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仲
听政协文史书刊服务部小仉说,服务部开业已经18年了。作为一名老读者,不禁为之感动,并充满深深的敬意。“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话,对于爱读书的人,实在是太熟悉了。因为惟勤劳、惟不怕苦,才能求得真知。但书山何在?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书店。进入书山,除个人勤苦外,是否还有它途?有的,就是特色书店。位于蚌埠道一间小屋的文史书刊服务部,就是一家别具特色、为读者服务的好书店。
张仲同志。
文史热、口述史热,是近年世界新兴的潮流。现实愈是急骤变化,人们距离昨天愈远,人们愈想了解自己的、自己先人的过去,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阴晴圆缺”。但一般书店的书太泛泛了,有些竟是“一抄再抄”的文章汇编。即使这样的书,也要读者自己去一本本翻阅,去寻觅。“勤”固然是勤了,但勤不是目的,还要求捷径。这样,文史书刊服务部的定向服务,就发挥了作用。“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文史书刊服务部这一根本方针,就成了最大吸引力。一些白发老人、中年知识分子,以至外国留学生成为文史书店的常客,就是冲这一点来的。从文史书刊服务部的采编来看,遍及各地文史部门,而且是“行家伸手”,专冲“核儿”和“尖儿”下手采撷,即对“文史精华”一类书籍从不放过。同时,对三亲史料更为侧重。由于目前学风不正,文章率多“辗转传抄”,知一便可反三,乏味已极。而文史书刊服务部侧重采集亲历亲见亲闻,不见经传的传承资料。这才是最珍贵的、读者想得到的“秘籍”。所以,大大帮助了读者。文史书刊服务部的开路工作,减轻了进入书山的人们的一半勤苦。现在有“扶贫工程”之说,小小文史书刊服务部,就是一项“助勤工程”。
一次,某导演来津了解大飞贼段云鹏的史料,有关部门的档案不好找。我记得似乎李文达同志在北京文史资料某辑写过一篇文章,就去文史书刊服务部寻找,结果此书没有。小仉给我提供了《纵横》的精选本,此文竟赫然在目。这解决了我当时的难题。还有一次寻找李鸿章的第一手资料,书刊服务部有合肥文史资料,我从李鸿章信札的书影中,找到了所需要的东西。我深深感到,走进文史书刊服务部这间小屋,可谓“道由此始”,是一条捷径。(www.xing528.com)
无论经理小仉,还是几位服务的店员,都是铺路的石子。他们既减轻了文史爱好者的应付的勤劳,提供了所需要的东西,又具体地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来文史书刊服务部的读者,以老年人居多,为了拿架上的某一本书,小仉和几位老先生就要登梯爬高,有时竟让给自己送饭的家人为读者代劳,去拿下所需要的书。至于登记书目,代为觅书,更是常事。难得的是,读者提到某书,如店中无货,他们则历历如数家珍,告诉读者某书有相关内容,某书可求得有关资料。总之,使读者到文史书刊服务部不虚此行。
十几年来,多少书店如昙花一现,多少书店气息奄奄,多少书店转卖了服装,但小小文史书刊服务部却久盛不衰,这说明文史书刊服务部选向正确,服务良好,是读者的知心朋友。
文史书刊服务部虽小,却是文史爱好者、研究者心中一片绿洲。谨祝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王安石《孤桐》)
(作者: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