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不同类型建筑抗震等级不符合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不同类型建筑抗震等级不符合规定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8.1.3确定。2 一般情况,构件的抗震等级应与结构相同;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2倍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内力要求时,7~9度的构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降低一度确定。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不同类型建筑抗震等级不符合规定

【规范规定】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6.1.2 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

11.1.4 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丙类建筑混合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11.1.4确定。

11.1.4-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等级

978-7-111-46319-1-Chapter04-5.jpg

(续)

978-7-111-46319-1-Chapter04-6.jpg

注:钢结构构件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时应分别取四、三、二、一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6.1.2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

978-7-111-46319-1-Chapter04-7.jpg

(续)

978-7-111-46319-1-Chapter04-8.jpg

注:1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www.xing528.com)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 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

4 高度不超过60m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按框架-抗震墙的要求设计时,应按表中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规定确定其抗震等级。

8.1.3 钢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分类、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8.1.3确定。

8.1.3 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

978-7-111-46319-1-Chapter04-9.jpg

注:1 高度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和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2 一般情况,构件的抗震等级应与结构相同;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2倍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内力要求时,7~9度的构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降低一度确定。

【解析】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照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这里的底层是指计算嵌固端所在的层。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是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4)当甲乙类建筑按照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研究表明,场地不同,结构的地震反应也不同,一般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与Ⅰ类和Ⅱ类场地相比应有所加强,而在建筑抗震等级的划分中并未引入场地参数,没有以提高或降低一个抗震等级来考虑场地的影响,而只是通过提高其他重要部位的要求(轴压比、柱纵筋配筋率控制、加密区箍筋设置等)来加以考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