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见图2-48)
生平: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设计艺术教育家、思想家和理论家。1903—1907年间,他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彼得·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工作。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1914年在科隆举办的现代工业设计大展上,他依据预制设计原理所作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设计,使他在建筑界名声大噪。1919年3月20日,成立国立建筑设计学院,即“包豪斯”。1928年,他与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间,任协会副会长。1934年,他离开德国到英国。1937年,他定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和主任,1952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强调在建筑中运用精确的数学计算,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为主的设计事务所。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设计思想:主张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注重全面提高人类生活环境的系统化设计;强调功能、技术与经济效益;强调批量化、机械化、标准化、大众化;将理论主义与功能主义相结合。
代表作品:包豪斯校舍(如图2-49所示)、西柏林汉莎区高层公寓、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德绍包豪斯建筑、德国西门子住宅区以及哈佛研究生中心等。
图2-48 格鲁皮乌斯
图2-49 包豪斯校舍
2.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见图2-50)
生平: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艺术理论家,其建筑的新理念和城市规划思想有非常独到之处。1907年考察了意大利建筑,尤其是宗教建筑,对其一生有重大影响。1908年在巴黎Auguest Perret事务所兼职,并接受钢筋混凝土建筑设计训练。1910年去柏林,与德国工业联盟有密切联系,同时进入彼得·贝伦斯的设计事务所,与米斯共事。1913年回到故乡开设计事务所,专门从事混凝土建筑设计研究。1917年定居巴黎,从事设计,并和纯净派美学代表人物画家奥占芳创办《新精神》月刊,宣传自己的设计思想。1923年出版了《走向新建筑》一书,从而使其成为“机械美学”的理论奠基人。1928年以后设计了很多代表性的建筑,也在城市规划方面有重要贡献。勒·柯布西耶一生著作40余部,完成大型建筑设计60余座,对现代建筑风格有重要影响。
设计思想:他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新建筑的五个特点:一是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二是屋顶花园,三是自由平面,四是横向长窗,五是自由的立面。
代表作品:萨伏伊别墅、马塞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尔法院以及拉吐亥修道院等,其中朗香教堂(如图2-51所示)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神秘性已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围,恢复到巨石时代的史前墓穴形式,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的精品。
图2-50 勒·柯布西耶
图2-51 朗香教堂
3.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见图2-52)
生平:密斯·凡·德·罗生于德国石匠之家,幼年失学,靠自学成才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1908—1912年间,在彼得·贝伦斯的设计工作室工作了4年。彼得·贝伦斯的工作环境影响了他对那个年代的设计。1919年密斯大胆地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1928年提出“少即是多”的名言,提倡纯洁、简洁的建筑表现。1929年设计了巴塞罗纳万国博览会德国馆,成为密斯设计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
设计思想: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少”是针对当时建筑界仍旧很流行的烦琐的古典装饰手法而提出的,因为其手法阻碍了建筑的工业化进程;“多”则揭示了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可能创造出来的建筑上简洁而丰富的效果和最大的使用空间。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从平面到造型,简洁明了,逻辑性强,表现出理性的特点;密斯建筑作品中的各个部分抽象概括,从墙面、屋面到地面,所有的线、面都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
代表作品: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那椅、美国伊利诺斯工学院校舍、伊利诺伊工学院设计的克朗楼(如图2-53所示)、范斯奥斯住宅、纽约西格莱姆大厦以及西柏林国家美术馆等。
图2-52 密斯·凡·德·罗
图2-53 伊利诺伊工学院设计的克朗楼
4.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见图2-54)
生平:弗兰克·赖特是美国现代主义先驱,美国著名建筑师。师承著名建筑师沙利文,被誉为美国本土建筑的开创者,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思想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1885—1887年,他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1888—1893年进入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路易斯·沙利文与艾德开设的设计事务所工作,1894年起开设自己的设计事务所,抛弃了芝加哥学派的古典檐口柱式,开始设计草原式风格住宅,1910年去了欧洲,设计思想得到了广泛承认,并举行了个人展示会。1939年春,赖特在应邀到英国讲学期间,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从而承认了这位土生土长的、从来没有受到过正统建筑教育的建筑师。1941年赖特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牌奖,随后在1949年又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章。
图2-54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图2-55 流水别墅
设计思想:从自然主义、有机主义、中西部草原风格、现代主义到完全追求自己热爱的美国典范,每个时期都对建筑界造成新的影响和冲击。
代表作品:达尔文马丁房子、流水别墅(如图2-55所示)、西塔里埃森、约翰逊公司行政楼、约翰逊公司实验塔楼、古根海姆美术馆以及东京帝国饭店等。其中流水别墅是赖特最出奇制胜的想法之一。
5.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见图2-56)
生平:阿尔瓦·阿尔托是芬兰建筑师和家具设计师。现代建筑学的先驱。把芬兰的建筑传统结合到现代欧洲建筑中去,形成了既有浪漫主义又有地方特色的风格。主要作品有图尔库的图伦·萨诺马特大厦、维堡图书馆、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宿舍等著名建筑。1957年和1963年分别获英国皇家和美国建筑师学会的金质奖。还以层木家具的设计闻名于世。
设计思想:阿尔托认为自然不是机器,不应该为建筑的模式服务,这种观点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时他还强调,建筑不应该脱离自然和人类本身,而应该遵从于人类的发展,这样会使自然与人类更加接近。他认为,标准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样,而主要是作为一种生产灵活体系的手段,以适应各种家庭对不同房屋的需求,适应不同地形、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等。他所设计的建筑平面灵活,使用方便,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使人感到空间不仅是简单的流通,而且在不断延伸、增长和变化。阿尔托热爱自然,他设计的建筑总是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优美景色,风格淳朴。
代表作品: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如图2-57所示)、Kuatya 联排住宅、玛利亚别墅、 剑桥市贝克住宅、珊纳特赛罗市政中心、德国埃森的阿尔托歌剧院、Muuratsalo 实验大楼、赫尔辛基科技大学、赫尔辛基芬兰大厦以及德国埃森歌剧院等。
图2-56 阿尔瓦·阿尔托
图2-57 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www.xing528.com)
6.贝聿铭(Ieoh Ming Pei)(见图2-58)
生平: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设计思想: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建筑构造之意境、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等。
代表作品: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中银大厦、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如图2-59所示)、美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以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
图2-58 贝聿铭
图2-59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7.弗兰克·欧文·盖里(Frank Owen Gehry)(见图2-60)
生平:弗兰克·欧文·盖里,原名埃弗拉伊姆·欧恩·戈德堡,为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美国知名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建筑师,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家庭,后来移民至美国加州,现今长驻于洛杉矶。
图2-60 弗兰克·欧文·盖里
图2-61 毕尔巴鄂古根汉姆美术馆
设计思想:弗兰克·盖里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视觉效应运用到图样中去;采用多种物质材料、运用各种建筑形式,并将幽默、神秘以及梦想等融入建筑创作中。
代表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汉姆美术馆(如图2-61所示)、Ray and Maria Stata中心、跳舞的房子(荷兰国民人寿保险公司大楼)以及安大略艺术画廊等。
8.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z)(见图2-62)
生平:罗伯特·文丘里,美国建筑师。1925年6月25日生于费城,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1950年获硕士学位,1954—1956年在罗马的美国艺术学院学习,后曾在O.斯托诺洛夫、E.沙里宁、L.卡恩等人的事务所任职。1957—1965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任教。1958年起在费城开设共同事务所。1964年和洛奇一起开办事务所。1965年曾代表美国国务院赴苏联讲学。1966—1971年任罗马美国艺术学院住宅建筑师及该学院理事,1977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 顾问。
设计思想:罗伯特·文丘里的作品与著作与20世纪美国建筑设计的功能主义主流分庭抗礼,成为建筑界中非正统分子的机智而又明晰的代言人。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6年)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牌、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就要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于是过去认为是低级趣味和追求刺激的市井文化得以在学术舞台上立足。
代表作品:费城母亲住宅(如图2-63所示)、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俄亥俄州奥柏林大学的艾伦美术馆以及新泽西州大西洋城马尔巴罗·布朗赫姆旅馆的改建等。
图2-62 罗伯特·文丘里
图2-63 费城母亲住宅
9.安藤忠雄(Tadao Ando)(见图2-64)
生平: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筑师,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成为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
设计思想: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自然”: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人工化自然!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栽植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仅以造园及其中植物之季节变化作为象征的手段极为粗糙。抽象化的光、水、风,这样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
代表作品:住吉的长屋、光之教堂(如图2-65所示)、水之教堂、风之教堂、姬路文学馆、飞鸟历史博物馆、光明寺以及普利策基金会美术馆等。
图2-64 安藤忠雄
图2-65 光之教堂
10.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见图2-66)
生平:扎哈·哈迪德,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图2-66 扎哈·哈迪德
设计思想:新的结构,现代主义受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他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型的极度简化;新视点,其实我们已进入一个新世界,只是我们并未看出这点,我们仍延用被教导的旧视点。唯有真正张开眼睛、耳朵或心灵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如此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诠释现代,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型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为新现实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借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
代表作品: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1999 )、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2001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2002 )、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以及新日本国家体育场(在建)(如图2-67所示)。
图2-67 新日本国家体育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