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文史办公室负责资料管理和《选辑》的校对工作。每当我从印刷厂拿回《选辑》毛条(即校样,每本书的初校,用宽30多厘米,长将近一米的毛条纸打印)时,看到那放在桌子上高高的一摞校样、那暗黄的粗糙的纸、用铅字排出的版式就发愁。当时看校样时精神要高度集中,稍微一疏忽就看错行,看的时间长一点眼睛就花了,整本书样看下来已是筋疲力尽。当时用铅字排版二校以后,整个版式就不能再动了,要想增加内容或删改内容都是不可能的,这也束缚了《选辑》内容的丰富。落后的排版模式已严重影响着《选辑》的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读者的品位也在不断地提高,不仅对《选辑》的要求内容真实生动,而且对《选辑》的版式、印刷和装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选辑》的版式不外乎标题、小标题、正文,字体不过宋、楷、黑等几种,单一的板式,缺少变化,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这种出版印刷形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文史办公室方兆麟副主任,敢于实践、大胆创新,对《选辑》的出版印刷进行了改革。1992 年,文史办公室自筹资金购买了计算机和应用软件,在方兆麟副主任的亲自指导下,我和娄敞开始了利用计算机自己进行排版的实践。
当时计算机排版和胶版印刷在国内刚刚发展起来,可以说我们的《选辑》用计算机排版、胶版印刷与我市各个印刷厂、报纸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刚开始时,我们由于对计算机一窍不通,买来计算机书籍,一边看书、一边操作,从最基础学起。当时为了确定《选辑》的版心、行距、字号等进行了反复修改,由于屏幕显示与实际打印结果有差距,因此改完后打印,打印完进行对比,比较完后再打印,反反复复进行了十几次的调整,最后确定版心为纵28 行、横28 字、正文5 号书宋字、行距为*4/7、页码为5 号黑斜两边加横线。版心确定后,《选辑》的整体版面也基本确定。下一步就是每篇文章的版式设计。我们找来了参考书,按照书上格式,根据文章的内容,运用计算机反复试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我们望着用计算机第一次排版的《选辑》定稿,心情万分激动,这是我们白手起家,从不懂到即将成书出版,这里浸透了我们的劳动和心血。
到1993 年9 月,从《选辑》第58 辑开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使用方正排版系统,对《选辑》的正文版式进行了变革,增加了双栏、三栏和加边框等形式进行排版。根据文章的内容,对正文标题采用十多种字体,增加了花纹,字体的旋转,摆放位置进行了调整,用各种示意符号进行整体修饰,把照片、图片卧在文章内容相对应的地方,让文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选辑》文图并茂更加生动感人,这样也使《选辑》更加贴近读者。
改变排版形式以后,在三次校对的过程中,只要不出胶片,任何时候都能增加或删减内容,不受已经定好的版式限制,这样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质量也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过去那种二校以后就不能改变版式的情况,已经一去复返了。而且自己排版还节省了出版经费。
从1994 年1 月《选辑》第61 辑开始,对封面进行了改革。封面用彩色照片进行了装帧设计,用128 克铜版纸,四色彩色印刷。正文由过去的铅字印刷,改成胶版印刷。装订由过去的线装,逐步过渡到现在的胶订装帧。(www.xing528.com)
随着《选辑》的出版和史料征集的不断增多,各种专题史料已不能满足于在《选辑》上单篇发表。在这种情况下,在文史办公室方兆麟主任的主持下,把各种专题分门别类地汇总起来,以专集的形式出版。这样既把同类的史料集中起来,也便于读者有系统地收集和了解天津地方史,这种形式的出版也得到了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从1997 年10 月开始,出版了介绍天津旧租界的《天津租界谈往》,介绍天津老城的《天津老城忆旧》,介绍旧天津历史的《天津旧地漫忆》,为纪念建国50 周年的《我与天津五十年》、《天津城乡百年巨变》,介绍天津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台联、侨联发展历史的《风雨同行永世情》,介绍天津新闻界历史的《天津报海钩沉》等,这些书的出版发行,均受到史学界和读者的好评。
1998年,在天津市九届政协副主席黄炎智直接领导下,跨世纪工程、介绍近代天津各界社会名家的“近代天津名人系列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该套丛书由我进行正文的版式设计和排版,美术设计家刘丰杰设计封面,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天津宏瑞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我不仅负责这套丛书的排版工作,还参与了《近代天津十大实业家》、《近代天津十大影剧家》、《近代天津十大戏曲家》三本书的编辑工作。这三本书由于选取的人物早已故去,材料不多,尤其是照片很少,经过多方努力,我从市图书馆、市历史博物馆和个人手中得到了大量的照片,充实到书中,使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在编辑十大实业家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撰写了《棉纱精英——边守靖》一文,由于当时材料不是很多,我多方联系,最后找到了边守靖的后人,多次采访获得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材料。此书出版后,在国外的边守靖的后人对我们表示感谢,对天津政协出版这套丛书表示欢迎。
到2003年“近代天津名人丛书”已出版了《近代天津十大实业家》、《近代天津十二大教育家》、《近代天津十大寓公》、《近代天津十二大报人》、《近代天津十大影剧家》、《近代天津十大买办》、《近代天津十大戏曲家》、《近代天津十二大名医》等8本。现今还正在编辑其他名家的生平,将陆续出版。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受到这些名家后人和海内外读者的好评,为树立天津形象,向世界展示天津做出了贡献。
文史办公室在保证编辑出版《选辑》的基础上,为配合各种大型纪念活动,陆续编辑了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 周年的《在血与火中成长》;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介绍京剧演员在天津的艺术活动和生活及京剧艺术在天津发展的《京剧艺术在天津》;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由各界人士撰写的回忆录《天津·香港一脉情》;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宣传天津老字号的《津门老字号》等专辑。
1999 年香港收藏家哲夫先生,带着他收藏的有关天津的明信片来到天津,通过林放先生的介绍,文史办公室与哲夫先生合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了《明信片中的老天津》画册的编辑工作,该画册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天津人民美术印刷厂制版印刷。2000 年文史办公室又与哲夫先生合作,完成了大型画册《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的编辑工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天津丹地兰印刷设计有限公司制版,深圳高凡印刷厂印刷。这两本画册的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都是由美术设计家刘丰杰设计。这两本画册的出版发行,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受到海外学者和收藏界人士的欢迎。
回顾文史资料出版印刷所走过的路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它的出版发行对史学界的研究和文艺界的再创作,提供了翔实、生动的依据。由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选辑》和专集的每次变革,都给《选辑》和专集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之路,在天津在全国乃至国外文化界、史学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为研究地方历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作者:市政协文史办主任科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