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际案例展示
2.施工要点
(1)混凝土浇筑应根据工程对象、结构特点,结合现场具体条件制订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
(2)混凝土浇筑前,搅拌机、运输车、料斗、串筒、振动器等机具设备按需要准备充足,并考虑发生故障时的修理时间。重要工程,应有备用的搅拌机和振动器。特别是采用泵送混凝土,一定要有备用泵。所用的机具均应在浇筑前进行检查和试运转,同时配有专职技工,随时检修。浇筑前,必须核实一次浇筑完毕或浇筑至某施工缝前的工程材料,以免停工待料。
(3)在混凝土浇筑期间,应保证水、电照明不中断。为了防止施工中突然临时停电,事先应与供电部门联系,重要工程应在现场设备用发电机组,以防出现意外停电造成质量事故。
(4)加强气象预测预报的联系工作。在混凝土施工阶段应掌握天气的变化情况,特别在雷雨台风季节和寒流突然袭击之际,更应注意,以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顺利进行,确保混凝土质量。
根据工程需要和季节施工特点,应准备好在浇筑过程中所必需的抽水设备和防雨、防暑、防寒等物资。
(5)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应根据混凝土的振捣方法而定,其厚度应符合表2-16的规定。
表2-16 混凝土浇筑层厚度 (单位:mm)
(6)混凝土浇筑时的坍落度,应符合表2-17的规定,如采用预拌及泵送混凝土时,其坍落度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确定。
表2-17 混凝土浇筑时的坍落度 (单位:mm)
注:1.本表是指采用机械振捣的混凝土坍落度,采用人工振捣时可适当增大混凝土坍落度。
2.需要配置大坍落度混凝土时应加入混凝土外加剂。
3.曲面、斜面结构的混凝土,其坍落度应根据需要另行选用。
(7)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得超过表2-18的规定,当超过时应按要求设置施工缝。
表2-18 混凝土运输、浇筑和间歇的允许时间 (单位:min)
注:当混凝土中掺加有促凝或缓凝型外加剂时,其允许时间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8)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以下规定:
1)在混凝土浇筑工序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后,应立即浇筑入模。在浇筑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和稠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应立即进行处理。
2)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防止混凝土的分层离析。混凝土由料斗、漏斗内卸出进行浇注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m,在竖向结构中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不得超过3m,否则应采用串筒、斜槽、溜管等下料。
3)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底部应先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4)在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5)混凝土在浇筑及静置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缝。由于混凝土的沉降及干缩产生的非结构性的表面裂缝,应在混凝土终凝前予以修整。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使混凝土获得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以避免接缝处出现裂缝。
6)梁和板应同时浇筑混凝土。较大尺寸的梁(梁的高度大于1m)、拱和类似的结构,可独立浇筑混凝土。但施工缝的设置应符合有关规定。
(9)基础混凝土浇筑。
1)基础浇筑前,应根据混凝土基础顶面的标高在两侧模板上弹出标高线。
在地基上浇筑混凝土垫层时,对地基应事先按设计标高和轴线等进行校正,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和防水;对干燥的非黏性土,应洒水湿润,并防止产生积水。
2)浇筑条形基础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一般不留施工缝。各段各层间应互相衔接,每段长2~3m,逐段逐层呈阶梯形推进。
3)浇筑台阶式基础,应按每一台阶高度内分层一次连续浇筑完成(预制柱的高杯口基础的高台部分应另行分层),不允许留设施工缝,每层先浇边角,后浇中间,摊铺均匀,振捣密实。每一台阶浇完,台阶部分表面应随即原浆抹平。浇筑台阶式柱基时,为防止垂直交角处可能出现吊脚(上层台阶与下口混凝土脱空)现象,在浇筑台阶式柱基时,采取如下措施:
①在第一级混凝土捣固下沉20~30mm后暂不填平,继续浇筑第二级,先用铁锹沿第二级模板底圈做成内外坡,然后再分层浇筑,外圈边坡的混凝土于第二级振捣过程中自动振实。待第二级混凝土浇筑后,再将第一级混凝土齐模板顶边拍实抹平。
②在第二级模板外先压以200mm×100mm的压角混凝土并加以振捣后,再继续浇筑第二级。待压角混凝土接近初凝时,将其铲平重新搅拌利用;如果条件许可,宜采用柱基流水作业方式,即顺序先浇一排杯基第一级混凝土,回转依次浇筑第二级。这样对已浇筑好的第一阶混凝土将有一个下沉的时间,在振捣二阶混凝土时必须保证不出现施工缝。
4)为保证杯形基础杯口底标高的正确性,宜先将杯口底混凝土振实并稍停片刻,再浇筑振捣杯口模四周的混凝土,振动时间尽可能缩短。同时还应特别注意杯口模板的位置,应在两侧对称浇筑,以免杯口模挤向一侧或由于混凝土泛起而使芯模上升。
5)锥式基础,应注意斜坡部位混凝土的捣固质量,在振捣器振捣完毕后,把斜坡表面拍平,使其符合设计要求。
6)浇筑现浇柱基础应保证柱子插筋位置的准确,防止位移和倾斜。浇筑时,先满铺一层50~100mm厚的混凝土,并捣实,使柱子插筋下端与钢筋网片的位置基本固定,然后再继续对称浇筑,并避免碰撞钢筋。
7)混凝土捣固一般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其移动间距不大于作用半径的1.25倍。(www.xing528.com)
8)在厚大无筋基础混凝土中,经设计同意,可填充部分大卵石或块石,但其数量一般不超过混凝土体积的25%,并应均匀分布,间距不小于100mm,最上层应有不小于10mm厚的混凝土覆盖层。
9)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注意观察模板、支撑、管道和预留孔洞有无移动情况,当发现变形位移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才能继续浇筑。混凝土浇筑完后表面应用木抹子压实搓平,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应在12h内覆盖并适当浇水养护,一般养护不少于7d。
10)设备基础浇筑:设备基础一般要求一次连续浇筑完成。一般应分层浇筑,并保证上下层之间不留施工缝,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为200~300mm。每层浇筑顺序应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浇筑,也可采取中间向两端或两端向中间浇筑的顺序。
浇筑过程中,对一些特殊部分要引起注意,以确保工程质量。
①地脚螺栓:地脚螺栓一般利用木方固定在模板上口,混凝土浇筑时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上升速度,使两边均匀上升,不使模板上口位移,以免造成螺栓位置偏差。对于大直径地脚螺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用经纬仪随时观测,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地脚螺栓的螺纹部分应预先涂好黄油,用塑料布进行保护。
②预留栓孔:预留栓孔一般采用楔形木塞或模板留孔,由于一端固定,在混凝土浇筑时应注意保证其位置垂直正确。木塞宜涂以油脂以易于脱模。浇筑后,应在混凝土初凝时及时将木塞取出,否则将会造成难拔并可能损坏预留孔附近的混凝土。
③预埋管道:浇筑有预埋大型管道的混凝土时,常会出现蜂窝。为此,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粗骨料颗粒不宜太大,稠度应适宜,先振捣管道的底面和两侧混凝土,待有浆冒出时,再浇筑管面混凝土。
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的上表面与设备基座底部之间,用混凝土(或砂浆)进行二次浇筑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浇筑前应先清除地脚螺栓、设备底座部分及垫板等处的油污、浮锈等杂物,基础混凝土表面冲洗干净,保持湿润。浇筑混凝土(或砂浆),必须在设备安装调整合格后进行。其强度等级应按设计确定;如设计无规定时,可按原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并不得低于C15。混凝土的粗骨料粒径可根据缝隙厚度选用5~15mm,当缝隙厚度小于40mm时,宜采用水泥砂浆。
二次浇筑混凝土的厚度超过200mm时,应加配钢筋,配筋方法由设计确定。
11)地下室混凝土的浇筑:地下室混凝土浇筑一般采取分段进行,浇筑顺序为先底板,后墙壁、柱,最后顶部梁板。外墙水平施工缝应在底板面上部300~500mm范围内和无梁顶板下部300~500mm处,并做成企口形式,有严格防水要求,应在企口中部设钢板(或塑料)止水带,内墙与外墙之间可留垂直缝。大型地下室,长度超过40m,为避免出现温度收缩裂缝,可按设计要求留设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主筋按原设计不切断,经设计要求的预置时间后,再在预留的后浇带用高一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灌筑密实(膨胀加强带在浇筑混凝土时先用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接着正常浇筑混凝土。施工中如有间歇,外墙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凸缝;垂直施工缝(后浇缝、带)宜用凹缝;内墙的水平和垂直施工缝多采用平缝;内墙与外墙之间可留垂直缝。
地下室底板、墙和顶板浇筑完后,要加强覆盖,并浇水养护;冬期要保温,防止温差过大出现裂缝。地下室混凝土浇筑完毕应防止长期暴露,要抓紧基坑的回填,回填土要在相对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进行,分层夯实。
(10)竖向结构混凝土浇筑:
1)柱、墙混凝土浇筑前底部应先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减半石水泥砂浆。
2)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浇筑高度如超过2m时必须采取措施,用串桶、溜管、振动溜管使混凝土下落,或在柱、墙体模板上留设浇捣孔等。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0mm。
3)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25倍(一般为300~400m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
4)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气温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h应按施工缝处理。混凝土运输、浇筑和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得超过表2-19的规定,当超过规定时间应留置施工缝。
5)在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正完好。
(11)水平结构混凝土浇筑:
1)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进行。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正完好。
与板连成整体高度大于1m的梁,允许单独浇筑,其施工缝应留在板底以下20~30mm处。浇捣时,浇筑与振捣必须紧密配合,第一层下料慢些,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二层料,用“赶浆法”保持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进,每层均应振实后再下料,梁底及梁帮部位要注意振实,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
2)梁柱节点钢筋较密时,浇筑此处混凝土时宜用小粒径石子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浇筑,并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
3)浇筑板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捣器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厚板可用插入式振捣器顺浇筑方向拖拉振捣,振捣完毕后用大杠刮平、长木抹子抹平。施工缝或有预埋件及插筋处用木抹子找平。浇筑板混凝土时不允许用振捣棒铺摊混凝土。
4)当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梁柱节点区高强度等级混凝土与梁的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界面处理,应按设计要求执行。当设计无规定时,梁柱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柱相同,并应先浇筑梁柱节点区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再浇筑梁的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两种强度等级混凝土的交界面应设在梁上(图2-45),并在浇筑节点区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时,用钢丝网在临时间断处隔开,以防止高强度等级混凝土过多地流入梁内,并保证节点区混凝土能够振捣密实。梁的混凝土必须在节点区混凝土初凝前浇筑。
(12)楼梯混凝土浇筑:
1)楼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浇筑,先振实底板混凝土,达到踏步位置时再与踏步混凝土一起浇捣,不断连续向上推进,并随时用木抹子(或塑料抹子)将踏步上表面抹平。
图2-45 梁、柱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交界面处理
注:图中交界面倾角为45°
2)施工缝位置:楼梯混凝土宜连续浇筑完,多层楼梯的施工缝应留置在楼梯段1/3的部位。
(13)拱壳混凝土浇筑:
1)拱壳结构属于大跨度空间结构,其外形尺寸的准确与否对结构受力性能大有影响,在施工中不仅要保持准确的外形,同时对混凝土的均匀性、密实性、整体性及结构安全性能等要求较高。
2)混凝土浇筑的程序要以拱壳结构的外形构造和施工特点为基础,着重注意施工荷载的均匀分布及混凝土的连续作业。一般要求对称进行施工。
3)长条形拱:一般应沿其长度分段浇筑,各分段的接缝应与拱的纵向轴线垂直。浇筑混凝土时,为使模板保持设计形状,在每一区段中应自拱脚到拱顶对称地浇筑拱顶两侧部分,施工时应注意观察拱顶模板的变化,当有升起情况时,可在拱顶尚未被浇筑的模板上加砂袋等荷载。
4)筒形薄壳:筒形薄壳结构,也应对称连续浇筑混凝土至板和横隔板的上部。多跨连续筒形薄壳结构,可自中央跨开始或自两边向中央对称地逐跨进行浇筑施工混凝土。
5)球形薄壳:球形薄壳结构,可自薄壳的周边向壳顶呈放射线状或螺旋状环绕壳体对称浇筑混凝土,施工缝应避免设置在下部结构的接合部分和四周的边梁附近,可按周边为等圆环形状设置。
6)扁壳结构:扁壳结构混凝土施工应以四面横隔交角处为起点,分别对称地向扁壳的中央和壳顶推进,到将壳体四周的三角形部分浇筑完毕,使上部壳体成圆球形时,再按球形壳的浇筑方法进行施工。施工缝应避免设置在下部结构的接合部分、四面横隔与壳板的接合部分和扁壳的四角处。
7)浇筑拱形结构的拉杆,如拉杆有拉紧装置,应先拉紧拉杆,并在拱架落下后,再行浇筑。
8)浇筑壳体结构应采取的措施。浇筑壳体结构时,为了不减低周边壳体的抗弯能力和经济效果,施工时应保证其厚度一定要准确,在浇筑混凝土时应严加控制。控制其厚度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选择混凝土坍落度时,按机械振捣条件进行试验,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时,在模板上不致出现坍流现象为原则。
②当周边壳体模板的最大坡度角大于35°~40°时,要用双层模板,并做好和壳体同厚度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立方块,固定在模板之间,沿着纵横方向,摆成1~2m间距的控制网,以保证混凝土的设计厚度。当坡度不大时可在一半或整个薄壳断面上根据混凝土的各点厚度,做成几个厚度控制尺。在浇筑时以尺的上缘为准进行找平。浇筑后取出并补平。
(14)高强混凝土浇筑。
1)在高强混凝土施工前,工地技术负责人必须对混凝土的原材料及所配制混凝土的性能提出报告(含试验数据),待监理单位认可后方可施工。
2)对每天的第一车混凝土,应做空气含量、单位重量、坍落度与温度的量测,确定配料满足要求。如果对拌合物的配合比作了调整,则对调整后的第一车混凝土也应取样,第一车以后的试验应在随机的基础上进行。当目测检验发现混凝土前后不一致时,除非有额外的试验能说明其合格性,否则应予拒收。
3)施工技术负责人应检测并记录周围大气温度以及大型混凝土部件的表面与中心温度。对于重要工程,应同时抽取多组标准立方体试件,分别进行标准养护、密封下的同温养护(养护温度随结构构件内部实测温度变化)和密封下的标准温度(20±2℃)养护,以对实际结构中的混凝土强度做出正确评估。
4)混凝土自由倾落的高度不应大于3m。当拌合物水灰比偏低且外加掺合料后有较好黏聚性时,在不出现分层离析的条件下允许增加自由倾落高度,但不应大于6m。
5)浇筑高强混凝土必须采用振捣器捣实。一般情况下宜采用高频振捣器,且垂直点振,不得平拉。当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低于120mm时,应加密振点。
6)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现浇构件相连接时,应遵守设计或《高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4—1999)的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