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00辑)纵横话文史挥笔写春秋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00辑)纵横话文史挥笔写春秋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文史爱好者誉为文史宝库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至今已经出版100 辑。这些年来,我先后写了些小文送到编辑部,各位编辑师友花费心血为我订正史实、补充资料,经过他们点石成金的技术处理及时刊出。许多细节至今回忆起来,仍感到亲切。回家后我连夜拜读,不仅从中了解到许多关于天津这座城市历史,而且学到文史写作的知识,开启了我的耳目。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00辑)纵横话文史挥笔写春秋

□甄光俊

甄光俊正在撰写文史资料。

被文史爱好者誉为文史宝库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至今已经出版100 辑。百本书籍汇集一起,从数量说也许算不上浩如烟海,而它的内容则堪称洋洋大观。凝聚着作者、编者心血的篇篇美文,记录着历史进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它对于研究天津近代历史所起的重要作用,人所共见,不言而喻。欣逢《选辑》出版百辑吉日,我无论是作为从这本选辑获得丰富历史知识的忠实读者,抑或是偶尔向选辑投寄拙文,经编师友精心斧正后,侥幸散登在选辑中的一名作者,都从精神上倍感欣喜。藉此机会,谨向历年来担任选辑编辑工作的各位师友,致以真诚的祝贺和由衷敬意。

我的专业是戏曲研究。在研究戏曲运动的进程以及代表人物时,不可避免要涉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与戏曲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各色人等,因此,我的专业研究自然进入文史领域。1982 年夏天,我出席民盟天津市委直属支部学习会,休息时与同在一个支部的盟友柴寿安大姐闲聊天。柴大姐特别喜好戏曲艺术,她当时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工作,曾经读过我发表在《八小时以外》、《影剧美术》、《天津日报》等报刊上与戏曲相关的文章,便鼓励我为《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写些戏曲文史文章。过了一段时间,市政协文史办在规划选题时,不知由哪位同志提议,确定了一组记录天津河北梆子历史的稿子,文史办把梆子剧院的王韧副院长,艺术室的李邦佐、刘汝德和在文化局戏研室工作的我召到一起,开了一次组稿会,文史办的张高峰、刘炎臣、方兆麟、柴寿安等同志都发表了意见。后来我写的两万字韩俊卿小传,经过各位编辑师友审定,发表在第28 辑上。从那时开始,我与文史办的张高峰先生、刘炎臣先生、方兆麟先生以及此后不久分配来的张玉芳女士等师友们建立了友谊。这些年来,我先后写了些小文送到编辑部,各位编辑师友花费心血为我订正史实、补充资料,经过他们点石成金的技术处理及时刊出。作者与编者合作得非常愉快。在文稿交往中,我从文史办各位师友那里获得颇多教益,我跟他们学习为文之道,同时学到不少为人之道。许多细节至今回忆起来,仍感到亲切。

张高峰先生与我有同乡之谊,而且我们都是在宁河县芦台一小读的小学,是同校不同级的校友。这位记者出身的老前辈,多年前即在南北报界闻名遐迩。张老每次与我这位晚生后学谈话,从来不摆老资格,非常平易。张老鼓励我说:“值得一写的戏曲史料非常多,你年富力强,文笔也不错,趁现在还有一些了解戏曲界内情的人健在,抓紧抢活口,把一些史料先记录下来,以后慢慢消化,一篇篇写。这些老人一旦作古,再想挖掘历史那可就难了!”张老这经验之谈,使我深受启发。我就是遵照张老教导,有意识地经常去拜访知情老前辈,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不少第一手材料。譬如著名河北梆子艺术家刘香玉(生前为河北省政协委员),向我详细讲述了她丈夫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厉大森的交往情况,其中涉及军阀褚玉璞无端杀害名伶刘汉臣的细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松樵,向我详细讲述了1922 年在哈尔滨亲眼看到名伶魏联升被恶霸姚锡九派人暗杀的场面,这些弥足珍贵的细节介绍,对于我的专业研究和文史写作起到了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刘炎臣先生在世时给了我许多具体指导。刘先生在20世纪30 年代曾做过报刊的记者、编辑,熟悉京津戏曲界内幕,我那些年所写的一些文史小文,发表前都曾邀请刘老订正、把关,文中有些内容是刘老亲自为我补充的。刘老审阅年轻人的文章极端负责任,连细枝末节也不马虎。而且,刘老具有谦虚的美德,每次帮我修订稿子,总是说:“我年纪大了,有些细节不一定记得准确,这些意见只供参考。”那些年我常到刘老家拜访,每次去,刘老都是热情接待,有时刘老正忙于写作,见我登门来访,赶紧把手头的事情放下,陪我聊。耆宿对年轻人的那份热情,令我终生难忘。

文史办老主任杨大辛先生,也是特别关爱年轻人的忠厚长者。我遇到一些学术难题,常到杨老府上请教,杨老总是耐心作答。有一次,杨老听说我特别喜欢他在《天津日报》上发表的一篇谈史说志的文章,杨老当即将收入了这篇文章的一本大作赠送给我。回家后我连夜拜读,不仅从中了解到许多关于天津这座城市历史,而且学到文史写作的知识,开启了我的耳目。

回顾20 年来我与编辑部各位师友的友好交往,从心里感到幸福。不光是前边提及的几位老前辈,还有方兆麟、张柱、张玉芳、杨志武、冯宏友、张笑平等与我同代的编辑朋友、文史办负责人,也都给过我许多具体的帮助。我在大家的关爱下,这些年来有20 几篇拙文在《选辑》发表,有些文章还被别的刊物转载。除了文章写作,我还从文史办的师友那里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后来我在主持《艺术研究》编辑部工作的几年间,能够平等对待所有来稿作者,尽自己的能力给予求助者一些帮助,都是以天津市政协文史办的师友们为榜样,照着去做的。对于文史办和编辑师友们多年来给予我的指导、爱护,始终无以为报。今天借《选辑》出版100 辑的机会,写了以上一些杂乱无章的话,聊作对100 辑的祝贺和一点感激之情。

(作者: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文化局戏研所前副所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