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柱空间样式:展场至今的艺术展览

无柱空间样式:展场至今的艺术展览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没有空间区隔,是一个巨大的无柱的流通空间,可任意组合空间样式,成多元状态;作品按照展览主题布置,不讲究线性叙事,展厅没有明确的入口和出口,以及明确的参观路线;每一个展览都是对空间的重新建构。由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巴黎蓬皮杜中心将自动扶梯、直梯、机械系统等放到了室外,从而在建筑内部创造了巨大的、无阻断的空间,它位于巴黎的一个历史区域,该建筑割裂了与城市环境的直接联系。

无柱空间样式:展场至今的艺术展览

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的特点之一是打破了空间区隔,展厅、商店、咖啡厅都在同一个流通的空间,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滑空间。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其著作《千高原》中将这种空间论述为“是平滑的,开放的,其中的运动可以从任何一点跳到另一点,其分配模式是在开放空间里排列自身的‘诺摩斯’,而不是在封闭空间里构筑战壕的‘逻格斯’”。[1]从空间样式上讲,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空间是摆脱了封闭结构和静态形态的敞开式的游牧式空间。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没有空间区隔,是一个巨大的无柱的流通空间,可任意组合空间样式,成多元状态;作品按照展览主题布置,不讲究线性叙事,展厅没有明确的入口和出口,以及明确的参观路线;每一个展览都是对空间的重新建构。博物馆首次主要的重新定义体现在伦佐·皮亚诺与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蓬皮杜中心。由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巴黎蓬皮杜中心将自动扶梯、直梯、机械系统等放到了室外,从而在建筑内部创造了巨大的、无阻断的空间,它位于巴黎的一个历史区域,该建筑割裂了与城市环境的直接联系。它的比例,本国的高科技,以及不同寻常的色彩设计都显得大胆而不和谐。该设计反映了一种新的整合:文化中心可以结合多重功能,包括图书馆、临时展厅、书店、录像带资料室、咖啡馆和餐厅,以及展览中心。“蓬皮杜发挥着包含各种学问的文化工厂的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此时,参观艺术仅仅成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中的一种。对多样性的关注产生了一种大都市的嗡嗡之声,刻画了中心内宏伟的主大厅和邻近公共广场的氛围。建筑展示了一些功能性要素,如通风管与外面的自动扶梯:文化产品的一种象征,侧重于使用、流通和变化、而非停滞与永恒。”[2]如延特拉萨斯特所说,这个庞然大物有着空荡的、“工厂般的”特质,它让策展人可以在既有的区域内进行再创造,同时也在迫使他们要不断这么做。柱状空间,从根本上讲,它是一个同质化的空间,而同质空间绝不是一个平滑空间。“柱的空间,它是通过以下诸项而被层化的:物体的下落,中立的垂线,物质在平行的薄层之中的分布,流的层纹状的或分层的运动。”[3]在中国2012年10月对外开放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这种巨大的无柱的空间样式,该馆直接由旧的发电厂改造而成,具有大小高度不一、适合各种展览的12个展厅,构建了针对多媒体艺术、装置影像等当代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展览新空间,空间设计重视展示与体验的结合。无柱空间是对重力的克服,因为重力代表的是一种层状的、同质化的、中心化的空间模型。再如2013年开业的上海K11,彻底打破了艺术展示空间与商业空间的界限,将美术馆设置在大型购物体验商场中,将国外知名当代艺术家的14组作品分布于整个商场的多维空间,另外还设有3 000平方米的艺术交流与展示空间,定期举行艺术展览、讲座与沙龙等活动,构建起艺术与大众互动的桥梁

图7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厅

正如德勒兹所说“树或根,固定了一个点或一种秩序……在根茎之中,任意两点之间皆可连接,而且必须连接”[4],例如坐落于四川省青城山不远的岳敏君美术馆,由北京朱锫建筑事务所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块河床里石头,其外表是椭圆形球状,墙面布满曲线结构,整个外表看起来是自然主义与未来主义的结合,与大自然混为一体的新建筑看起来像是一艘太空飞船,里面载满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除了岳敏君还有张晓刚、王广义等9位艺术家的美术馆。同时,为了适应数字化多媒体艺术的展示需求,现代的艺术博物馆出现了一种类专门展室。这个展览空间是一个与电影院的环境类似没有任何光线进入的暗室,将人们与所生活的鲜活外部环境隔绝开来,使人们处在一种纯粹人造的美术馆的空间与气氛之中。可见,以展示当代艺术作品为主的艺术博物馆试图构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空间样式,这种空间类似于红薯的块茎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处于一种连续流动状态中,能够平滑地从任意一点通向空间内的任意其他点,摆脱秩序的限制,是一种适于观众、艺术家以及展品展开交流的平滑空间。(www.xing528.com)

图8 岳敏君美术馆

图9 龙美术馆上海西岸馆展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