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状况结果讨论
我们对思想状况统计表进行分析,共抽取了5个维度进行探讨,包括学习、自我、未来感和价值。作为一名学生,就学生本职而言,其首要任务是学习,从“想”到“做”不过50%左右,所以一半学生专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而另一半则不然,他们认为学习不是最重要的事和想做的事。
对自我的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比如社团活动、课外各种活动、文体书画艺术活动的参与等,从想学的35%左右到行动的20%左右,更关注快乐的生活,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展示自己等,比较关注个人的成长,是活跃的一部分,是自我比较和谐的群体。
未来感,从是否能顺利毕业到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是否能挣到钱、是否有一技之长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想学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占1/4。校园里还有个别同学在创业,已经付诸行动。最怕不能顺利毕业或失业的学生高达38.6%,可以看出高职高专学生非常担忧走出校门后的出路,对竞争缺乏信心,对未来缺乏想象和勇气。
情感层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如谈恋爱是近4%的学生的首要任务,而有11%的学生最想在大学里学习谈恋爱的技巧。二是和同学、老师、室友、校友等人际关系层面的社会情感,有12.4%的学生想学这方面的知识,这恰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也有5.4%的学生觉得交朋友是首要任务,这部分学生把朋友看得与学习和亲人等一样重要,很多时候他们得到的支持不是来自家庭,而是朋友,他们和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矛盾较多。他们更需要情感的关怀,所以朋辈的支持是他们归属感的来源。
从价值感来看,近35%的学生除了吃饭、睡觉、上网打游戏外,不知道还能做什么,甚至还有学生完全不知道能做什么。这是一群迷茫的、心中没有未来感的学生,他们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读书、自己未来在哪里、未来想做什么、未来能做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价值感,自然感觉不到快乐和幸福,且敌意、孤立,是另类的一群学生,但在专科院校中不在少数。
(二)注重风格的培养(www.xing528.com)
心理学对动机的解释:“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动机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所以,当动机丧失,动力不足,便止步不前,甚至会后退,人会产生绝望,无“未来感”。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人有思想。大学生懂得展望未来,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认为未来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价值。当代信息化社会,大学教育更应该是对风格的培养。风格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有一定的要求,表现出来就是有一定的水准。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知识容易学到,但风格却是最难培养的。“不屑于做”是人受教育以后首先应该有的自我要求,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但是,当学生心中没有“未来感”的时候,当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风格时,一切都成为空谈,甚至有个别学生的言行举止像极了社会上的蛀虫。一个人应该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换句话说:因为有所放弃,才能有所坚持,所以人对未来从感觉到情感再到意志和行为,应该有所期冀,才能呈现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自己喜欢的自己。
(三)理想信念教育
志当存高远,就算是一般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情,仍能全力以赴。当代教育需要合作互赢,共同进步,如何让学生心甘情愿地主动合作,这需要在学生心中种下理想和信念的种子。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群体的梦,家庭也要有梦,个人更需要有梦,有了理想,还要有信念去坚持,不畏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目标,那很快将国之不国。同理,一个人没有了目标、理想和信念,活得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
现在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是,管理学生工作的部门每天做着大量的行政工作,导致部门人手不够,而由于受到人员编制的限制,通常是一人身兼数职。思政部基本以思政课为主,但从调查中得知,思政课是学生最易忽略,觉得最遥远的课,所以该门课程更多还是流于形式。
信念就像一把钥匙,有了信念,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信念的力量就像安慰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和困难。信念可以给人力量和情感满足。尤其是在物质得到满足后,精神信念更加重要,否则人很容易迷失自我。高职高专有近35%的学生只知上网、吃饭、睡觉,这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反思。当一个人相信爱存在(这样一个信念),他就能更好地爱别人,也相信别人给予他的是爱。反之,他则认为别人对他好,是有条件的,有目的的,他也不能敞开心扉,去奉献,去爱别人,所以这是可怜可悲的一生。信念作为能量系统,有一定的法则,在情感水平上的法则是同类的信念相互吸引,对爱的信念的建立会吸引其他爱的信念。当代社会,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只关注思想政治,还要从人性、人本身出发。人生本来就是不断做选择的过程,做出选择就一定会有取舍,理想信念可以帮助人找到对人生的期望,人才不会患得患失,不受外界干扰,坚持真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