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GNSS基准站网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GLONASS

GNSS基准站网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GLONASS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颗GLONASS卫星于1982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为进一步提高GLONASS系统的定位能力,俄罗斯决定对GLONASS系统进行现代化升级,包括卫星现代化、地面控制区段现代化以及开展国际间合作。目前,俄罗斯建设的GLONASS系统正处在逐步恢复阶段。截至2014年1月,GLONASS已实现24颗在轨卫星同时运行。截至2016年6月,GLONASS共有27颗在轨卫星同时运行。GLONASS的星座结构、信号构成和定位原理与GPS有很大的相似性。

GLONASS是前苏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卫星星座、地面监测和用户设备。GLONASS卫星星座由24颗卫星组成,卫星轨道分布在3个倾角为64.8°的轨道平面内,轨道高度约为19130千米。其运行周期约为11小时15分钟,且3个轨道面内的所有卫星都在同一条多圈衔接的星下点轨迹上按照顺序运行。系统根据载波频率来区分不同卫星,这与GPS根据调制码来区分卫星不同。每颗GLONASS卫星发播的两种载波的频率分别为L1=1602+0.5625k(MHz)和L2=1246+0.4375k(MHz),其中k=1~24为每颗卫星的频率编号。

第一颗GLONASS卫星于1982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由于前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经济不景气,GLONASS系统发展缓慢,卫星缺乏维护,且早期卫星寿命太短,导致一定时期内在轨卫星太少,很难单独完成定位导航任务。为进一步提高GLONASS系统的定位能力,俄罗斯决定对GLONASS系统进行现代化升级,包括卫星现代化、地面控制区段现代化以及开展国际间合作。2003年12月10日,第一颗GLONASS-M卫星入轨运行,并于2004年12月8日开始向广大用户发送导航定位信号,这标志着GLONASS向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在2005年后,GLONASS卫星开始加载L3载波频段,实现系统的高精度定位功能,2010年发射利用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编码的GLONASS-K卫星,实现与GPS/Galileo在L1频点上的兼容与互用。目前,俄罗斯建设的GLONASS系统正处在逐步恢复阶段。截至2014年1月,GLONASS已实现24颗在轨卫星同时运行。截至2016年6月,GLONASS共有27颗在轨卫星同时运行。其现代化计划预计在2017年完成。届时,其星座卫星数量将达到30颗。GLONASS的星座结构、信号构成和定位原理与GPS有很大的相似性。二者的区别是:在卫星信号结构上,GPS采用码分多址技术(CDMA),而GLONASS采用的是频分多址技术(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在时间基准和坐标基准上,GPS采用的是UTC(USNO)时间基准和WGS-84坐标基准,GLONASS采用的是UTC(SU)时间基准和PZ-90坐标基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