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华
我自幼喜欢听天津的掌故,喜欢看天津的文史书。1983年,我从天津考入北京大学后,身在京城,却更加迷恋家乡的人文。每到寒暑假回津,我总是在解放路等几条有建筑特色和历史积淀的道路上走来走去,寻觅旧迹,品味往昔。就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一个假日里,我在路边的一间门脸不起眼的屋子里,偶然地发现了一家小书店,它的名字叫“天津市政协文史书刊服务部”,归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领导,很多读者都称它为“文史书店”。书好,书店安静而温馨,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1987 年,我大学毕业分回天津,在日报社当记者。参加工作不久,我就报道了这家文史书刊服务部,成为第一个报道它的记者。从那时至今十几年,我逛这家书店,多则一月两次,少则两月一次,寒来暑往,未曾间断,与它结下不解的书缘。报社的老领导、老编辑朱其华老师、刘书申老师、张仲老师等,都是天津文史的爱好者,他们经常和我聊这方面的话题,多次提到这家小书店,可见他们也是这家书店的常客。
我在文史书刊服务部买的书,自然大多是文史书。我最珍视的是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除早年出版的几期我没有买到外,后面的几十期我基本都全了。我把这近百期书刊摆放在寒斋书柜的显要位置,通读过后,经常查阅。有朋友向我咨询天津史料,我可以顺口说出这条史料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几辑。我编日报的综合性文艺副刊“满庭芳”前后7 年时间,刊发了大量有关天津文史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得到读者好评。我自己也撰写和发表了几十篇有关天津文史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与文史书刊服务部对我的熏陶、《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给我的启发分不开。
十几年来文史书刊服务部换过几个店面,但始终是个小书店。营业面积只有十几二十平方米,书架、柜台、桌椅都是旧的,没有一丝一毫的装饰。一个木制的老月份牌,静静地挂在墙上,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么窄小、简朴的一个书店,它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却是巨大的,通过零售和邮售文史书刊,服务着海内外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市政协联系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重要窗口。多年来,仅经我介绍认识这家书店并成为常客的文史爱好者就有十几位,经我帮助联系从这里买走的书刊有数百册。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先生撰写中国古旧书业史,让我帮助留心天津古旧书业资料,经我推荐,他在这家书店得到了有价值的书刊,十分满意。像这样的例子,我还能举出好几个。
市政协文史委的负责人,特别是其中研究天津文史的专家,从杨大辛先生到方兆麟先生,都是我的忘年交。他们知道我的兴趣,经常向我推荐新近出版的质量较高的文史书刊。对文史委和服务部的工作,我也十分上心,无论是做文化记者,还是编辑“书林”、“满庭芳”、“收藏”副刊,我都注意向读者宣传介绍这些文史书刊。在报社,我接到过许多次读者电话,询问“最近一期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出没出”,“文史书店搬到哪去了”,等等,我都认真地给予答复。(www.xing528.com)
十几年来,文史书刊服务部的经理一直是仉志刚先生。我爱买书,天津大小书店的经理我认识的总有十几位,老仉可能是任职最长的基层书店经理,这至少说明他非常适合这个岗位。老仉性情温和,为人热情,钟爱自己的工作。说是“经理”,他实际上是事无巨细,连踢带打,要自己去进书,对购书量大和年迈的顾客他还要骑着助力车送书上门。此外,他还为《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约稿,征求读者的意见。每位读者他都当做朋友,有求必应,服务得很到位。记得有一次,一位外地读者来信邮购《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其中的一期服务部早已售罄,老仉就给我打电话说:“你总逛旧书摊,能不能帮助找找?”这样的敬业精神,实在令我感动。服务部吸引了众多的回头客,与老仉的这种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老读者们离不开他,前几年他生了一次大病,好几位朋友向我询问他的病情,盼望他早日恢复健康。老仉病愈上班,朋友们如释重负,十分欢喜。
文史书刊服务部多次受到市领导表扬,获得“文明书店”等各种荣誉。我听说后,感到这很正常,因为我亲眼所见,有些书商让老仉卖盗版书和格调不高的书,并许以利益,被老仉当场拒绝。而对于一些专家学者自费出版的有一定价值的学术著作,只要找上门来,他从不拒绝,尽量代销。我曾经向他推荐过好几种这样的书,他都摆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卖,少的卖掉十本八本,多的卖过200 本,作者们十分感激。因此,这样的书店被评为“文明书店”,实在是太正常了。
我们热爱的这个文史书刊服务部,曾经长期与杂乱喧嚣的洋服装旧服装摊群为伍,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朴素的风格和高雅的品位。希望它能将这些东西坚持下去,因为这些东西正是我们的社会所应该弘扬的。
(作者:《天津日报》记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