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黎族船型屋:家屋结构、变化及社会治理

黎族船型屋:家屋结构、变化及社会治理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汉族金字屋结构住宅的传入,黎族船型屋住宅发生很大变化,1950年后杞黎大部分村中的住宅已为金字顶所代替。据村民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福建村的房屋结构均是船形屋。黎族习惯子女成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加上全村土地面积不大,随着人口增多而可建房的土地少之又少,因此村中建房多为分家出来的个体黎族小家庭,几代同堂居住的大屋非常少有。

黎族船型屋:家屋结构、变化及社会治理

通什地区由于地理偏僻,受外界影响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仍保留黎族传统住宅船形屋,这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所居的一种干栏式住宅。根据清代张庆长《黎岐纪闻》记载,船形屋有“高栏”、“低栏”之分。即一种是架空的高脚船形屋,离地约2米,上面住人,下养牲畜,见于黎族中心地区的“本地黎”中。另一种是架空的矮脚船型屋,离地仅0.5米左右,已失去“下养牲畜”的作用,这种房屋流行于昌化江上游的通什等地的杞黎之中。高脚船形屋可从1937年德国学者史图博(H.Stubel)的《海南岛民族志》中可见,在1950年后的国内文献中较少见到。矮脚船型屋至今很少保留,笔者仅在五指山市毛阳镇的初保村看到过,据说是出于展现黎族原始村落样貌的目的,按照政府有关要求有意保留下来的。随着汉族金字屋结构住宅的传入,黎族船型屋住宅发生很大变化,1950年后杞黎大部分村中的住宅已为金字顶所代替。

据村民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福建村的房屋结构均是船形屋。经过民房改造后,黎民家屋基本改为平房。到现在为止,村内仍是平房居多,富裕的人家直接盖起了楼房,少有瓦房,但一些家庭的厨房仍为茅草房。

黎族习惯子女成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加上全村土地面积不大,随着人口增多而可建房的土地少之又少,因此村中建房多为分家出来的个体黎族小家庭,几代同堂居住的大屋非常少有。这也使得村内大部分房屋的面积不大,且相邻房屋的间距只有2~3米,外部看上去房屋连成一片。(www.xing528.com)

村内的平房一般由客厅和两间睡房组成。黎族家屋的特色是门向屋子两端开,门上屋檐向前伸出颇远,在屋檐遮盖下房前留有相当宽阔的地方,摆放几只小板凳,可供聊天。进门是客厅,客厅面积最大,大多摆放电视沙发等,家庭的富裕程度常从客厅布置可见。客厅地面常被打扫得很干净,有条件的家庭会铺上地砖,很多黎民有入客厅脱鞋的习惯。客厅用来休息、供小孩玩耍、招待客人或妇女织锦。客厅的左右是睡房,睡房与客厅是分开的,有单独的门出入。睡房布置很简单,除床铺外,简单放置些家具。闲置的睡房除放一张床,偶尔用作客房外,还会用作杂物房,堆放稻谷、食物等。

黎族家庭的厨房和厕所独立建于院落。厨房多为茅草房,少数为砖瓦房。茅草厨房一般以竹席做墙,房顶铺茅草,高度一般4~5米。前后开门,墙壁留扇窗户,白天有阳光照进来时房内较为光亮。厨房放有饭桌、简易橱柜、灶台。灶台一般有两个,用木柴作燃料。除烹煮食物外,厨房还用作酿酒。福建村大多数家庭会建造厕所,个别家庭用村内公共厕所。自20世纪90年代民房改造以来,村内的住宅、卫生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