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实现成为你自己的终极目标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实现成为你自己的终极目标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人生的这一重大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轻则抑郁沮丧,重则导致精神崩溃。在李开复看来,这是比他自己个人的成功更令人感到快乐、有意义的新自标。可以说,通过这样一个主动的选择,李开复比较顺利地通过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考验。这也意味着,家庭或集体不能继续打着“服从大局”或“这是为了你好”的旗号,一味地要求个人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实现成为你自己的终极目标

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2005年对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做演讲时讲述了自己并不平坦的求学经历,并鼓励年轻人要跟着直觉走,即使当时意识不到某些学习和实践活动有什么明显的效用[6]。他指出,“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起”。乔布斯所提倡的直觉,其实就是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所强调的潜意识,可以说它正是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人不断发展和成熟的内在动力。

在荣格看来,个人不仅具有意识层面的自我,在潜意识中还埋藏着一个自我,他称之为“自性”(self)[7]。他认为人心理的生命周期可分成两个主要阶段:生命的前半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意识层面的自我,以便达成个人生存、适应社会与生儿育女的自的,这须以收敛人的个性为代价;因此,生命后半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真实的自我浮现出来,或称之为“自性化”(individualization),即“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那个原本就潜存着的完整的、和谐的人”。

按照这样的划分,人到中年时(四十岁左右)将面临人生转折的重要关头。这是因为,中年人往往已经成功地适应了外部环境,功成名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由于人生自标已经达到,这些人便会突然发现生活失去了自标,觉得空虚和没有意义。面对人生的这一重大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轻则抑郁沮丧,重则导致精神崩溃。据此,荣格提出,必须形成新的自标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这就是追求自性的完善[8]。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曾经担任谷歌公司中国区总裁的李开复,在48岁即将“知天命”的年纪,却毅然放弃了顶尖企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这样一个令旁人羡慕不已的“金饭碗”,成立了一家“创新工场”,为的就是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做创业导师,利用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资源和经验,帮助中国的年轻人圆梦[9]。在李开复看来,这是比他自己个人的成功更令人感到快乐、有意义的新自标。可以说,通过这样一个主动的选择,李开复比较顺利地通过了人生的一次重大考验。

可见,不管你是否能明白地意识到,人生旅程绝不是漫无自的的,最终指向的是“成为真实的自己”。人本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也认为,自我实现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求,不容忽视或压制,“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案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一定要忠于自己的本性”[10]。假如你所选择的道路只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或随大流,即使好不容易成为了所谓的“成功人士”,也无法感到真正的满足,甚至会产生“中年危机”,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当你顺着梯子终于爬上顶端时,却发现它架错了墙头”,心里当然会感到无比地失落!(www.xing528.com)

对个人的真实自我的尊重、关注并不会让人变得无法无天或走向自恋、自私的另一个极端,这只是对中国过分强调“家庭取向”和“他人取向”[11]传统观念的一种“纠偏”,以求达到正常的平衡。这也意味着,家庭或集体不能继续打着“服从大局”或“这是为了你好”的旗号,一味地要求个人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上,西方社会对个人的真实自我也经历了一个从畏惧、压抑到接纳、提倡的转变过程。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心理治疗大师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大胆地提出,成为真实的自我不仅不会释放出恶魔来,反而能促进个人朝积极的方向改变,甚至极大地激发创造性;许多天才人物---例如著名作家欧内思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和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之所以能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正是因为他们都尽最大努力真实而深刻地成为独特的自己,而不去迎合他人或外界[12]。其实罗杰斯本人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回顾自己为什么能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念时写道,“在我整个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是沿着别人认为是愚蠢的方向前行,对这个方向我自己也曾怀有许多疑问。但我‘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从来不曾为自己的人生方向而后悔,虽然当时我也曾经常感到孤独无依,或者感觉自己傻得可以”。可见,成为真实的自我,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外界的压力之下,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是难以坚持下来的。

总之,无论外在的条件有多么艰苦,无论你经历多少曲折,也不要忘记为自己的天性创造展现的机会和途径。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强调这一点显得特别有意义,希望那些原来习惯于听从他人案排或追随外部潮流的人,能够多听听自己“内心深处声音”的歪唤,勇于承担起自己做选择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