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黎族地方社会治理:劳动互助与仪礼交换

黎族地方社会治理:劳动互助与仪礼交换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黎族“合亩”制地区,除了农作生产方面存在亩内成员、“合亩”与“合亩”之间的劳动互助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岁时礼仪、生命礼仪中,黎族也常通过互助与仪礼交换将“合亩”社会的血缘、姻缘关系以及我群与他群关系扣联起来。在黎族婚宴的操办中,本“合亩”及本村人之间的劳务互助必不可少,同时存在着以生稻米和酒为礼物与食物的仪礼交换。

黎族地方社会治理:劳动互助与仪礼交换

黎族“合亩”制地区,除了农作生产方面存在亩内成员、“合亩”与“合亩”之间的劳动互助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岁时礼仪、生命礼仪中,黎族也常通过互助与仪礼交换将“合亩”社会的血缘、姻缘关系以及我群与他群关系扣联起来。通过在仪礼情境中,社会结群主体之间和群体内部对劳动成果的交换与共享,对黎族地方社会的结群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在1950年前通什地区黎民的结婚仪式上,整个仪礼的参与范围从给偶方、讨偶方扩大到双方所在的“合亩”,乃至整个村落。除了村中较年轻的黎族男女会组成姐妹或兄弟团陪伴新人外,其他人都会帮助主家操办宴席,包括煮饭、做菜等,倾力参与到婚礼之中。因此,黎族仪礼宴席的规模相当之大,热闹非凡。在田野访谈中,村民仍很骄傲地向笔者讲起当年村中举办婚礼的场景,黎族青年男女通宵喝酒、对歌,两个村的村民共同分享这种喜悦,也常常在婚礼中促成一些情投意合的恋人。

在黎族婚宴的操办中,本“合亩”及本村人之间的劳务互助必不可少,同时存在着以生稻米和酒为礼物与食物的仪礼交换。这种交换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作为沟通黎族社会我群与他群关系的媒介,另一方面使人们在对食物的共享中巩固这种社会关系。1950年前,来参加婚礼的村民,一般都会带来生稻米1~2斤和酒8~10斤,尽管送礼无统一约定,但举办方收到后都会记在礼单上,预备下次还礼。按照黎族社会风俗,婚后第4天为新娘回娘家的日子,她们通常从夫家带鱼、肉“回门”,同时要挑上一坛糯米酒,进村口后,看到同村人会倒酒给他们喝。在当日下午4点前,新娘要返回夫家,这时一般会从娘家带些米或米制品如粽子等给夫家村落中的亲戚。(www.xing528.com)

与婚礼相类似,在黎人的葬礼上,来参加的村民也会带来米和酒。按照村民的说法,他们在死者去世后连续5天的守灵期间,是不准吃米的,吃米表示对死者不敬,只能以番薯、野菜、面粉类的食物充饥,但可以喝酒,每天都会有亲戚“抬酒”来,办事的族人亲戚大家一起连续几日饮酒。同时,在逝者的周年祭日,主家会用糯米制作“粑粑”,分给族内亲戚。因此,黎人通过红白仪式上群体之间对礼物的共食与共享,实现黎族地方社会连接的意义。同时,黎人较为看重的同族、同村人在宴席上对食物的集体共食,很大程度上强化了黎族村庄的整体性,村落社会内部团结与稳定得以完成。

除婚丧仪式外,在黎民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如入住新房当天,人们也会做糯米粑粑,将吃完后的叶子插在茅草房墙上,据说是表达祈福之意。此外,在黎民出生、满月等人生礼仪,或是在春节等重要的岁时礼仪中,生稻米、熟稻米和酒不仅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探亲访友的必备礼物。因此,米或更精致的米制品本身,如糯米粑粑、酒,作为礼物与食物对于黎族社会的人观与人群关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维持群体内部的亲缘关系,同时也是群体之间沟通的媒介,人们通过对米、酒的共享实现给偶方、讨偶方与父系的家的亲缘关系的连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