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顺县土家族文化禀赋:土风巴韵传播研究

永顺县土家族文化禀赋:土风巴韵传播研究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永顺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土家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古老而又灿烂的土家族民间艺术“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家族文化禀赋。永顺县老司城遗址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民族变迁和家园盛衰的实物载体,也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物证。

永顺县土家族文化禀赋:土风巴韵传播研究

要素禀赋是指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投入要素,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还应该涵盖制度、信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在经济学上,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人们也将其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及其差异进行生产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贸易,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各区域或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永顺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土家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古老而又灿烂的土家族民间艺术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家族文化禀赋。对于永顺县的独特地位,当地认为“中国土家源,土司第一城”精辟地概括了永顺县城的显著特点,强调了永顺县城在土家文化中的唯一性,使永顺品牌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9]。笔者则将永顺县的土家族文化禀赋概括为七个土家族地区的“第一”,其中任意一个都有相当厚重的历史、文化含金量——

1.土家第一人——田心桃

曾在中南民族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任教的永顺籍副教授田心桃,是国内外公认的“土家第一人”,她是第一个站出来要求确认土家族民族身份的人。有文章曾评价说:没有她,土家族的确认或许要推迟好多年,也或许现在都还没得到承认;正因为在土家族民族身份确认问题上的突出历史功绩,她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土家第一人”。

2.土家第一村——双凤村

村寨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富有民族特色的村寨通常是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浓缩基点,堪称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土家族特色村寨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精神、劳动技能与智慧、审美心理等,是保护和传承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村寨,土家族的“文化集体记忆”实现了代际传承,世代延续下来。年轻的土家人通过村寨文化传承,得以站在“今天”、“现在”的时间点上回顾“历史”,并借助身边的人和事对土家族的历史与文化加深理解、增强认同。以此考察永顺县大坝乡的双凤村,不难发现其特色所在:双凤村在今天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寨,但这里聚村全是土家族;而且是整个湘西地区土家族风俗保存最完整的两个村寨之一;也是土家族现存为数不多的民族古文化遗存地,至今仍保留着自身的民风习俗,是中国土家族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再现和缩影;这里还是目前仍在使用土家语的少数村寨之一;此外在服饰、饮食建筑、人类社会等各方面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更为关键的是,这里是潘光旦等著名学者深入湘西考察土家族的重要调查点,诸多专家学者们展开详尽的考察后发现这是一个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的山寨,语言、习俗、建筑、民间文化等非常有特点,为确立土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证。因此,双凤村一直被国内外称为“土家第一村”。

图9-1 双凤村寨门(卢瑞生摄)

3.土家第一城——老司城

按说,永顺土司只是土家族地区众多土司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土司,但其司治老司城却堪当“土家第一城”的美誉。因为在永顺彭氏土司800多年的统治历程中,老司城曾是50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被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古长城专家罗哲文等誉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和“全国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老司城遗址考古发掘于2010年度被选入“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其观赏性、真实性、完整性为中国现存城市遗址所罕见。它完整地再现了土司王朝的历史风貌,全面地反映了土家族的文化习俗,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是土家文化的精髓所在。老司城遗址分布有宫殿区、衙署区、居住区、墓葬区、宗教祭祀区等遗址区,遗址区内尚存祖师殿、皇经台、玉皇阁、古墓葬、古街道、古城墙、牌坊、铜钟、石马、若云书院等遗址,是湘、鄂、渝、黔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民族文化遗存,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永顺县老司城遗址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民族变迁和家园盛衰的实物载体,也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物证。老司城是当时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如今已被专家认定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最独特、最集中的民族古文化遗存,有“土家族露天博物馆”之称。

图9-2 老司城土司内宫遗址考察(卢瑞生摄)

4.土家第一戏——毛古斯(www.xing528.com)

尽管土家族摆手舞在外界的名气可能更大,但毛古斯舞的历史悠久却是无法替代的,它是土家族最古老的民族舞蹈,是土家族原始的戏剧活动,有人物、对白、简单故事情节和一定表演形式,大致以土家族的历史、渔猎、婚姻、工作等为内容,是融歌、舞、话为一体的原始祭神戏剧。尤其重要的是,毛古斯舞作为一种古老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可以为土家族舞蹈来源的研究提供较可靠的线索。1959年中央民族民间艺术考察团前来湘西调研,便对它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湘西毛古斯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参加1991年(吉首)中国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许多专家学者一致称赞它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永顺县一直是毛古斯舞的重要流传地,近年来在毛古斯传承与发掘方面卓有成效,当地排演的毛古斯节目《欢庆》曾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表演,并在芙蓉镇定期举办毛古斯文化节,完全可以将毛古斯打造成永顺县的一个土家族文化品牌。

图9-3 溪州铜柱(卢瑞生摄)

5.土家第一碑——溪州铜柱

众所周知,溪州铜柱是著名的“溪州之战”的产物。代表溪州土著人(即土家族)利益的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生战斗后,双方于公元940年订立盟约,马希范效法其先祖、东汉名将马援“象浦立柱”的做法,以铜五千斤铸柱,并铭刻誓状于其上。该柱即为闻名于世的溪州铜柱,其铭文则被称为《复溪州铜柱记》。在中国古代,铜柱通常作为划分疆界的标志,但溪州铜柱的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王曰:“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租,自为供赡;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业。皇天后土,山川鬼神,吾之推诚,可以玄鉴。”许多土家族人士据此认为,这段话阐释了当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无扰耕桑,无焚庐舍,无害樵牧,无阻川途”的积极作用,使得溪州人民在此后享受了800多年没有边患战乱的相对安定生活。对于溪州而言,溪州铜柱堪称“定州神柱”,它是土家族发展历史无比珍贵的见证,1961年毫无争议地成为各土家族聚居地区第一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溪州铜柱现存永顺县王村镇(后改名为芙蓉镇)。

6.土家第一镇——芙蓉镇

土家族聚居地区历史名镇众多,如以发现秦简著称的龙山县里耶镇,号称重庆第一历史文化古镇的酉阳县龚滩镇等。其中里耶镇、酉阳县龙潭镇均被列入2005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录,而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西沱镇更在2003年被列为国家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在此背景下,永顺县的芙蓉镇(原名王村镇)要获取“土家第一镇”的荣誉,远比其他几项第一难度大得多。但是,土家族传统文化氛围浓郁、集中,恰好是芙蓉镇的优势。这里曾是西汉时的酉阳县治所在地,迄今还留下了“酉阳雄镇”的石刻;这里还是溪州之战的古战场,是永顺土司的行宫所在;如今,这里又成为湘西州芙蓉镇景点建设的中心,经过数年的建设,这里将成为当地土家族文化展示的中心,完全具有成为“土家第一镇”的潜质。

图9-4 芙蓉镇春色(卢瑞生摄)

在芙蓉镇景点圈的建设过程中,担负工程指挥重任的彭司礼先生主要在芙蓉镇建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土家族冲天楼,他与笔者面谈时说:“土家人一直都在讲,大庸有座天门山,离天只差三尺三;王村有座冲天楼,半截插进云里头。这就是当地的土家族标志物,我们一定要在芙蓉镇上建一座冲天楼,让游客一看就晓得是土家族的标志性建筑。”彭司礼先生还向我们详尽介绍了冲天楼的内部陈设,要把这里装扮成土家传统文化的展示场所,“让外头来的游客有这么一种感觉:不上冲天楼,枉来芙蓉镇!”

7.土家红都——塔卧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人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根据地包括永顺、大庸、桑植三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龙山、保靖、桃源、常德慈利五县的部分地区,东西200余公里,南北120余公里,人口约50万。当时,永顺县塔卧镇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首府,为此塔卧镇被史学家称为“湘西塔卧,江南延安”。大批土家儿女参与了开辟、保卫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坚苦卓绝的斗争,无数人流血牺牲,更在战火中成长起廖汉生中将、范子瑜少将、彭飞少将、黎化南少将、朱绍田少将、李元明少将等一批共和国开国将军。塔卧镇是全国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里的诸多斗争遗迹无言地诉说着土家族儿女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奋斗历程。

除了拥有这些其他地方无可企及的土家族历史文化禀赋之外,永顺县的交通状况也较为理想。焦柳铁路贯穿境内,距离张家界荷花机场也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正在建设中的张花、吉恩高速公路也在永顺县境内交汇,构筑出一个便捷的交通网,使这里拥有便利的交通设施,有助于各地土家族研究人士、喜好土家族文化的旅游者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