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开埠后,伴随着城市的成长,富有市民特色的通俗文化在旧有的基础上日渐成熟和发达,而且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特色。
从一定意义上说,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相比较,天津的地方文化传统显得多少有些短浅,更没有在历史上形成深厚的积淀,或出现强有力的文化集团。不过,由于天津是“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水陆冲要,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南北过往文化的影响,并且吸收之后,据为己有。开埠以后,天津的城居人口空前增多,这些人多半来自北方各地,大部分是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的社会下层,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自然是偏重于通俗与实际,因而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通俗文化极易在天津得到发展。
京剧是最早由北京进入天津的一个剧种,及至19世纪初,天津已是戏园林立,许多人对京剧的爱好如醉如痴,“满街争唱”。当时的“竹枝词”里,就有“戏园七处赛京城”之句,而且有注释说:“戏园起于近年,伶人寓此者五十余家。”一个城市里有50多人的演员队伍,在当时也算是规模很大的了。1853年一位绰号叫“谭叫天”的汉班演员谭志道来天津搭皮簧班演出,名噪一时。当时,天津业余京剧爱好者也建立了自己的联谊组织——票房,像京剧第一代名丑刘赶三,就是出身于侯家后群雅轩票房的票友。
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天津更发挥出传播京剧艺术的桥梁作用。当时旅居上海的美籍华人罗逸卿盖起了一座仿京式的戏园“满庭芳”,开业前派人到天津邀请名角和置办行头,从此京剧便由天津传到了上海。
由于京剧的普及,天津曾涌现出一批在艺术上有相当造诣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如“同光十三绝”之一的刘赶三,武生三大流派之一的黄派创始人黄月山,京剧“后三杰”之一的孙派老生孙菊仙,京剧南派生行泰斗孙春恒,都出身于天津。至于被称为“红生鼻祖”的王鸿寿,杨派武生创始人杨小楼,绰号“小小余三胜”的名须生余叔岩……都是20世纪初先在天津唱红后才到了北京,到了全国。
辛亥革命前后,进步戏剧家王钟声,著名“儒伶”汪笑侬(满族人,原名德克金),都曾来天津用戏剧宣传革命,或从事戏剧改良工作。汪笑侬在天津出任正乐会副会长和戏剧改良社社长,并为该社学生编写了讲义《戏剧教科书》。
20世纪20年代以后,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不但建有设备优良的剧场,而且拥有一批坦诚、热情和对京剧有着很高鉴赏力的观众。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说:“到天津来唱戏,决不能够马虎从事,必须有真玩意儿才行,一般看戏的,好像全是拿着秤在那斤斤较量,假如是角不齐,戏码软,成绩绝不会好”;又说:“天津观众看戏眼光,叫人佩服,就以我们演出的戏而论,贴《铁公鸡》及猴戏一流所谓新型打戏,是一种看法;等到我再贴《宁武关》悲壮史剧,天津观众居然又换上一副眼光来看待,这种‘识货’的精神,的确令人佩服。”因此,长期以来,京剧界就有“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赚钱”的说法。(www.xing528.com)
评戏是20世纪初期以后在天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最初出现在唐山一带,称为“对口落子”,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唐山落子”和“奉天落子”两大支。1915年前后,由著名剧作家、评戏艺术奠基人成兆才率领的“庆春平腔梆子戏”班社来天津燕乐茶园演出,因其极富下层劳动者生活气息,备受天津观众欢迎;“评戏”之名,也因“平腔”而出。由于当时的天津是北方的通俗文艺中心,评戏能够在天津打响和立足,并与京剧、梆子形成鼎足三分之势,也为日后评戏走向北京、走向全国创造了条件。
此后,评戏在天津名角辈出,流派纷呈,尤其是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喜彩莲等一批著名女演员在天津的出现,迎来了评戏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1936年白玉霜由天津率班去上海演出,引起轰动,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田汉、洪深等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赞扬白玉霜的表演艺术,还把她誉为“评剧皇后”。在洪深的支持下,白玉霜在上海拍摄了中国第一部评戏电影《海棠红》。
天津也是中国北方说唱艺术的中心。开埠以前,天津的曲种甚少,真正在天津土生土长的二六板鸳鸯调,也叫靠山调或时调。开埠以后,天津城市的迅速繁荣,各种说唱艺术从北京、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等地流入,在天津成长、发展、定型,从而又使天津成为了中国北方说唱艺术的集散地。
20世纪初的天津,是北方说唱艺人演出场地最多的城市,书茶馆遍地。书茶馆的老板和说唱艺人为适应经济收入不高的下层观众需求,让他们花一份钱就能看到多种曲艺的演出,得到丰富的艺术享受,创编了“什样杂耍”这一演出形式。即在一个小园子里,观众花不多的钱,同时可以看到以说唱艺术为主的相声、大鼓、单弦、戏法、口技等,五彩缤纷,形式多样,以至“什样杂耍”成了天津说唱艺术的特征。由于这种表演形式能够赢得观众,一直到了20世纪30年代,天津的书茶馆仍然保持着清末杂耍园子的特色。
20世纪初期,天津说唱艺术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名角荟萃。由于天津城市文化的包容性甚强,各种艺术流派都在天津得到了一席之地。各地说唱艺人麇集天津,经过激烈的艺术竞争,能够长期在天津站住脚的艺人,多半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大批优秀艺人长期在天津演出,又培养了天津观众对说唱艺术的爱好和鉴别能力。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说:“谁都知道天津这个地方最难演出,过去曲艺界有两句话: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天津聚集了那么多名演员,你在天津能不能站住脚是个问题,你要是在天津站不住脚,那你就甭想到江南去,因为江南的角儿都到天津来约;你要是在天津能站住脚,挂上号,那你这个演员就算行了。”
天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十分丰富,特别是近代天津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大沽口保卫战,19世纪70年代的火烧望海楼,20世纪初反对法国强占老西开的斗争等等,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把社会主义新天津建设得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