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法亦曾称作预制管段沉放法(图8-1-1)。先在船坞中或船台上预制钢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隧道管段;然后两端用临时封墙密闭,浮放在水中,用拖轮运至预先挖好沟槽、整好地基的隧道设计位置上,接着往管段内灌水,使之下沉至预定的标高。在各管段沉放就位后,在水中将各管段连接起来,再在隧道上面覆土回填,最后抽出隧道内的水,并拆除管段内的封闭墙,完成内部装修后即构成隧道。
图8-1-1 沉管法
20世纪50年代解决了两项关键技术——水力压接法和基础处理,沉管法已经成为水底隧道最主要的施工方法,尤其在荷兰。
我国现有6条沉管法隧道分别位于上海(上海金山供水隧道),宁波(宁波甬江水底隧道)、广州(广州珠江水底隧道)、香港(香港西区沉管隧道、香港东区沉管隧道)和台湾。
世界沉管隧道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每节管节的长度越来越长,每节管节中的车道数越来越多。管节长度由原来的70~100m发展到了现在的100~130m,单节重量达到了3万~5万吨。车道数过去多为2车道,目前已达到8车道。(www.xing528.com)
(2)从单一用途向多用途发展。过去多为城市公路或铁路水下隧道,现在实现了道路、地铁、公路的共同设置,甚至可同时设置公共管廊。
(3)对地基的适应性越来越广。不仅可建造在较坚硬河、海基床上,现在也可修建在软弱地基上。
(4)制造管节的材料逐步由钢筋混凝土代替。由于过去用的钢壳混凝土管存在车道少、用钢量大、造价高、易锈蚀等诸多缺点,现已较多地采用钢筋混凝土。
(5)管节的预制工艺方法得到了改进。广州在建的两座新隧道改变了传统的陆地固定干坞制作方式,国内首次使用“船上移动干坞法”预制管节的新工艺。
(6)隧道的断面形式经历了从圆形到矩形的发展过程。全世界修建的圆形钢壳管段沉管隧道大多在北美,欧洲采用得不多。1942年,荷兰首次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管节。日本的沉管隧道有40%采用圆形钢壳混凝土结构,60%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多用矩形断面,高6~10m,宽度十几米到数十米不等。孔数由单孔向双孔、三孔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