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先天劣势,为了招满学生,各校纷纷调整自己的招生渠道,分类考试招生成为各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层次不高,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高职院校的一个自然班级里,既有文科生和理科生,也有三年制大专生和五年制大专生,还有高考成绩400多分和200多分的学生,更有一批连高考都有没参加的自招生。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他们在班上的考试成绩几乎都排名靠后,并且讨厌上思政课。
这些学生为什么会讨厌上思政课呢?原因之一在于长期的中小学应试教育。由于受到长期的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形成一种对思政课的刻板认识,即认为思政课就是一门靠死记硬背的空话、大话、套话的课。而这些学生偏偏又是不喜欢死记硬背的人,如果在接受大学思政课教育之前,不能改变学生对思政课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认识,将会使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倦怠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原因之二在于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从200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都取消了地方性思政课教材,普遍使用教育部统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这对规范学科建设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一套教材仅有普适性,缺乏具体性,与高职院校学生有距离,较难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更多地强调教学的实用性,泛泛地使用理论性较强的本科高校教材,会造成高职生的抵触心理,使其难于提起兴趣。加之现行教材存在着与中学知识有较多重复的情况,如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宪法的基本制度、公民道德规范、台湾及两岸关系等内容,在高职教育中,虽然其深度、广度有别,但毕竟这些学生已经学过,再美的东西看多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倦,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对大学思政课厌学一点都不奇怪。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师的倦怠现象,从心理学讲,是教师患上了职业倦怠心理综合征。职业倦怠一词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顿伯格于1974年提出并引入心理学领域。它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综合症状,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方面的症状。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综合征,从思政课角度讲,可以用“自信缺乏”四个字来总结。教师自信缺乏的原因主要是当下大学思政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五种缺乏”的怪象。(www.xing528.com)
一是没有感性问题的课堂。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性不足,感性有余。有的思政课老师习惯于滔滔不绝地理性讲解,而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好奇和猎奇的感性心理,再科学的知识、完美的理论、重要的思想也无法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相反却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和探究的愿望与动机。
二是缺乏平等对话的课堂。有的思政课教师很难放下面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偶尔有对话,也是居高临下地提问,难以与学生实现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
三是缺少技术的支持。传统的口头讲解或者借助于PPT的讲解仍然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在线精品课程、慕课系统、基于互联网的教与学、各种科研数据库资源等没有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关注力、洞察力与分析力。
四是忽视教学法的运用。教师对教学法的掌握不够,将导致“满堂灌”、课堂沉闷、学生不参与等诸多弊端。
五是合理互评的缺席。目前在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考试成绩的评价,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网上给教师打分,而这种打分的标准是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标准一模一样的,这种不合理的评教方式会产生师生互相迎合或互相报复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