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粉黏粒含量对风积沙沉降特性的影响及实践研究

粉黏粒含量对风积沙沉降特性的影响及实践研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170#~1#系列样品沉降百分率曲线图6-180#~1#系列样品沉降历时曲线(一)图6-190#~1#系列样品沉降历时曲线(二)总的来说,④与③间,沉降以④为大,一方面在于其受水影响较③要大,另一方面在于粉黏粒含量大时,其密度较小。

粉黏粒含量对风积沙沉降特性的影响及实践研究

图6-16为沉降时间为135s(2min15s)的各种试验类型的沉降百分率曲线;图6-17为沉降时间为86400s(即试验终点时间24h)的各种试验类型的沉降百分率曲线;图6-18~图6-21为试验风积沙样的沉降时间曲线。可以看出:

图6-16 0#~1#系列样品沉降百分率曲线(沉降时间135s)

(1)对不同的试验类型来说,从沉降百分率上,最大者为④(含水量为零时成型,试验时饱水),其次为③(最佳含水量时成型,试验时饱水),再次为①(最佳含水量时成型,试验时不饱水),最小为②(最佳含水量时成型,试验时不饱水)。即沉降率首先是试验时饱水的大于试验时不饱水的,其次为成型时含水量为零的大于成型时为最佳含水量的。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前已所述的相似。试验时饱水,不仅降低了土样的内摩擦系数及内聚力,土样的膨胀降低了密度,也使其微结构上产生了使其强度降低的改变,而且饱水后的土样中的粉黏粒,尤其是黏粒,基本上处于流塑状态,抵抗变形靠的是已大大降低的结构强度(即土体结构对粉黏粒的限制作用),因此其沉降量很大,也就是④与③的沉降远大于②与①的沉降。

图6-17 0#~1#系列样品沉降百分率曲线(沉降时间24h)

图6-18 0#~1#系列样品沉降历时曲线(一)

(www.xing528.com)

图6-19 0#~1#系列样品沉降历时曲线(二)

总的来说,④与③间,沉降以④为大,一方面在于其受水影响较③要大,另一方面在于粉黏粒含量大时,其密度较小。①与②间,试验时①为最佳含水量,而②的含水量为零,可两者的沉降量差异不大,同样可从受含水量影响的内摩擦系数、内聚力、密度(还包括膨胀、结构变化及干燥时击实与最佳含水量时击实的“多余的粉黏粒”出现的区间不同等)等方面解释。由于前面已进行了探讨,故在此不再重复。

图6-20 0#~1#系列样品沉降历时曲线(三)

图6-21 0#~1#系列样品沉降历时曲线(四)

(2)不同的试验类型,其沉降率都随着土中粉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粉黏粒含量越高,沉降量越大,而且沉降量的增加也越大。这样的变化与其他的试验不同,似乎是连续的,并没有什么突变。但这样的问题可以用沉降量曲线来解释。对①、②来说,其下沉量均很小,即使有突变也表现不出。对③、④来说,随着其粉黏粒含量的增加,如果有突变,这种突变引起的将是下沉量增量的增加,可即使没有突变,随着粉黏粒含量的增加,其下沉量的增量也是在增加的,后者掩盖了前者,因此是否有突变凭此将无法判断。

(3)从沉降的时间曲线上看,风积沙表现出典型的砂类土性质,粉土表现为较典型的黏性土性质,但介于其间的土样却表现为过渡,而这种过渡看上去也是渐变的,实际上同前面已讲的一样,即使有突变,也会被这样的定性图解的方法所掩盖,因此也同样不能断定其是否存在。

综上所述,沉降试验虽然不能表现突变的存在,但试验的结果与突变存在的可能并不矛盾,因此试验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另一个侧面的验证,只不过这样的验证对该研究来说意义并不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