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和素质,创业很难成功。没有创新教育,不可能有创新性人才。创业教育在一些院校有声有色,培养出了一批创业人才,但对人才的综合素养品德培养却相对弱化;有些院校过于重视平行,却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模式构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7〕11号)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将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职业院校中,仍存在着领导及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着重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高校的创业教育不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孵化出一个小公司自谋职业,而是要使学生有创业的梦想,能够积累出全面的能力,在未来有能力凭借技术和资源开办创新型企业。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应该是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创业工作定位不准,基础不牢
创新不等于创业,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Entrepreneurial),在英文中与企业家精神是同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最初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创业精神直接体现为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进一步指出:尽管创业精神一词来源于经济领域,但是它绝不局限于经济范畴。它适合于人类的所有行为,无论在哪个领域,创业精神都没有显著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也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度。当前多数院校都建成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配合的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园、创业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但利用率普遍不高,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院校不多,创业孵化的水平与效率也不高,有些甚至是名存实亡。同时,不少高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忽视了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更加关注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有没有、创业率有多高的问题,很容易使创新创业教育变成一个政绩工程。(www.xing528.com)
进入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做好职能定位,扮演好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
(三)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仍不完善,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仍存在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同质化、课程体系简单化、教学方式形式化等问题。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教师的缺乏与学生认可度低等问题,导致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中变成了一种应付,创新创业课程缺少系统性的谋划与建设。
因此,高校应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设计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依托现有学科课程整合课程内容,探索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实施领域,核心素养理念对课程观念、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着力点在于通过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的改革,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自由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推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