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风巴韵:土家族文化信息分析

土风巴韵:土家族文化信息分析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摆手舞就是土家族人民真情显露的最佳形式,在摆手堂前,土家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一个个翩翩起舞,展示了土家人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女性的阴柔之美。通常认为,摆手舞是在土家族古老的“毛古斯”舞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舞蹈形式古朴而豪放,而祭祀祖先部分又渗入傩戏的外来文化成分,娱神娱人。

土风巴韵:土家族文化信息分析

学术界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民间舞蹈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人们表演舞蹈,或是为了酬神、娱神,或是为了驱鬼、辟邪,或是为了向意中人示爱,或是为了促进动植物的生长,或是为了渔猎目标等。各民族人民在民间歌舞中唱述历史祭祀祖先、教育后代、祈祝丰收、倾诉爱情、赞美家乡。由于这些功利性目的附着于此,使得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社会宗教文化功能。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其发展演进过程也充分显现了功利性,发源之初的摆手舞就是为宗教祭祀服务,土家族先民赋予了摆手舞娱神、娱人的单纯功能,而后经过历史的洗礼,摆手舞逐渐演变为传承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承载了相当丰富的土家族文化信息,是土家族人民心理认同的肢体语言符号,这种原生态文化形态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摆手舞传递了浓烈的祖先崇拜信息

土家族没有宗教,但有宗教观念,崇拜祖先、敬祭土王、敬奉“白虎”、相信“梯玛”等信仰构成土家族的信仰文化,由于摆手舞是土家人的一种祭祀性文化活动,因此摆手舞始终充满着祖先崇拜的祭祖情节。流传至今的摆手舞,整个活动都围绕祭祀而展开。

在湖南省湘西等地三年两摆的土家族大摆手活动中,首先是各路队伍进入供奉着土王神像的摆手堂,进堂后先扫邪,后安神。在此过程中,掌堂师梯玛手持扫帚,以高昂激越的音腔,强烈谴责那些“大斗进、小斗出、少斤缺两”的剥削者,以道德的铁扫帚,清扫那些“起心害人、行盗为娼”的民族败类,充分表现了土家人疾恶如仇、纯朴善良的美德。祭祀时,要摆上牛头祭品,燃香点烛,烧钱化纸;梯玛头戴凤冠,身着八幅罗裙,手舞八宝铜铃和司刀,口念咒语;而其他祭祀人则在梯玛的带领下,依序跪下左腿,舞众亦虔诚跪下,齐唱神歌,曲调委婉深沉,气氛肃穆庄重。歌毕,人们将各自的供品呈于神案上,供品上有“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字样。祭祀完毕后,礼炮三响,撼天动地,催人起舞,全场沸腾,土家人吹响牛角号,在梯玛铜铃摇响的节奏下,在场的土家男女老幼齐跳摆手舞,舞蹈动作粗犷豪放,节奏强烈,以双手摆动为特色。

土家族还有一种小摆手活动,同样保留了祖先崇拜等传统文化信息,只是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官人、田好汉等各地土王为主。

2.摆手舞充分彰显了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

土家族主要聚居地在湘鄂渝黔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和清江、酉水流域,世世代代在这复杂而险恶的地理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利用这种地理优势维护本民族的生存权利,铸就了一种集粗犷、豪放、乐观、大方、忠厚、淳朴、勇敢、刚毅于一身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在摆手舞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土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们公认善歌舞的民族一般热情大方、心胸豁达,充满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凡事必歌之舞之,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宣泄自己真挚的感情。摆手舞就是土家族人民真情显露的最佳形式,在摆手堂前,土家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一个个翩翩起舞,展示了土家人男性的阳刚之气和女性的阴柔之美。摆手舞里还充满了人生情调和骚动的情爱律动,充满了真挚和神圣的博爱以及生命的辉煌。

3.摆手舞体现出土家人群体交流与文化娱乐的需要

历史上,土家山民散居于深山莽林之中,这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寨之间极为分散,“本寨数十里外辄为足迹所不致”,人们交往、交流非常不便;而且土家族先民的聚居地区“山寒水冷,收获甚薄”,不得不常年劳作于田地,使得人们“鲜片刻之暇”,很难相聚在一起。但他们与其他人群一样,需要减轻自然给人的精神压力,需要调解与缓和大自然与人的尖锐矛盾,需要解除心灵中的危机感和孤独感,而摆手舞的祭祀活动,恰好给渴求交往与娱乐的土家山民提供了宣泄的机会,提供了群体际会相互交流的机会,开辟了走出封闭、孤独和苦闷的捷径,搭建了展示其生命活力的舞台。

(www.xing528.com)

图4-5 广场摆手舞(李化摄)

土家族最隆重的摆手祭祀活动集中于每年春节前后,如果举行规模盛大的大摆手活动,通常要由若干村寨联合进行,届时各山寨土家人纷至沓来,参加人数成千上万,是一次民族的大聚会。因此,大摆手活动实际上又成为土家人的文化娱乐活动,演变成盛大的民族节日。土家人通过摆手祭祖这一活动,将日常分散在深山老林之中的个体与群体联结起来,在娱神娱人、载歌载舞的祭祖聚会中,土家族人民找到情感的宣泄,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4.摆手舞的演进明显渗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摆手舞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明显体现出外来文化的渗入,逐渐形成了以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局面,这种传承格局使得摆手舞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1)巴、楚文化相互交融。摆手舞中,巴文化与楚文化两大主体交融的痕迹十分明显。从许多史籍资料中不难看出,土家人的祖先巴人尚歌舞,敬虎、蛇,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楚地则巫风盛行,以龙、凤为图腾,而武陵山区、酉水流域恰好处于巴、楚文化交融的结合部,是两大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最理想之地。土家摆手舞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明显地体现了巴、楚文化交融的事实: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歌舞伴随生活的全部,不仅战前要歌舞,而且年节喜庆、祭祀祖先都要举行歌舞活动。而随着楚文化的不断渗透,尤其是“湖广填四川”的几次大移民,摆手舞中逐渐包容了楚文化中“巫”之娱神娱人的形式,祭祀主体也由过去的单纯的土王崇拜演化为宗族祖先敬仰,摆手舞的舞蹈由过去大摆手(战前舞)派生出小摆手,现今的土家摆手舞集歌、舞、巫(祭祀)于一身,就是文化多元化的真实体现。

(2)傩戏成分的加入。通常认为,摆手舞是在土家族古老的“毛古斯”舞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舞蹈形式古朴而豪放,而祭祀祖先部分又渗入傩戏的外来文化成分,娱神娱人。

傩,意即驱鬼去邪,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活动。据考证,“傩”文化是关于傩戏、傩祭、傩舞的总称。傩文化自先秦始,产生于北方即中原地区,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傩文化传入武陵山区大概始于汉代,尤其是明、清时期,通过驻军和移民,傩文化渗透于土家文化中。无论是流传土家民间的“冲傩”、“还愿”,还是摆手舞中的祭祖活动,都明显带有“戏”的成分,集傩祭、傩舞、傩戏于一体,综合发挥驱鬼、娱神、娱人的文化功能。

5.摆手歌中的土家族文化信息

土家族歌舞不分家,摆手歌自然成为摆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摆手舞共同传递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信息。

摆手歌用口语化的土家语演唱,艺术而形象地记述了古代土家社会历史演化的概貌,以及先民们的劳动和生活,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感情与民族性格,发挥了民族史诗与土家族古歌总汇的特殊功能,不仅是土家族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它对土家族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哭嫁歌、丧鼓歌、薅草锣鼓歌等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摆手歌即兴而歌、长短句、排比、重叠复沓等表现手法的影响。摆手歌的题材还滋育了土家族的许多传说故事、戏剧与民间歌谣。摆手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则开创了土家族文学优秀传统之先河。

摆手歌也是土家族的一部形象化的早期历史,作为古代土家族人民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它的作用也是不能替代的。人们从摆手歌中可找到从远古历史、地理、军事、宗教信仰、民俗、语言、体育等直到早期农业手工业的许多极有科学价值的珍贵资料。而土家族的后代子孙,也从土家族这部特殊的知识总汇中潜移默化、受到陶冶,并汲取精神力量,摆手歌是维系与稳定土家族人民共同心态的重要精神纽带。摆手歌传授生产经验和生活知识的作用也颇为显著,长期以来鼓舞着土家人民为争取美好生活而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