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黎族地方社会治理中的合亩传统

黎族地方社会治理中的合亩传统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建村属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气候条件良好,雨量充沛。这种夏长无酷暑、冬长无严寒的独特气候使得福建村不仅是避暑避寒的度假胜地,同时也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因五指山地区日照时间长,天气炎热,黎族人民习惯早上就煮好稀饭,作为早餐、午餐,晚餐则吃干米饭。胶水的高产期在7、8月份,因这一时期是五指山地区的雨季,雨水充足则橡胶叶生长茂盛,胶水含量较高。

黎族地方社会治理中的合亩传统

福建村属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气候条件良好,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4℃,年最低气温13.5℃,极端最高气温37.1℃,年平均相对湿度84%,年均降水量1975.2毫米。干湿季分明: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4月为旱季。这种夏长无酷暑、冬长无严寒的独特气候使得福建村不仅是避暑避寒的度假胜地,同时也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见表2.1)。

表2.1 通什市四季终始日期、历期和平均气温表

资料来源:五指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什市志》,2009年。

(一)粮食作物

1.水稻

水稻是福建村的主要粮食作物。1950年前,村民曾以家族为单位进行水稻种植。水田是一年种两造:早造在12月至1月播种,2月、3月间插秧,5月、6月间收割;晚造在7月、8月播种,9月、10月间插秧,11月、12月间收割。旱田每年只种一造,约在4月、5月间播种,5月、6月间插秧,9月、10月间收割。村民日常口粮主要是大米,所以水田面积对村民有重要意义。福建村现有水田的总面积66.72亩,拥有水田的总户数为60户。自1982年分田到户至今,福建村人均水田面积约0.48亩。

因五指山地区日照时间长,天气炎热,黎族人民习惯早上就煮好稀饭,作为早餐午餐晚餐则吃干米饭。一般黎民中午从田地“干工”回到家时,会摘些菜,如地瓜叶、百花菜、革命菜、南瓜菜,配以稀饭做午餐。晚餐会准备丰盛些,一般晚饭时间较晚,大多为晚上七八点钟。

2.山栏稻

“山栏”的种植在黎族社会有悠久历史,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种植“山栏”的故事。村民黄进香(化名)这样讲述山栏种子的由来:

听说古代是这样的,我们以前上岛的时候,打那个什么鸟,那种鸟“布谷”“布谷”地叫,听说那个鸟过来的时候,我们用弓箭射,开膛破肚后里面都是种子。后来我们就用来做种子。因为我们上岛时什么都没有,就有果子度日。那个山栏稻就是这样得来的,所以传到今天呢。

因山栏稻耐旱,生长力强,所以适宜山坡地种植。种植“山栏”大约是在每年农历正月选择地段,一般选择林木茂盛、土层深厚、潮湿、松软且表土呈灰色的山地。2、3月间用钩刀砍伐这些地段的大树的树枝,任其散于地上。4月间,等到树叶干枯后就放火焚烧,接着清除残枝,至雨后土层松软时播种。播种时男人用尖木棒在前头戳穴,妇女则在后面点放种子。不施肥,只用锄或铲除杂草一两次,是一种比较粗放的耕作方法。9、10月份左右,山栏稻成熟。妇女用捻刀熟练地将稻谷捻断,捆成稻把,碎的稻谷会放进腰间篓子里。挑回家的稻子一般会一把一把地挂起来晾晒,据说非常漂亮。

山栏稻是五指山地区盛产的旱稻品种,分籼、粳两种,有红、黑、黄、白、褐等颜色。粳糯米常被用来做糯米酒、竹筒饭、年糕粽子等。

糯米酒,又称山栏酒,是黎族传统酒类,五指山地区杞黎几乎每家每户都酿制山栏酒,杞方言黎话称为“比盎”,一般作为节日、婚宴、丧葬及宗教活动的主要饮酒品种,也是黎族招待宾客的上品。竹筒饭是黎族人民上山劳作或打猎时常制作的食品。做法是把山栏糯米浸泡,滤干后配上瘦肉、香料和适量盐巴拌匀,装入竹筒内,再灌上适量清水,用芭蕉叶堵住封口,然后把竹筒放进火上慢慢烤。现在黎民家庭较少制作竹筒饭,但每当回忆起竹筒饭的芳香,他们都赞不绝口。用山栏糯米制作年糕、粽子也是五指山地区黎族的民俗,家家都会备有舂米桶。除夕当日,黎族家庭会包制糯米粽,吃剩的粽叶会插在家中的水果树上,意为保佑明年丰收。大年初一时,黎民会用舂米桶将糯米捣成粉状,用于制作年糕,探亲访友时随身携带。以往黎民居住在茅草房时,在住新房当日,会做糯米粑,吃完后将包裹的叶子插在未干的泥墙上,寓意平安。在办喜事、周年忌等重要场合,也会用糯米制作食物。因此,糯米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在黎族的社会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生产技术普遍提高,人口增加,荒山减少,五指山地区的水稻种植基本取代了山栏稻,刀耕火种的方式到2000年已趋于消亡。现今只在五指山市的一些山区,如畅好农场等地会有种植,但种植面积不大。

3.薯类等杂粮作物

番薯、玉米木薯是黎民主要的旱粮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在水稻大范围耕作之前,黎族个体家庭在开垦山地种植山栏稻时,按季节不同,先后混种番薯、玉米,作为重要的食物补充。但因耕作技术粗糙,管理粗放,产量往往较低。自20世纪90年代改进种植技术以来,番薯产量不断增加,黎族家庭除自己食用外还会拿到集市上去卖。番薯已从过去食物匮乏时用于果腹,变成高纤维的现代营养粗粮,并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在访谈中,黄德进(化名)曾向笔者讲述在1950年前遇到荒年或主粮青黄不接的困难时期,这些食物对黎民的重要意义:

以前家里吃番薯、玉米。在烧山的时候,与山栏一起种下去。等玉米收完,就可以收山栏了。以前不种土豆,我们不懂,也不敢吃。还有花生,也会种,用来榨油。我们没吃过豆油的,一般用猪油。我们从不吃面,就算没饭吃了,也不吃面,会上山去挖木薯,拿来跟饭一起煮。

(二)热带经济作物

1.橡胶

五指山地区的橡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现已成为黎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据村民回忆,福建村的橡胶种植大概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2001年,在山地种植上,橡胶已基本取代山栏稻。橡胶苗播种一般选在秋季,至少需六七年长成橡胶树,10年左右可开始割胶。如果橡胶叶生长得好,3月份开始割胶水,割胶时间可持续至11月底至12月中旬。胶水的高产期在7、8月份,因这一时期是五指山地区的雨季,雨水充足则橡胶叶生长茂盛,胶水含量较高。福建村村民向笔者描述,一般割胶的时间选在日出之前。在7、8月的高产期,他们大多凌晨3点起床到橡胶林,4点开始割胶,至6点半左右割完,一个人可割500多棵橡胶树。一些村民的家距离山地较远,会选择割胶期间住在山上。12月底,进入冬季后,橡胶叶会凋落,进入停割期,这时胶农会给橡胶树施肥、喷洒农药。村民一般的施肥方法是在橡胶树边上挖出坑,将肥料埋进去,以增加橡胶树水分。市面出售的橡胶专用肥大概100多元一包。

从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在村民看来,橡胶种植、收割的技术含量低,易于管理。一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村大队农场曾集体种植橡胶,因此很多村民基本懂种植方法。另一方面,近年来,政府农业部门对橡胶种植大力扶持,经常向农民传授橡胶种植、养护知识,很大程度上地提高了橡胶的出胶率。最为重要的是,对村民而言,橡胶收入颇为可观。按村民的说法,两公婆(一对夫妇)和几个小孩可以在一个早上割500多棵橡胶,而收入能有上千元。而且,经常有人上门回收橡胶,村民省去了推销的麻烦。笔者走访福建村邻近的红雅村得知,海南省某胶业公司已在福建村周边村设有固定回收点,分胶水、胶块等形式回收,价格不一,且每日价格都有浮动。在笔者调查当日,即2011年7月1日,胶水的价格为每公斤31元。(www.xing528.com)

2004年推行的林权制度改革,使福建村的山地归属确定下来。在这之前,村内山林地不分,村民有能力开垦的都成为自留地,使用权归农民所有。在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使用权交给农民,农民依法享有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福建村经林地确权发证的户数为64户,林地总面积为570.54亩,其中商品林面积为416.15亩。现在村民的经济林木种植中橡胶占有很大比例,已成为黎族家庭收入中的主要来源。

2.槟榔

黎族有嚼槟榔的喜好。初嚼时吐出的口水是黄红色的,味道有些苦辣。越嚼口水越红,连嘴唇都被染得通红。槟榔属热带雨林植物,喜湿、喜温、好肥。按五指山地区的气候条件,5、6月份可种下槟榔苗,随后雨季来临,因此槟榔的成活率高。一般槟榔种下去后3年左右会有收成,每年可收果实两三次。福建村的槟榔树一般种在家附近,便于看管,而不会种在远处山地。村民介绍说槟榔的收入也较为可观,价格高的时候能达到20多元一斤,村内部分家庭会有种植。总体来说,五指山地区不如隔壁的保亭县槟榔种植面积大,而是更多地选择种植橡胶,这与五指山地区的山地分布广有关。五指山地区的杞黎也会将槟榔视为礼俗的吉祥物,在民间结婚、访亲会客时以槟榔为礼物,但槟榔对黎民生活的象征意义远不及保亭地区的赛黎。笔者曾在番茅村隔壁的什保村目睹,黎族女孩子订婚时,男方带槟榔、烟丝等来女方家中提亲,据说这是必备之物,如果女方吃了男方带来的槟榔便是同意了这门亲事。订婚后,女方也会将男方带来的槟榔分给本村亲朋好友,向同村人告知并分享即将结婚的喜讯。

3.椰子胡椒等其他作物

椰子是棕榈科多年生长绿乔木,适应性强。1950年前,五指山市境内已有种植,但数量不多。20世纪60年代之后,椰子遍布全市各地。福建村的椰子主要种植在屋前屋后和村内道路两旁。除了四季都可以喝到鲜美的椰子水,黎族同胞还会用来做美味的椰子饭。胡椒的经济价值高,利润大,但福建村的种植面积不大。一些村民描述,他们也曾种过,但不懂管理,胡椒结果期间常因照顾不好而死掉,因此很多家庭放弃了胡椒的种植。

(三)水果、蔬菜

福建村的热带水果主要有荔枝、龙眼、黄皮、香蕉、杨桃、芒果木瓜菠萝蜜。这些水果大多数为自家食用,有些也会被拿到集市上卖。据村民介绍,20世纪90年代,有些农户曾在山地种过一定规模的荔枝、龙眼、芒果,但因市价不高,遭受了损失。尤其在1995年、1996年,荔枝、芒果的市场价格不高。这之后,村内的山地基本上改种橡胶,只有五指山市的一些农场里会大规模种植这些热带水果。

五指山市年平均气温22.7℃,光照充足,一年四季都能进行瓜菜生产。村民种菜除自给外,部分供应市场。冲山镇是五指山市主要的蔬菜种植产地,种植品种有节瓜、毛冬瓜、南瓜、苦瓜豆角荷兰豆等。福建村因距离市区较近,村口有笔直的公路直通市区,交通便利,因此蔬菜种植成为很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从村内路两旁望去,常看到成块碧绿的蔬菜地。清晨,走在村公路上,也常有满载蔬菜开往市区的家用摩托车三轮车从身边呼啸而过。

(四)养殖业

五指山地区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适合多种动物生长。福建村农民饲养的牲畜主要有猪、牛。猪圈常建在住房附近,村民以米糠、山上的野菜等喂猪。当地较有特色的猪被称为“五脚猪”,因毛花、肚子垂地似有五脚而得名,是五指山的本地猪。其肉质鲜嫩,很受当地人欢迎。黎族素有养牛的传统。牛在古代黎族是重要的财产,逢重大节日、宗教仪式等场合时必须用到牛,其可以与田地价值相提并论。村里的牛通常被赶到山上,采取放养方式,没有专门人看管,到时间会接回来,赶入牛栏。人们会在自家牛的牛角等处做上记号,拴上牛铃。牛栏一般建在村内空地上,不会离住宅太近。

福建村饲养的家禽主要有鸡、鸭、鹅,被当地人称为“三鸟”,常被散养在院落中,喂些稻谷。村内的三鸟饲养主要是自足,供节日、招待客人等场合食用,较少拿去集市出售。

村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主要用来看家护院。但并非圈养,村中常看到狗躲在自家院子里,或是在村中游走。

(五)黎族织锦

黎族传统织锦是海南岛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集纺纱、染色、织布、绣花为一体。黎族姑娘一般从四五岁起向母亲学习织锦技艺,代代相传。海南黎族五大方言区的织锦图案各不相同,花纹图案记述了黎族的历史、信仰和传统民俗。

番茅村的织锦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作为“织锦第一村”而在全市有一定影响。2007年,福建村刘香兰(化名)租用村民小组的一间文化室,发动本村12个妇女加入织锦行列,成立织锦厂。后更名为“黎族织锦传习所”,固定工人由35人增加至60人,销售织锦产品近2万件,年平均收入10万元。2009年6月,刘香兰(化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1年,同村黄慧琼(化名)又成立“五指山番茅黎锦坊”,固定工人为24人。在这两个织锦合作社的带动下,福建村高达80%以上的妇女及周边村落的黎族妇女利用农闲时间织锦,所得收入现已成为福建村村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

(六)其他生计方式

在黎族人民的生计历史上,狩猎、采集、捕捞是传统的生计方式,曾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村民的狩猎活动是经常性的,一般为集体围猎。据村中老人回忆,大年初一下午除老幼外,全体青壮男子上山围捕山猪,击毙山猪的人可得一条猪腿,其余的肉归大家同享。当天,每家每户会拿出一点米,用山猪头来煮肉粥,每人会分得一碗粥、一块肉,全村老少一起聚餐。现今,政府除了在农村地区宣传和强制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还收缴了村中猎枪,因此村民基本不再狩猎。

五指山地区山林中植物资源丰富,野菜、药材、野果随处可见。因此,上山采集也是黎族重要的生计方式,延续至今。福建村周围林地生长着许多野菜,如树仔菜、四棱豆、鹿舌菜、雷公根、革命菜等种类。野菜历来是村民饭桌上的常见菜品。五指山野菜的营养价值已被城里人和外来游客所青睐,因此很多村民挖来野菜除自家食用外,还会拿去市场上卖,赚些额外收入。历史上黎区医疗药品缺乏,因此,黎民常利用野生药用植物治病防病。现在村中仍有很多村民懂得草药知识,常听说有人去山上挖药材来煎服。据说现在福建村附近的山林里药材日益稀少,要走进深山处才能找到。

捕鱼也是番茅人自古以来的传统。村民捕鱼基本是在附近的南圣河中,会采用标枪、弓箭、渔网等工具捕鱼。听老人们讲,黎族村寨在以峒为组织管辖时期,南圣河曾按所有权被划分出几个河段,黎民捕鱼也是一定有限制的(见表2.2)。

表2.2 福建村农户生计季节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