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燕山期成岩成矿作用,是在特定地质和动力学背景下发生的。前中生代的地质构造演化为成矿系列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地质构造格架。古生代末期—中生代初期,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沿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一线拼合成一个整体之后,便拉开了该区中生代演化的序幕,该区2个成矿系列成岩成矿事件就是在中生代发生的。
(1)T3—J1 伸展体制下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时期:在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拼合后,在造山后岩石圈伸展体制下发生大规模成岩成矿事件,沿牡丹江断裂向两侧拉伸作用大致始于晚三叠世,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则发生在于拉伸作用最为强烈的早侏罗世。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的清水、毛家屯、密林、红石砬子和大王折子A 型花岗岩(约222~197Ma)表明,在这次碰撞造山作用后的岩石圈伸展过程中发生了多次A 型花岗质岩浆侵入事件(孙德有等,2004)。正如前述,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类形成时代为(209±4)Ma~(172.3±1.6)Ma,在Sr-Yb型图中表现为低Sr高Yb型、低Sr低Yb型和高Sr低Yb型。在同一构造单元内和在同一地质热事件中形成的花岗岩类,表现出的这种多样性特征,暗示其形成于碰撞加厚之后的岩石圈拉伸减薄的动力学环境。与成矿相关的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也支持这一观点,在相关判别图解中,绝大多数样品落入后碰撞花岗岩区域或A 型花岗岩区域。区域分布有二浪河组(J1e)中酸性火山岩,杨铁铮(2008)测得东安金矿一带的“宁远村组”流纹岩锆石UPb年龄为(190.41±0.96)Ma,说明早侏罗世在拉伸减薄过程中还伴有火山活动。该区分布的太安屯组(J2t)中酸性火山-沉积建造以及同期花岗岩类并不发育,说明中侏罗世该区岩浆活动以火山作用为主,侵入活动趋于减弱,暗示地壳拉伸减薄作用渐弱并趋于稳定。拉伸减薄作用不仅形成了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以早中生代花岗岩为主体的巨型花岗岩带,最终还形成盆岭分异的构造格局。(www.xing528.com)
(2)J3—K1 洋壳俯冲体制下火山成矿作用时期:早白垩世以后该区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如果说早中生代存在拉伸减薄作用并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那么现在该区应处于幔隆的状态,而事实恰恰相反。目前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处于幔凹区,说明在地壳拉伸减薄之后该区发生过地壳加厚事件,研究显示地壳加厚事件是在J3-K1 俯冲体制下发生的。中侏罗世以后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岩浆活动以火山活动为主导,该区分布有草帽顶子组(J3c)安山质火山岩、帽儿山组(K1m)酸性火山岩、板子房组(K1b)中性火山岩、宁远村组(K1n)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和甘河组(K1g)基性火山岩,并发育有辉绿玢岩脉,火山活动具多旋回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区早白垩世火山岩是在俯冲体制下形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