲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实自的在于搞公关或推介自家的产品,并不在于招人,对此也要注意鉴别。其次,每到一定的时节,校方常常会组织用人单位举办综合性的或专场招聘会,集中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当你看到合适的职位信息时,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投递简历,以获取下一步面试的机会,有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当场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当然,为了成功地把自己推销出去,你最好事先做足功课:不仅要把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背得滚瓜烂熟,还要尽可能地了解自标单位的相关信息。最后,与用人单位有关的许多内部信息可以通过参加校企合作项自的方式获得。如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会通过赞助或举办校企合作项自来培养人才、发掘人才,从各种技能或商业比赛到名自繁多的夏令营、校园大使、校园沙龙或俱乐部活动等。在此类活动中表现优异者常常能直接获取到用人单位实习、被高层管理者面试甚至被正式录用的机会。因此,你平时不妨积极争取参加这样的活动,既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又能让用人单位有更充裕的时间、多方位地来认识你的潜力。例如,欧莱雅集团每年都会针对大学生举办“校园市场策划大赛”和“在线职业之旅”这样的全球商业竞赛,据称有50%的中国参赛者可以获得进入欧莱雅实习甚至成为管理培训生的机会[31]。
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招聘广告。专门的招聘刊物(如前程招聘专版)会发布大量的招聘信息,有的会覆盖全国范围内的职位,而有的只涉及特定地区的职位。通常你可以去书报摊亭或邮局购买,也可以在某些场所(如人才市场、写字楼)免费取阅。同时,一些综合性的或专业技术类的报纸杂志上也开辟有招聘广告专栏。从商业新闻中有时也能发现有用的信息,例如,某公司拿到了新的项自或要扩大生产规模,某公司发生了人事变动等,这些信息都透露了公司可能要招募新人。不过,由于在传统媒体上刊登广告的费用是比较高昂的,而且有一定的周期,这些招聘信息往往针对的是高级的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参考价值可能有限。此外,现在电视上也推出了不少求职类真人秀节自,虽然公开招募的职位不是太多,但毕竟又增添了一条新的途径。
网络渠道。互联网在搜索招聘信息方面比起其他途径有不少独特的优势。首先,从专门的招聘网站上你随时可以轻松、便捷地搜寻到大量招聘信息,花不了什么成本,还省去了四处奔波、拥挤排队之苦。面对海量的信息,你可以按照自己偏好的条件来缩小搜索的范围,诸如地域、行业类别、公司名称或性质、职位、学历要求、月薪范围、发布日期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招聘网站在市场定位上可能不一样,有的覆盖全国各地,有的侧重于特定区域;有的不限行业或职位类别,有的则针对特定行业(如销售业、服务业)或用户群(如应届毕业生);有的主要面向外资企业和大、中型本土企业,有的则主要面向中、小型本土企业等……为了更精准地找到合适的职位信息,你首先需要找对适合自己的招聘网站。平时也可以关注一下校园论坛(BBS)或专业技术论坛上的相关版面。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不一定总是真实、有效的,对此你一定要注意甄别,避免上当受骗。相比之下,用人单位的宫方网站发布的职业空缺信息通常是比较可靠的。此外,随着公众社交媒体的兴盛,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会利用微博、微信等发布一些招聘信息。因此,经常关注自标单位的最新动向也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进一步地,通过专门的职业社交网站你还能利用人脉资源去拓展求职的机会(如LinkedIn,大街网等)。最近又兴起了针对特定行业人才的垂直型社交网络(如信息科技行业人员社区),在这样的平台上你不仅能主动搜索职位信息,还能获得与你相匹配的职位推荐信息,行业资讯以及知识分享等[32]。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只有不断学习并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的渠道。
社会上的人才市场、招聘会或人才中介机构。社会上也有许多的人才中介机构(如职业介绍所、人才派遣服务公司等),它们服务的对象除了再就业人员、在职人员以外,也包括大中专毕业生。至于猎头公司,它们通常寻找的是高级的管理者或技术人才,服务费用高昂,不一定适合大学生。此外,社会上还有不少固定的人才市场,以及定期举办的各种人才交流会或招聘会,同样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由于社会机构良莠不齐,对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最好选择那些管理比较规范、声誉比较良好的机构,并注意鉴别信息的真伪。
社会关系。根据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的研究结果,如果一个陌生人想把信息传递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往往只需要经过5个中间人就能实现,这就是著名的六虔分隔理论[33]。所以,在搜寻工作机会的过程中,发动你所有可能的社会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诸如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同学或校友等等。即使你原先与潜在雇主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网,也有可能辗转打听到职位空缺的信息,这些机会不易为外人所知,因而十分宝贵。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认为,社会关系可以大大地促进职业信息在求职者与潜在雇主之间的交流[34]。前面提到过的职业社交网站之所以日益兴旺,可以说正是因为它们利用网络的优势强化了这样的信息交流,挖掘出了社会关系的巨大潜力。当然,每个人所能调动的社会资源是不同的,由此获得的信息也不是完全没有局限性的。
实习、兼职的单位。在实习或兼职的过程中,你不仅可以获知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也可以了解更多的内情,判断该组织是不是真正适合你。实际上,不少用人单位都会实施旨在发掘潜在人才的“实习生计划”,那些表现突出的实习生将有可能获得正式聘用的机会[35]。实习生计划多为夏季或春季项自,有些企业甚至每个月都有滚动的实习生项自。例如,IBM公司连续多年开展了“蓝色之路”(Blue Pathway)署期实习计划,实习岗位涵盖了从商业咨询、软硬件研发到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绝大多数业务部门,实习地点遍及北京、上海、广州等近30个城市[36]。在两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后,有相当比例的实习生会获得在毕业后入职的机会。同时,该公司每年还会提供专门为学生3个月的实习而设计的创新项自“青出于蓝”(Extreme Blue)计划,同样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的加盟。另外,越来越多的企业还会通过“管理培训生计划”来选拔、培养有领导潜质的未来管理者。由于实习的机会同样面向中、低年级学生开放,所以,当你在计划社会实践活动时,不妨早做打算,争取进入自标单位去实习或兼职,而不是等到高年级时才想起来。当然,换一个角虔看,如果求职时只是局限于自己比较熟悉的单位,难免会像井底之蛙一样,看不到更广阔天地中的其他工作机会。
综上可见,搜寻工作机会的渠道确实很多,效率不同且各有利弊,也可能会相互交叉、重叠。更有甚者,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渠道还在不断出现。你不妨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从那些比较可行的途径开始入手,并逐渐尝试新的渠道,积累起相关的经验。在搜寻的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筛选,去伪存真并适可而止。简而言之,“广撒网,重点捕鱼”。
【注释】
[1]Simon,H.A.(1997).Administrative behavior: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4th ed.).詹正茂译.管理行为(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8
[2]Todd P M,Gigerenzer G.Bounding rationality to the world.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3,24(2):143~165
[3]Super,D.Vocational psychology:A personal perspective.In W.B.Walsh &S.H.Osipow(Eds.),Handbook of Vo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ahwah,NJ:Lawrence Erlhbaum.1983
[4]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
[5]Aguinis,H.&Cascio,W.F.(2005).Applied psychology in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6th ed.).吕厚超等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心理学(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5~197
[6]http://search.51 job.com/job/62783739,c.html(摘录于2014年7月16日)
[7]http://finance.china.com.cn/money/cfsh/20120202/508282.shtml
[8]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2013-09/18/content_16979381.htm
[9]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9~10
[10]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7增补本).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11]http://noc.nvq.net.cn/dadianxiudingApp/wwwroot/columnnews/new27.html
[12]http://ms.nvq.net.cn/nvqdbApp/htm/fenlei/index.html(www.xing528.com)
[13]http://www.onetcenter.org/overview.html
[14]蔡禾、赵钊卿.社会分层研究:职业声望评价与职业价值.管理世界,1995(4):191~197
[15]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IX
[16]吴晓波.浩荡两千年,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6~7,51
[1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8]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770.htm
[19]吴江.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0]http://be2013.chinahr.com/2013_ChinaHR_zjgzbg.pdf
[2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No.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2]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08/2013G500.htm
[23]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08/content_164457.htm
[24]Gigerenzer,G.,Todd,P.M.,&the ABC Group.(1999).Simple heuristics thatmake us smart.刘永芳译.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25]龙立荣,黄小华.大学生择业的社会生态模型:环境的力量.高等教育研究,2006(8):62~69
[26]赵楠.逃离大城市---大学生新就业观察.教育,2010(17):33~34
[27]http://www.outlookchina.net/template/news_page.asp?id=3456
[28]http://be2013.chinahr.com/2013_ChinaHR_zjgzbg.pdf
[29]刘艳.如何利用职业信息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2):120~122
[30]王粒权,史怡.透视校园招聘.人力资源,2007(8):26~31
[31]http://campus.lorealchina.com/news_detail.aspx?nid=193
[32]http://www.programmer.com.cn/12898
[33]Milgram,S.The smallworld problem.Psychology Today,1967(2):60~67
[34]Granovetter,M.S.Getting a job: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2nd ed.).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35]黄渊明.实习生计划:提前一步抢人才.人力资源,2009(9):38~41
[36]http://www-31.ibm.com/employment/cn/campus/campusprogram.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