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修养体现在对艺术外部规律的认识和内在规律的把握程度。艺术家修养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作品质量的高低。艺术作为审美创造活动,单凭一己之热情和冲动是不能及的,真正的艺术家还要拥有广博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
第一,进步的世界观和艺术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基本观点的总和,即包含哲学观、社会观、伦理观、美学观、人生观等观点的总和。艺术观是指人们在艺术活动中所形成的对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等活动所持的基本观点。因此,对艺术家来讲,其世界观和艺术观先进与否,影响和左右着艺术家的创作道路,诸如对生活的体验、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等。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都善于把握特定时代先进的艺术创作思想,并融于创作实践,使其作品具有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审美价值。
第二,丰厚的生活积累。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它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就不会出现《马赛曲》:如果没有无产阶级保卫巴黎公社的浴血奋战,就不会产生《国际歌》;而《义勇军进行曲》也只能在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的热潮中诞生。可见,没有一定的生活原料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艺术创作。(www.xing528.com)
第三,全面的社会文化知识。
艺术家的知识结构,不应是单一的、狭隘的,而应是多面的、广泛的。因为,人类社会生活本身就丰富多彩,各门学科和知识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作为以艺术的方式来认识和反映生活的艺术家,其知识掌握的越丰厚,就越有利于从更高的视角来揭示人生和社会。“人生”与“社会”既宽又广,艺术家如果对其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么他对于“人生”与“社会”的表现一定是表层的、肤浅的、概念化的。由于艺术家的使命就是通过作品展现人生、反映社会。所以,艺术家要尽可能地熟悉和了解社会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艺术家是人类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要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艺术作品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求;艺术家要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艺术家应具备广博的修养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因此,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既要有创新的意识,还要有不断的探索精神。此外,艺术家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素质。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广博知识。鲁迅不是哲学家,但他的杂文和小说除了具有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巴尔扎克不是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但他的《人间喜剧》系列小说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和经济方面的内容,以至于恩格斯赞扬从中学到的知识比从当时职业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著作中所能学到的内容还多。列夫·托尔斯泰不是社会学家,但他的作品深刻表现了俄国千百万农民在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的思想和情绪,因此被列宁称作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此外,《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中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以致很多军事家把它们视为必读的军事书籍;《清明上河图》中包含着众多的社会信息和风俗人情,因此一些历史学家在研究北宋历史时也把它作为形象的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