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恢复发展时期1974-1988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恢复发展时期1974-1988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四人帮”尚未被粉碎的1974 年,当时的“市革委”派高长春、王久到市政协计划逐步恢复工作。这个阶段的文史资料征集工作颇感困难,进展迟缓,从1974年到1978 年11 月约5 年时间,仅征集来稿件56 篇,共43 万字。到1977 年五届政协以后,文史工作才正式恢复,走向正规。1978年11月,市政协五届委员会重新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自1978 年重建文史委以来至1988 年10 年间征集史料2400 多篇,约1900多万字,数量和质量、深度和广度均大大超过“文革”前。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恢复发展时期1974-1988

天津的文史资料工作恢复得比其他各省市为早。在“四人帮”尚未被粉碎的1974 年,当时的“市革委”派高长春、王久到市政协计划逐步恢复工作。经过研究,根据当时环境,首先恢复文史工作,但并未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由秘书处指定任焕晶、乔维熊、谢天培、吴同宾、袁东衣、徐景星、韩天耀7人组成文史组,由任焕晶负责,并借调来4名干部,共同搞文史工作。办公地点临时设在九龙路(即九三学社市委会现址)。河西区政协推荐梁叔达,和平区政协推荐李安东,随后祝淳夫、徐继仁等也来参加。1976年搬到和平区桂林路(农工民主党市委会现址)办公,人员同上。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这个阶段工作主要以过去征集来的稿件为基础,进行核实、整理,编辑了《天津市文史参考资料简编》共15辑,铅印刊行。同时还整理编写了内容较为丰富、文字较长、带有专业性质的《天津文史参考资料》4 辑,油印刊行。以上两种刊物均为内部资料,印数不多,仅供有关部门参考,现已罕见。

2002 年6 月乔维熊先生在家中。

这个阶段的文史资料征集工作颇感困难,进展迟缓,从1974年到1978 年11 月约5 年时间,仅征集来稿件56 篇,共43 万字。因为写稿人瞻前顾后,不敢轻易下笔,有些勉强征集来的稿件,也多带有“左”的思想倾向,上纲上线,大大影响了文史资料的质量。这种现象一直到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才得到逐步扭转。到1977 年五届政协以后,文史工作才正式恢复,走向正规。

1978年11月,市政协五届委员会重新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市政协副主席樊青典兼任。副主任委员10人:王煜文、韩震、何宗谦、黄逖非、黄钰生、吴廷璆、方之中、李麦、周茹、李周行。委员共43 人,包括面较广。文史委下设4 个业务组:革命组、政治军事史料组、工商经济组、科技文教组。

文史委和文史办迁到解放南路399 号(现为社会主义学院,前身为天津政治学校)后楼办公。市政协副秘书长王久、乔维熊负责主管日常文史工作。文史办公室副主任是游德昌、任焕晶,编辑组负责人是杨大辛。

在1978 年天津市内和平、河西、河东、南开、红桥、河北6 个区的政协相继成立了文史组,后来又逐步发展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按照各区地方特点征集史料遴选稿件送市政协,扩大了稿源。各民主党派成立文史组的有民盟、民革、民建、工商联,他们各展所长,各成员以亲身经历写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史料,为文史资料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www.xing528.com)

1980 年7 月市政协六届委员会组成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于致远,副主任委员11 人:娄凝先、韩震、黄逖非、黄钰生、杨天受、郑天挺、吴廷璆、王煜文、方之中、李麦、李周行。文史委员会共55 人,下设5 个业务组:革命史组、政治军事组、工商组、经济组、科技文教组。文史办公室副主任游德昌、任焕晶、杨大辛,市政协副秘书长乔维熊主持日常文史工作。文史办公室下设征集组、编辑组、行政组和资料室。至此文史办公室已发展到有工作人员31 人(包括专职干部6 人,借调干部4 人,文史专员1 人,聘请退休人员和社会人士20 人)协助工作。

1983 年3 月市政协七届委员会组成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是娄凝先(后来娄主委病逝,由周茹副主席兼任),副主任李麦、乔维熊、谢天培、杨大辛。委员共20人:王华棠、左健、刘及三、刘瑞明、齐植璐、孙五川、张高峰、张章翔、张同礼、杨固之、杨骏昌、吴云心、吴同宾、林开明、祝淳夫、徐继仁、袁东衣、凌勉之、韩世奎、董少臣。文史办公室主任杨大辛,副主任游德昌、方兆麟。市政协副秘书长乔维熊分管文史资料工作。

这时期增加了征集革命资料的工作内容,设置了专门征集小组,在老党员、老红军、老干部中间积极开展工作,前后与50余人取得联系。在历时4年时间里,征集到革命史资料245万字,其中有些稿件史料价值很高。如徐彬如写的《回忆周恩来同志在天津主持顺直扩大会议》,萧永正写的《从麻城起义到西入川陕》、《长征路上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李华生的《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前前后后》,李运昌的《回忆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以及罗龙章等老同志写的《有关早期北方工人运动的回忆》等。发表后受到普遍重视,填补了革命史的空白。后来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建立后,为了避免在征集上“撞车”,做了分工,将党史部分交给党史办,政协保留征集有关民主革命时期围绕统一战线发展的革命活动史料,如革命群众运动、反帝反蒋斗争以及民主党派活动等史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各项政策,解放了思想,消除了顾虑,人们决心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文史战线上的同志们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文革”期间工作停顿,不少老人“人去史亡”,尚在世者均年事已高,如不抓紧征集,也将遭致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工作重点放在“抢救”史料上。在征集工作上沿袭“按题找人,因人设题”、“广泛发动,重点征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组成专题史料小组等办法来扩大稿源。根据天津地区特点,着力于征集北洋史料、帝国主义侵略史料、资本主义工商业发生和发展,以及相应时期的科技、文教、民族、宗教、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这个时期共联系了各界老年人士达600 余人。自1978 年重建文史委以来至1988 年10 年间征集史料2400 多篇,约1900多万字,数量和质量、深度和广度均大大超过“文革”前。除上述革命史料外,在军政方面也征来很多珍贵史料,如《孙中山三次天津之行》、《天津事变》、《七七事变后天津战役纪实》、《从接收到垮台》、《天津特刑庭与“职业学生”案》以及有关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锟孙传芳、王怀庆、靳云鹏、张作霖、徐树铮、李景林、张作相、褚玉璞等人的历史资料。工商经济方面联系到许多老年原工商业者和银钱业者,大家分别组成了几个专题小组,通过学习讨论认识到,总结以往艰苦创业和奋斗发展的经验,对建设四化有很多借鉴作用。写稿热情高了,分别写出了一些行业史、工商老字号史和个人奋斗史料,如卞白眉、范旭东、侯德榜、周学熙、周叔弢等人事迹。再有银钱业的杨固之、谈在唐等均系耄耋老人,仍热情地不辞辛苦邀人合作,写出了不少天津的银行与钱庄史料。文教与科技界的老人先后征集来有关北洋、南开、北洋女师、河北女师、耀华、木斋、达仁等学校创建史以及马大夫医院、德美、水阁、防盲、结核病等医院的创建发展史料。在文化艺术界征来许多有关天津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话剧曲艺电影年画等史料,都很珍贵。

从1978 年底,在保证继续往全国政协输送稿件的同时,开始编辑出版有天津地区特色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选稿严把“三关”(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内容既有重点又兼收并蓄,形式是专题编组和长短文章结合,既集中又多样。“选辑”每年基本出版4 辑,每辑16 万字左右,由文史办公室负责编辑和发行。初期的目的是供领导及历史研究部门和有关单位参考,故限于内部发行。“选辑”出版以来,获得很高的评价,读者队伍迅速增加,有很多单位或个人开介绍信前来购买,大有供不应求之势。由于社会的需要,从1981 年第14 辑起,改为公开发行,增加印数,面向社会,受到广大文史爱好者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