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埠窗口文化:天津文史资料第101辑

开埠窗口文化:天津文史资料第101辑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窗口文化”指的是天津被迫开埠后,由于各国租界的设立,在许多方面成为传播近代文明的窗口。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多以租界或租界带来的西方文明为楷模。先说纷然杂陈的建筑文化。广开风气的传媒文化、休闲文化和体育文化在中国传统的专制社会里,没有大众的传播媒介,政治消息的传播,主要靠“宫门抄”、“邸报”一类,地方的新闻传播则是由衙门胥吏包办的“京报”。

开埠窗口文化:天津文史资料第101辑

“窗口文化”指的是天津被迫开埠后,由于各国租界的设立,在许多方面成为传播近代文明的窗口。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多以租界或租界带来的西方文明为楷模。所以天津在近代文化的许多方面,开北方风气之先。

先说纷然杂陈的建筑文化。各国在天津的租界划定后,租界当局均按照自己国家的风格与流行手法进行了规划和功能分区,确定了道路和市政工程系统,比如英租界的规划就是后来帮助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最后被苏丹人民杀死在喀土穆英国军官戈登制定的。19世纪末以前,英、法租界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完善,在北方沿海城市中独树一帜。特别是英租界,“街道宽平,洋房整齐,路旁树木,葱郁成林。行人蚁集蜂屯,货物如山堆垒。车驴轿马,彻夜不休。电线联成蛛网,路灯列若繁星。制甚得法,清雅可观,亦俨如一小沪渎焉”。当时著名的建筑有维多利亚公园、戈登堂、圣路易教堂、北洋水师营务处(海军公所)、大清邮局,等等。但是,在20世纪初,由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破坏,英、法等租界的建筑多半未能完整保存。此后,各租界开始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各国的风貌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这时,恰值西方建筑进入了由古典复兴主义通过折衷主义现代主义转换的过程,不断变化的建筑风格自然也就在租界地建筑中反映出来;一些租界还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建筑图纸不得重复使用。这样,形形色色的建筑风格在租界中大量涌现,各式楼房纷然杂陈。从此,只有几十年历史的天津的“小洋楼”开始与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北京“四合院”齐名,并得到了“万国建筑博览馆”的雅誉。

广开风气的传媒文化、休闲文化和体育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专制社会里,没有大众的传播媒介,政治消息的传播,主要靠“宫门抄”、“邸报”一类,地方的新闻传播则是由衙门胥吏包办的“京报”。这些人自设京报房,雇用抄手,专门抄录重要的公文和邸报,然后由脚夫分送各府、州、县。近代报刊是西方传入的新闻媒介,一般说,它总是出现于外国人最先到达的地方。

天津的报纸,滥觞于海关编辑的《北方邮报》,但只是在1880年和1881年两个冬季出版,刊登的都是与海关贸易相关的统计数字,很少有新闻和事件的报道。

天津第一份、也是中国北方的第一份报纸《时报》,是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下,由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英商怡和洋行经理茄臣共同创办的。《时报》分为中文版和英文版,中文版系日报,于1886年5月16日创刊,主笔是李鸿章特请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李氏为有名的中国通,他每天为报纸撰写论说一篇,十天列一总表;在他主持《时报》的一年中,撰写了近200篇时论文章,后来他去上海任广学会总干事,便将这些文章辑印为《时事新论》出版,对中国的戊戌维新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时报》的英文版名《中国时报》,中文译名为《益闻西报》,系周刊,每周出版三栏,共12页,由英国人亚历山大·密吉任主笔。《时报》的英文版虽是周刊,但系北方惟一的英文报纸,因此北方各地洋人以先睹为快,上海和华中地区的洋人也为尽快得知京津新闻而争相订阅。

《时报》停刊后,报社为天津印刷公司购得,1894年该公司创办了在中国北方影响最大,被视为“外国人的圣经”的《京津泰晤士报》。该报初为周刊,1902年改为日刊,成为英租界工部局的机关报,主编为著名记者和报人美国人伍德海。

天津的第二份中文报纸,是在《时报》停刊后,德国人汉纳根于1895年1月26日创办的《直报》。汉纳根是德国军官,德璀琳的女婿,又是北洋武备学堂的教官和李鸿章的副官,他的《直报》连版式也极力模仿《时报》,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直报》就是《时报》的继续。《直报》的直字有两重含意,一是直隶省的报纸;一是直言不讳。《直报》在中国近代史上之所以出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支持中国,并专门派记者去台湾,报道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另一个便是刊登了维新思想家严复的《论世变之亟》等五篇政论文章,一时间成为向清朝腐朽制度进行大张挞伐的檄文。

在天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要属严复等人创办的《国闻报》了。《国闻报》创刊于1897年10月26日,另有旬报,称《国闻汇编》。《国闻报》在编辑体例上竭力模仿英国《泰晤士报》,报纸的社论,多出自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严复之手;《国闻汇编》更因为刊发了严复译的《天演论》而遐迩闻名。由于有了严复,有了《国闻报》,使天津在戊戌维新期间,成为宣传戊戌变法的北方舆论阵地,严复也因此受到光绪皇帝的接见。

大公报》是迄今为止中国报龄最长的一家报纸,1902年6月17日创刊,创办人为满族人英华(敛之),他在《大公报》创刊号上作序说,报纸的宗旨在于“开风气,牅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取“大公”的意思,就是要在新闻的宣传和报道上,一秉大公。因此《大公报》一问世即身价甚高,当天发行3800份,3个月后发行量达5000份,一举成为华北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报纸。抗战期间,报社迁至大后方,继续出版。到1949年6月17日发表《新生宣言》,《大公报》连续出版了47年,至今仍在香港发行,被誉为中国报纸的一块“金字招牌”。(www.xing528.com)

《益世报》于1915年10月10日创刊,创办人为天主教天津教区副主教雷鸣远。该报创刊不久,正值“老西开事件”爆发,由于《益世报》积极报道和热情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法斗争,严词抨击法国人的侵略行径,因而给读者留下了良好印象。九一八事变后,雷鸣远支持中国的反日、抗日斗争,《益世报》也迁至大后方出版。为表彰雷鸣远支持中国抗日,天津西南城角的南大道一度改名为雷鸣远路。

20世纪后,由于租界林立,除了中、英文报纸外,尚有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报纸一二十种。到了30年代初,天津有各种中文报纸58种,其中31种报纸的日发行量共达25万份(一半以上的报纸发行量在4000份以上;发行量在万份以上的报纸有7种;超过2万份的,有4种,其中《大公报》达7万份以上),每天流通在市内的有18万多份。如果按当时天津有阅读能力的人计算,日均2.5人就有一份报纸,这还不算那些多如牛毛的各种小报。此外,这时的天津还有中文通讯社以及英、法、美、苏、日等国的通讯社近30家。这一切使天津成为华北地区的新闻中心。

伴随着各国侨民的涌入和租界建设的发展,与中国传统休闲方式完全不同的西方休闲文化开始进入天津,租界很快成为“西方文明的世界”,使天津在中国北方开风气之先,其中不少休闲方式还直接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天津开埠后,港口在每年的冬季有3个月的封冻期,这3个月遂成为侨民们组织进行各种休闲活动和体育锻炼最集中的时期。当时英租界建有“天津俱乐部”,法租界建有“剑会馆”(击剑俱乐部),供侨民进行各种休闲活动。此外有每周舞会或午后茶会,吸烟自由音乐会,障碍赛跑,或在河坝骑马。侨民们为了丰富自娱活动,还组织了天津业余剧团,在冬季演出戏剧或哑剧,剧目有《我们的孩子(Our Boys)》、《日本天皇(The Mikado)》、《忍耐(Patience)》,以及当时在英国非常流行的喜剧《英国皇家海军军舰平纳福号(H·M·S·Pinafore)》,等等。在港口冬季封冻以前,还要照例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化装舞会。1888年(光绪十四年)英国汉弥尔顿戏剧公司到英国俱乐部里的兰心戏院进行商业性演出,这是最早到天津演出的外国职业性剧团。

在租界的社交活动中,则有各种学术性团体,其中以“文学辩论会”影响较大,除了讨论一些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外,还经常辩论各种法律问题,如戒酒、长子继承权、单据支付制度,等等。这反映了侨民对当时租界社会的关心。

1887年(光绪十三年)天津英租界还组织了一支由受过外国人训练的中国乐师组成的西乐队。这些乐师都是从天津的下层劳动群众中招收的,他们通过学徒制而取得了学员资格,乐队的指挥是英国人毕格尔。这支乐队以有100个保留节目而闻名,其中包括威尔第的一些歌剧。因此,天津也可能是中国最早演出威尔第作品的城市。乐队经常在英国俱乐部、英国花园、妇女草地网球俱乐部、英国工部局动物园演出;在冬季,则常常在溜冰场上演奏。在每周举行的午后茶会和其他舞会上,演奏伴舞音乐,有时也为私人舞会和公共集会演奏。乐队的高水平演奏,曾经使烟台来的两名侨民大吃一惊,他们认为,这是他们侨居中国30年来,最令人惊异的景象和声音。

体育活动也是租界侨民休闲生活的组成部分,许多体育项目由租界传入华界。在冬季封港时,侨民们组织冬季运动委员会,经常举行冰上快艇赛、马上撒纸赛跑、草地网球、板球、马球、游泳等比赛。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英租界修建了公共体育场,供天津的所有外侨使用,这就是今天仍在应用的新华路体育场。近代以来,许多体育竞赛项目像足球篮球、游泳等也是由西方先传到天津,再走向全国各地的。

天津侨民最有特色的运动项目是赛马。1863年(同治二年)天津赛马会成立,天津英租界董事长德璀琳是赛马会的创办人和支持者,天津的赛马场几经变动,最后他利用手中的权力购买了天津城东南养牲园的大片土地,建立了赛马场。20世纪20年代,该赛马场经过全面改造,重新修建,成为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赛马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