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精确统计,2018年,云南农职学院有8100余名在校学生,其中来自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城市低保户及本人是孤儿的人数总计1712人,占比21%。按照笔者的经验,这些年学院贫困学生的比例一直处于25%左右,其中来自农村的基本超过80%。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后汉名臣马援12岁即失去双亲,成为孤儿。这位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少有大志,经常对人讲:“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在云南农职学院百年历史中,从来不缺马援这样来自贫困家庭而少有大志的青年。学院前身省立甲种农业学校的最后一任校长杨文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杨文清(1889—1950),别号镜涵,1921年任云南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杨文清先生1889年出生于大理祥云下江场邑的一个贫苦人家,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刻苦读书改变命运、报效国家,是他终生的理想。杨文清自幼聪慧好学,得同乡识拔资助入私塾就读。杨文清学习刻苦,每次应试,皆为全班学生之冠。后得大理士绅资助,到昆明考入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又得到同窗好友资助,到北平考入农商部农政专门学校(即今中国农业大学)。学成回母校任教,同时,在省实业厅兼职。1921年,杨文清出任云南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致力于发展云南农业教育,培养农科人才。其带领农业学校师生先后创办了农事试验场、林业讲习所、省农会,为开拓云南农林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杨文清先生在云南及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件事是:第一件事是抗日战争期间,受民国云南政府主席龙云委托主持修建滇缅公路。1935—1939年,杨文清任云南省公路总局会办。1939年,其任云南省公路总局局长,是滇缅公路建设的组织者之一,与公路总局代督办禄国藩轮流到保山坐镇督工。杨文清全身心投入修路工程,很少回家,常年奔走于公路沿线,动员各州县组织民工抢修。滇缅公路得以短时间建成通车,杨文清有很大的贡献。筑路之艰辛,及工程对中国之重要,引得著名作家、记者萧乾面对滇缅公路时感叹:“这不是一条公路,这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www.xing528.com)
第二件事是杨文清极力襄助民国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经与中共多次秘密接洽,1949年12月9日晚,卢汉将杨文清写的《云南起义通电》向全国通电,宣布云南起义。1950年3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杨文清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0年10月14日,杨文清在昆明病逝。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特致唁电称:“杨副主席参赞云南起义,勋劳卓著。”杨文清先生英年早逝,以他辛劳的一生为学院留下“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厚重精神财富。
今天,当农职人怀着一飞冲天的理想奋勇前行之时,“不忘初心”与“不坠青云之志”正可作为逆境冲浪的相互映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