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年6 月,我自立达集团退休不久,由方兆麟副主任推荐、田桂林副秘书长同意,经市政协有关领导批准后,我被聘为文史办的“老先生”,又进了市政协文史办,成为一位特约征集撰稿人。
历经十年的市政协文史办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文史办由过去一栋小洋楼(原解放南路399 号,据说是德国神学院旧址)后楼的各小单间,进入了高层大厦(原民国黎元洪大总统府的旧址),都配有电脑的现代化大办公室。
其二是人员的变动更大。今天两位老主任都已退休。当年的老先生更无一人留任。但新结识了陈健、刘一业和舒倜(已故)。当年的“小方”(方兆麟)已步入中年,升任文史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副局级)了。那时还是刚出校门的小姑娘张玉芳现已升为文史办主任,还有当年和我前后进入文史办的周桂兰,也已是副处级干部。十年前的两位小青年(康明、仉志刚),现在康明负责全政协机关的网络管理,仉志刚则为政协文史书刊服务部的经理。同时还有后起之秀文史办副主任张柱、勤奋敬业的副处调杨志武和“电脑快手”小翟(翟玉萍)等。
日月如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我深感必须抓紧时间,趁着神智清、体力好的“老青年”时期,尽可能多做一些工作,多写一些文稿,多整理出一些史料。
1996 年进入文史办的第一项工作,是参与征集和编写《天津·香港一脉情》。这是一本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有历史意义的专辑。在这本专辑中我写了《财产不足取,独钟编写情》,记述了我和自幼一起长大的表哥香港著名红学家、比较文学专家宋淇(奇)的兄弟情谊。接着参与编写了纪念伟大祖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我与天津五十年》专辑。其中母国光、姚建铨等八位院士,以及著名作家柳溪、国家一级演员印质明等文稿由我征集、采访。自己还写了《难忘〈科学与生活〉初创时期》,记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科学的春天诞生的全国第一本科普杂志在全国发行量达到170 万份以上的做法。
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我连续征集编写葛子平《辞官下海创立达》、《国际商场创建始末》、《第二次创业》等三篇史料。记述了一位“官商”在改革开放前十年中艰苦创业的经历。
在21 世纪初,我介绍既是同乡、又是同学的香港爱国收藏家郑介初,在天津市政协文史办的协助下出版了《明信片中的老天津》和《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两本大型画册。因郑先生之父20 世纪50 年代时就是天津市政协常委,他视天津为第二故乡(原籍宁波),他本人又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故愿意请市政协文史委来主持编辑工作并在天津出版。《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画册出版后,郑先生又将全部图片资料无偿赠送给天津市平津战役纪念馆举办展览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ing528.com)
萌生参与编写近代天津名人系列丛书中的《天津十大买办》、《天津十二大名医》、《天津十大银行家》是由于我的家庭社会背景都和这些人物有关。因此对这方面的史料比较熟悉,在搜集资料、编写文稿上可驾轻就熟,我参加这项工作既可为整理天津近代人物史料,做一些贡献。同时也藉此追念先辈和师长。
从花甲有六,到今古稀加三,再进文史办,一晃已近八年。我感觉还有精力,可做一些史料工作。而这几年也是我一生中写作成文后,发表于报刊上较多的时期(退休前主要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要感谢文史资料的滋润和启示。同时我也补齐了自1 至99 辑《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在庆祝“文史资料选辑”出版100 辑之际,谨草此文以贺,并愿以第101 辑再作起点,继续写下去,直到……
正是:
脑勤益智,练笔健体。
以史自鉴,积善益寿。
附记:9 月2 日,燕京大学天津校友会刚为汪培娲、郭德隆两位学长庆祝“百岁寿诞”,未料到9 月3 日上午,80 多岁的老学长乔维熊却从此和全体校友告别了。
9 月1 日晚,乔老还和我通电话,嘱代向两位老学长贺寿致敬,并向全体校友问好!并告我,自出院后心跳正常,低压回升,身体情况稳定!时隔一日,竟突然而去,令我惊呆!痛定思痛,特补下文以寄托哀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