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芳
2003年6 月的一天,我和康明同志来到体北一区,拜访曾主管天津市政协文史工作、后作文史委顾问的乔维熊同志。他病情稳定后,刚刚出院。我和乔老聊,小康在旁边拍照。
2002 年6 月,乔老接受张玉芳的采访。
张:乔老,看起来您精神蛮好的!
乔:心脏不行,一只眼睛几乎失明了。所以,我听大辛说要搞100辑回忆后,特别希望跟你谈谈。你们来之前,我大致想了一下,还起了个题目,就叫“坚持原则,保持特色,与时俱进,团结协作”。
张:您概括得非常好,既是对以往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我们的鞭策。
乔:现在记忆力不行了,我写了个大纲,谈得可能还是杂乱无章。我参与过文史工作,也作过顾问。事非经过不知难,《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从1978 年出版第1 辑,到今天,没有夭折,很不容易呀!有没有统计,全国有几家文史出了100 辑?
张:没有精确的统计。不过,坚持每年出4 本的不多。
乔:我们天津的文史工作还是很有特色的。
天津文史开始得比较早,袁东衣和杨亦周找了十几个写手,有谢天培、吴同宾、纪华,还有一个李……
张:李鹏图?
乔:对,李鹏图。
张:您是哪年开始从事文史工作的?
乔:我介入政协文史工作比较晚,1973 年恢复工作后,我从干校回来,和万国权、徐景星等人,都是文史组成员,在九龙路(就是现在九三机关)办公,整理编辑有关东正教的史料。
我在燕京大学经济系读书时,就喜欢历史,加上深受著名史学家洪煨莲和邓之诚先生的影响,对史学研究就更有兴趣了。1963 年,我从面粉厂调到市工商联任副秘书长,负责工商史料的征编工作,出版了9 辑《天津工商史料选编》。1978年,政协文史办在解放路399 号办公时,我担任市政协副秘书长,分管文史工作。管了三届(5—7 届),和文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听说万国权曾叫您“文史迷”?
乔:(哈哈大笑,爽朗的笑声多么熟悉)是,我真是迷文史。(www.xing528.com)
张:我脑子里总有一张您在399(解放路399 号,据说曾是德国神学院宿舍,文史办公室一度设于此)狭小的办公室里,就着昏黄的灯光审读文史资料的影像,那盏台灯古色古香,墨绿色的灯罩有点异国情调。
乔:你还有印象?你看,我这儿存了一套全国政协文史委编的《文史通讯》和我参加各种文史会议的文件,你愿不愿意留做参考?
张:太好了!
乔:小张啊,文史工作是天津的特色和优势,100 辑凝聚着文史人辛勤的汗水,也说明文史工作是有生命力的。文史馆的文史工作,不也是任焕晶从文史办带过去的吗?
我作为过来人,想给你提几点建议。
张:您是我的前辈,又是老领导,我很想听听您的忠告。
乔:我想了几点,1.坚持原则,保持特色,与时俱进,团结协作。保持“三亲”特色,史贵真实。还要努力创新。文史是事业,值得为其献身。2.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便于工作。3.凡事首先要靠自己,要勇于挑重担,自助才能他助。4.要虚心向各大学历史系学习,加强和社联、社科院、地方志、各博物馆的联系与协作。编好选辑的同时,还要编好专集。对了,《近代天津名人录》已出版好多年了,能不能再版?再版时可以增订内容,像王光英、万国权等人就可以加进来嘛。
张:乔老,今天听您谈话,真有“胜读十年书”之感,谢谢您对文史的关心!现在“非典”闹得还是挺厉害,您要多保重!
乔:随着伏天的到来,SARS很快会过去的(乔老的美语很是悦耳)。
张:?
乔:我对医学有些研究。
张:那好,下次再听您聊这段。
我怕累着乔老,带着不舍和感激,带着老人送我的杂志和资料走出了乔府。
当我再次来到乔老家,门前的杨柳依旧绿,令人尊敬的乔维熊先生却已去世了,让人不胜唏嘘。
此稿是根据访谈记录整理,未经乔老过目,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现将此文发表,也算是对乔老的追念吧。
(作者:市政协文史办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