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家族影视传播的现代研究成果

土家族影视传播的现代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传播媒介的大幅度增多,外界人士对于土家族民俗的传播途径陡然增加了,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之外,大量的影视作品直接关注各种土家族民俗,成为对外传播土家族民俗的重要载体。应该说,《乌龙山剿匪记》堪称第一部向外界展示土家族风情的影视作品。相比土家族说亲过程中用伞的习俗,土家族“哭嫁”的婚俗则是广为流传的。

土家族影视传播的现代研究成果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传播媒介的大幅度增多,外界人士对于土家族民俗的传播途径陡然增加了,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之外,大量的影视作品直接关注各种土家族民俗,成为对外传播土家族民俗的重要载体

许多人都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全球化时代,保留了“原生态”特性的各种民俗文化,往往以其独特的个性和不可再生性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影视创作者也常常以展现“原生态”民俗文化为剧作的重要卖点。土家族聚居地区淳朴奇异的民俗风情和清丽如画的山水在过去若干年里不断受到影视编剧和导演的青睐,许多影视作品中描述了诸多土家族民俗,其中反映湖南湘西地区土家族民俗风情的影视作品尤其突出,先后有《边城》、《芙蓉镇》、《湘女萧萧》、《乌龙山剿匪记》、《那山那人和狗》、《湘西往事》、《湘西剿匪记》、《边城汉子》、《血色湘西》等影视作品均展示了神秘的湘西土家族风情。此外,《武陵山剿匪记》、《打把剪刀送姐姐》等作品也反映了重庆、湖北等省市土家族地区的风情。

应该说,《乌龙山剿匪记》堪称第一部向外界展示土家族风情的影视作品。这部电视连续剧于1986年推出,迅速走红,播出时一度出现众人争睹的壮观景象。但细看这部电视剧,详细描绘土家族民俗的镜头并不多。相反,2007年年底湖南卫视独资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则用大量镜头展现了湘西土家族的民俗风情,让观众得以知悉湘西土家族的很多民俗,如情歌对唱、唱哭嫁歌等。

土家族是个能歌善唱的民族,而且对歌在土家族婚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清朝对土家族聚居地区全面“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习惯法上关于恋爱规范的内容是恋爱自由,合法形式是对歌,因此土家族青年的恋爱婚姻全过程均有歌声相伴,谓之“歌为媒”。与这一历史传统相适应,土家族小伙子和姑娘长到十五六岁,情窦初开后,就开始以歌为媒,吐露情思,挑选伴侣,真可谓两小无猜,一如土家族《木叶情歌》所唱:“高坡上种荞哪有灰,哥妹相爱哪用媒,要得灰来荞要倒喂,要得媒来惹是非。”也有这样的歌谣:“口唱山歌心有情,对歌小郎经细听,小郎若有真情意,就请山歌做媒人。”众多的土家族情歌足以说明,情歌对唱是土家族青年男女情爱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血色湘西》剧中,不仅有经过情歌改编的片头和片尾曲,也有原汁原味的山歌对唱。

《血色湘西》片头曲:“郎上坡哟,姐上坡哟喂,叫声哟哥哥哟情郎哥哥哟,咿哟你等等我哟喂。我走三步来退两步哟,不是哟等你哟情郎哥哥哟,咿哟你等哪个哟喂。”其题材取自张家界市桑植县的土家族山歌,原名叫《棒棒儿锤到岩板儿上》,这首歌具有深厚的山歌韵味和原生态风情,剧中石三怒拦田穗穗时激情酣唱的正是这首歌,其坦率的爱情表白也借这首歌得以表露无遗。而片尾曲《高山有好水》,其歌词“吊脚楼上歌伴酒,小背篓中梦醉人……”深情展现了湘西土家人惬意的生活场景和原生态的生活画面,吊脚楼、小背篓、咂酒等土家族生活元素在这里充分显现了魅力。

而原汁原味的土家山歌对唱,更在《血色湘西》剧中不时出现,不断为石三怒与田穗穗的爱情故事发展作最生动、最直白的铺垫,如石三怒初遇穗穗时,就唱了一段火辣辣的山歌:“姣妹你今年十五六,看见郎哥脸红红。有心过河亲一口,青岩河水漫过头。远看姣妹过岭口,两个奶子翘起抖。有心下岭摸一手,岭上天坑挡哥路。”随后,石三怒追求穗穗时,对穗穗唱的山歌也很有风味:“娇妹门前一重坡,别人走少郎走多,铁打草鞋穿烂了,不是为你为哪个?”石三怒在穗穗家碰到龙耀武也来找穗穗,情敌相见,分外眼红,两人甚至要动枪,穗穗怒而闭门不见,石三怒又唱起了火辣辣的山歌:“头顶无瓦天作房,身上无被地作床,只等姣妹门前过,不见姣妹我不收场。”面对龙耀武黑洞洞的枪口,石三怒仍无所畏惧地唱道:“要吃辣子么不怕辣,要恋幺妹么不怕杀。刀子架起颈根根上哟,脑壳落地也由他。”田大有为阻止穗穗再去见石三怒,把她锁在房间里,石三怒就唱:“郎在姣妹门前过,姣妹你屋门莫上锁,锁得门来锁不得人咧,锁得身来锁不得心喽。”可以说,这些山歌对唱有效地促进了剧情的发展,为故事演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清朝雍正年间,在土家族聚居地区包括湖南湘西,全面实施“改土归流”,其社会变化之一是土家族地区全面接受了汉族文化习俗,包括婚姻仪轨。先前的对歌择偶制度被废除,汉族“明媒正娶”的规矩全面施行,土家族青年男女要从有情人过渡到合法夫妻,还需媒妁之言,换言之,土家族男子通过对歌与女子相恋后,依然要委托媒人到女方家去求亲,否则就无法正式成亲。

土家族媒人在说亲时必须带一件道具,就是一把红伞。该红伞被称为“团圆伞”,象征着美满团圆的结果,因此无论天晴下雨,媒人说亲时都要带去。首次进女方家门,将带来的雨伞倒置于大门外,空手进屋去见女方父母,若女家同意说亲,会将红伞顺立于门外。媒人第二次登门,要将雨伞倒置于堂屋,若女家将伞拿进堂屋门旁顺立,表示所说的亲事已获得女家各方面人员的赞同。媒人第三次登门,既要带雨伞,又要带一块猪肉去,女方主人若将媒人的伞拿进房内,则表示同意了这门婚事。《血色湘西》中龙十四爷想让瞿月月做孙媳妇,便委托田大有做媒,于是就有了田大有在大晴天带红伞到瞿家,替龙家大少爷求婚的那一场戏。不过,由于土家族媒人说亲过程中的“伞”存在较为深刻的寓意,一般观众未必能在很短的镜头晃过之际领会这层含义。

相比土家族说亲过程中用伞的习俗,土家族“哭嫁”的婚俗则是广为流传的。《血色湘西》剧中,田穗穗也唱了哭嫁歌:“我的阿爹我的个娘啊,女是香炉脚下的钱纸灰呢,我家阿爹我的个娘,女是落窝子离娘的嫩雀雀呢,我家阿爹我的个娘,女不是那爹娘身上跌落的肉呢,我家阿爹我的个娘,女不是那爹娘怀怀里抱暖的呢?”如此民俗观众自然很容易理解。

有人评价说:《血色湘西》是一个富有创新性的艺术创造,是一部题材新颖、艺术表现独特的电视剧……最值得称道的是电视剧在展现这些民间原始性竞赛和赌命活动的时候,又不是单纯地去展示它,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是作为整个戏剧情节有机的一部分,用以表现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气质[27]

与《血色湘西》这样反映抗日宏大主题的电视连续剧相比,本身就着意描绘土家族民俗的电影短片《打把剪刀送姐姐》更能充分展现民族习俗。核心在于其创作者彭承忠本人就出身于土家,本民族的习俗已然先天性地渗入其骨髓,成为其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且作者有浓郁的打造“土著”电影的意识,自然更增加了影片浓缩土家族文化符号的主旨。于是,在这部电影短片中,具有原始风味的土家族吊脚楼群以及“世外桃源”般的土家人生活场景扑面而来,使观众为这样的自然与人文美景而陶醉。创作者在影片中尽情展现土家族的各种风俗,力图传达土家人的文化品格。更突出的是,创作者在影片中,对白全部采用“土语”。对此,有人分析道,作为影片主创者的彭承忠明显感受到,用自己的笔和作品,通过影视艺术传承与对外传播土家族文化,是作为一个“土著”作家的历史责任[28]

【注释】

[1]戴楚洲:《先秦时期澧水流域土家族族源新探》,引自http://www.zjj.gov.cn/govmach/zx//2011021844964.shtml。

[2]白俊奎:《巴族文化有传人,“灵均”“廪君”一转音——论屈原是土家族先民成员之一及巴楚文化之南北混融与流变(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杨选民、杨昌鑫:《文化人类学的湘西文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172页。

[4]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载《沈从文文集·第十卷:散文、诗》,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第一版,第224页。沈从文先生写作该文时,土家族尚未被认定为单一民族,当地许多土家族人士均以苗族的身份出现。

[5]张伟权:《茅古斯研究》,崇文书局2008年版。

[6]李金松:《庄子“鼓盆而歌”新解》,《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7]戴楚洲:《漫谈武陵文化发展历史轨迹》,《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8]解黎晴:《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创作探秘》,《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4月16日第7版。

[9]王敏:《陶渊明到过桃花源吗?》,《常德日报》2011年4月2日第4版。(www.xing528.com)

[10]陈致远:《从武陵古方志看〈桃花源记〉原型》,《武陵学刊》2011年第4期。

[11]王敏:《陶渊明到过桃花源吗?》,《常德日报》2011年4月2日第4版。

[12]陈贻焮:《杜甫评传》(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参见彭英明:《试论土家族形成和稳定的历史过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4]见《恩施县土家族简介》。

[15]见《恩施县土家族简介》。

[16]胡焕章:《一篇翔实的民族风情画:杜甫夔州诗管窥》,《杜甫研究学刊》1992年第3期。

[17]周建军:《从夔州物候民俗诗看杜甫之“仁”》,《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1期。

[18]胡焕章:《一篇翔实的民族风情画:杜甫夔州诗管窥》,《杜甫研究学刊》1992年第3期。

[19]胡焕章:《一篇翔实的民族风情画:杜甫夔州诗管窥》,《杜甫研究学刊》1992年第3期。

[20]胡焕章:《一篇翔实的民族风情画:杜甫夔州诗管窥》,《杜甫研究学刊》1992年第3期。

[21]顾彩本人的《容美纪游》记载的时间为康熙42年,但吴柏森考证后认为应当是康熙43年,见《渚宫旧事译注·容美纪游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22]以下有关《容美纪游》的引文,皆引自《渚宫旧事译注·容美纪游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原文引自《渚宫旧事译注·容美纪游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句只有四字。

[24]《渚宫旧事译注·容美纪游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5页。

[25]《渚宫旧事译注·容美纪游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26]陈楠、杨薇:《从〈容美纪游〉看清初鹤峰土家文化》,《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7]李萍:《论电视剧〈血色湘西〉中的土家族风俗书写》,《作家》2011年第4期。

[28]戴宇立:《酉水流域土家族独特土著风韵的现代写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