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海南副道使程有守鼓励汉人进山与黎族、苗族进行商贸活动。当时有汉商沿着昌化江进入五指山区开辟商贸货运栈道,并选择把昌化江边的毛贵村(今五指山市毛阳镇毛贵村委会)作为货运栈道中转点。从明清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毛贵村发展为昌江沿河货运的重要货栈之一,许多汉族客商在毛贵村经营杂货、山货、布料、食馆等。[8]
至1950年前,五指山冲山镇地区是没有市场的,黎族同胞主要和汉族私商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一般用山特产品、饲养的家禽换取汉商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过去汉商大多来自陵水、乐东、崖县(今三亚)等地,一般是五六个人同来,主要经营铁质农具、针、线等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村民常去崖县的藤桥一带购买或换取盐巴、铁质生产工具。而这种交换大多为不等价交换,据老人回忆,那时候,汉商用两匣火柴可换取黎胞一斤半重的小鸡。番茅村黎民也有去汉区做工的,赚来的光洋购买锄头等农具。(www.xing528.com)
1952年,中共中央决定修建海榆中线。海榆中线是五指山市北往海口、南接三亚的主要通道。过境五指山市全长43公里,是以冲山镇为主要控制点,贯穿五指山市的主干线公路,对五指山地区的商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954年,五指山市修建从市区至毛道乡的县道公路X580(通毛线),沿线途径番茅村。随着海榆中线的开发建设,以及利用毗邻县道公路的优势,番茅村民可直接参与到五指山市区的商业贸易,购买农业及生活用具十分便利。现今,在村中仅有两家小卖部和一家种子站,因此大多数村民会选择去市区采购。每逢水稻收割季节,一些黎族家庭会雇佣外面的收割机进村帮助收割,效率很高。仅家用摩托车或三轮车即可将村中种植的瓜菜运去市区出售,而橡胶的上门收购及销售也依仗交通便利而省去很多麻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