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传统的艺术博物馆的基本定位是为公众提供公共艺术教育,由于布展方式的原因,大多数艺术博物馆更多的是单向度的信息传达,缺少与观众互动,更像是为公众普及艺术相关知识的教育课堂,观众在参观与展品存在“距离感”。消解传统艺术博物馆的神圣性,展现当代文化的本质和将日常生活状态纳入艺术,构建“触手可及”的艺术场所是当代艺术博物馆试图营造的一大特征。为实现这一理念,国内外艺术家和策展人一直在进行各种突破,最为典型的是为了探讨艺术品与普通物品的边界以及艺术何谓问题,1917年杜尚将男性小便器作为艺术展品搬进美术馆的展厅,将日常物品搬进美术馆,引导观众对传统意义上艺术品膜拜心态的颠覆与突破,从而为探究艺术品与非艺术品、观众与艺术品、艺术家与艺术品的多元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策展过程中,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摆脱高高在上的艺术圣殿的姿态,构建成为一个多形态、多动态的艺术场所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重要特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原创性体现在对当代艺术馆定位的文化反思过程,它在艺术与艺术的影响力间做出选择——与其说关注艺术本身,倒不如说更关注艺术的影响力。于是,当代艺术馆在设计之初就有着非常明确的文化定位:如何尽其所能地扩大艺术的影响力。”[11]可见,关注艺术家、艺术作品、观众之间的关系,为观众打造一个亲近的艺术场所,为艺术家创建一个可以展现艺术创作与构想的舞台,为策展人构建一个可以探讨学术话题的平台才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以上这些直接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理念向多元化与学术性方面转变。
光线:正如上文中论述的中国传统的艺术博物馆的展厅多为封闭的空间,即有明确的内外部空间界限,因此展览空间中的光线多为室内光。而当代艺术博物馆在设计时就尝试以开放的积极姿态融于城市生活,延展的空间刻意模糊了公共空间与展陈空间的界定,这一方面为颠覆传统意义上人与展品间的关系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展场的神圣分为,为将日常状态引入展场提供了可能性。这种设计为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区别于传统展览建筑的封闭式展陈策略提供了可能性。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放的内外部空间,将室外自然光线引入展厅,使主要展厅呈现出自然的状态,同时在策展时,策展人也多利用自然光线,顺应自然光的强度和走向布置展品,使展品呈现出生动的表情,无形中消除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感”,为观众主动参与展览提供了有利环境。(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