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00年以来的艺术展览成果与中国当代博物馆中的独立策展人

2000年以来的艺术展览成果与中国当代博物馆中的独立策展人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艺术展览的出现为中国艺术博物馆向规范化与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思路。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策展人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有些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是扮演了提供展览场地的角色,在展览策划、品牌运作和学术推广方面表现出不足,以至于出现了观众更习惯于将当代艺术展览表述为某策展人与某艺术家合作策划的展览,而不是某美术馆策划的艺术展览。

2000年以来的艺术展览成果与中国当代博物馆中的独立策展人

艺术策展人,是从西方引入的一个概念,是指从事专门根据某个艺术家主题思想筹划基金、选择作品、组织策划展览的职业人。艺术策展人是伴随着现当代艺术发展与展览活动需要发展起来的,在早期的现代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艺术的组织中,著名诗人布鲁东等其实就担当了最早的独立艺术策展人的角色。在西方,艺术策展人这个职业有近一百年的历史,许多优秀的策展人一般都是艺术批评家、艺术撰稿人或艺术杂志的编辑兼任或转行而来;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策展和独立策展人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的,投身策展的批评家有黄专、栗宪庭、黄笃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现代美术运动思潮的展开,给艺术发展引入了新的展览组织方式和理论方式,一种被称之为‘策展’的方式和机制也随之出现,并逐渐得到延伸和发展。展览的策展机制与组织方式的引入和具体的运作,对中国原有的艺术史书写产生了影响,不仅带入和引发了新的艺术事件和内容,更是产生了艺术史新的结构方式和语法关系,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书写也形成了多元的构成及视点的游移,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当代艺术史。”[2]策展人需要从理念上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敏锐地把握宏观思潮的变化,从中判断文化的发展方向,用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和文化态势来引导艺术家,让艺术家得以在他们的思维力量的推动下,在创作中进行自我意识的更新与新的观念的传达。优秀的策展人不仅要对展览空间有所把握,还要借助展览对展览空间进行重新的建构,从而给观众营造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使展览对观众产生影响。将观众有效地带入展览的语境中是策展人的任务之一,一场理想化的展览可以使观众产生一个自我格式化的过程,即能在展览空间中纯粹地面对展品、面对艺术。对于艺术问题的提出和引导,是当代策展人的第一要务。这也成为当代艺术博物馆主题展和双年展、三年展的一个突出特征,而策展人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知识要求的人,不仅要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史知识,也需要把握当代的社会、文化动态,并以知识理论的新论述来探讨这些课题。这也使得当代艺术展览成为学术研究的时代背景与必然选择,展览模式的转换是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转变的体现。打破艺术展览中单一的艺术体验,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艺术观念的方式,将艺术家、观众和策展人重新聚拢进一种平等且轻松的对话关系之中。

图31 中国美术馆展厅

中国当代展览机制与独立策展人是伴随着中国前卫艺术进入公共文化空间、获得一席艺术地位过程同步发展而成的,“地下”展览与“国外办展”是其主要方式。这种“地下”的相对独立自由的展览方式以及走向国外和学习参照国外的布展即策展方式,一定程度上孕育了中国的策展机制及策展人方式的逐渐成形,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策展人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舞台。20世纪90年代,独立策展人策划了一系列优秀的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些展览活动包括1991年,费大为在日本策划的“非常口”中国前卫艺术展,1993年栗宪庭策划的在香港澳大利亚展出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吴美纯在1996年策划的“现象、影像96录像艺术”展,黄笃在1995年策划的展览“张开嘴、闭上眼”,朱其在1996年策划的“以艺术的名义——中国当代艺术交流展”,冯博一在1998年策划的“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冷林在1998年策划的“是我”展览,以及栗宪庭在1998年策划的“跨世纪彩虹——艳俗艺术”展等。这些展览构成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基本的学术面貌。在艺术形式上及时总结和概括了录像、摄影、装置等多媒体艺术在当时的实践。当代艺术展览的出现为中国艺术博物馆向规范化与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思路。“2000年由侯瀚如为主策展人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也标志着中国的美术馆朝着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可能性。‘美术馆时代到来’这样的说法虽然有很大的夸张成分,但一种事实是明显的,即‘美术馆’作为一种存在和力量,在中国的当代艺术生态中产生着一些作用,也催生着中国艺术生态的多元发展及与国际艺术界更开放的对话与交流。”[3](www.xing528.com)

在传统博物馆自视为高级艺术的神圣殿堂,是经典艺术的福地,尚未重视当代艺术、新艺术运动这些命题时,是一些策展人实验性的艺术活动为中国艺术博物馆的转型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他们将馆外策展延伸到博物馆空间。一方面,策展人选择当代艺术批评切入点和理论表述方面对中国正在发生的当代艺术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突显了策展人及策展团队对中国当代展览的学术把握与理论表述;另一方面,这种新的策展机制为丰富了中国艺术博物馆的策展方式,使官方的、体制性的、集合性的、公共的与偶然性的、疏离的展览方式都成为可能,同时也逐渐形成新的权力与话语,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的多元性提供了可能。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策展人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有些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是扮演了提供展览场地的角色,在展览策划、品牌运作和学术推广方面表现出不足,以至于出现了观众更习惯于将当代艺术展览表述为某策展人与某艺术家合作策划的展览,而不是某美术馆策划的艺术展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