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光俊
自大清国建立,朝廷明令禁止戏曲女艺人在公共场所登台表演,此后二百多年,女艺人在各地戏曲舞台销声匿迹。据现有资料考订,河北梆子女艺人始见于清光绪年间,民国初年为极盛时期。不仅演出兴旺,而且从业人员众多,尤以天津出现最早、最集中。在这些女伶当中,虽有一些人出身青楼,弃妓为优后缺乏基础训练,专以姿容取胜,但大多数人或嗓音天赋极佳,声脆音美,唱出的声腔满宫满调;或长于做戏,表演真切动人;或武功扎实,在台上有特技表演。文武昆乱不挡、生旦诸行皆能者也不乏其人。女伶的出现,为河北梆子增添了生力军,有力地推动了河北梆子艺术、特别是旦角艺术的发展。由于女性演员与男性演员在生理方面存在差异(如声带、音区、形体等),决定了女伶必须开创适宜女性特征的艺术新路。她们在认真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首先从声腔音乐方面入手积极变革。除老生行当基本上是承袭小元元红(魏联升)的衣钵,改变不多外,旦行的发展变化相当迅速。女伶金钢钻首创脍炙人口的悲调二六板、反梆子等新板腔;大慢板、哭相思、十三咳等原有板式的丰富、改造,都源出于此时。这些女艺人,注意发挥女性声音脆亮、清晰、圆润的有利条件,使声腔更加委婉美妙,在保持传统慷慨激越的前提下,糅进浓郁的抒情味道。在表演方面,身段、步法、指法更富于女性的自然、轻盈、柔美。化妆也较男性扮演女角更为细致,增添了舞台人物造型的美感。
女伶的大量涌现,是河北梆子“卫派”(因天津卫而得名)很快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女艺人不仅享誉天津、北京,而且经常应邀南下上海、汉口,北上奉天、哈尔滨、张家口等地演出。最远还到过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库仑(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吕宋(属菲律宾)等地。这些名播各地的女艺人,多以“津产坤角”相标榜,在各地红极一时。兹将早于新中国诞生前即在河北梆子舞台上影响较大的女演员列举于后。这些女演员,或原籍天津,或求学受业于天津,或长期在天津演出,或落户在天津。无论属于哪种情况,均与天津有密切关系。其他如在天津过路演出或居住时间短暂者,未予收录。
这里所记录的女伶情况,有些源于早年的期刊、专著、文献等史料,有的得之于艺人们的亲友、传人口述、笔记材料,经过整理、编写而成。对这些史料,笔者虽几经查核,力求准确,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余生也晚,孤陋寡闻,难免罅漏和谬误。为保存资料而辑录于此,企盼方家、师友批评指正。
所志人物共42 位,以生年为序;生年不详者,排列在同时期人物名后。
金月梅 据《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称,金月梅本姓邵,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 年),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 年)农历九月二十六日,终年42 岁。其原籍说法不一。
金月梅幼年被卖入北京某妓院,不久,梆子女演员在天津兴起,她被送到天津,从师金福仙学演梆子花旦,并随师姓为金,名月梅。此后弃妓为优。金月梅在天津首次登台时间无从稽考,从现存当年旧戏单得知,1900 年她即在天津元升园、中舞台等戏园演戏。1904年隶万福茶园之会元班,与其夫李长山(小生演员)同台。1909年隶双庆和班,先后在天津天仙园等处与嘎嘣脆、牡丹花、吕月樵、李吉瑞、刘永奎、杨四立等人同台合作,常演剧目有《珍珠衫》、《双钉记》、《走雪山》、《血手印》等。后来还有《富春楼》、《关王庙》、《日月图》以及聊斋故事《婴宁》、《莲香》、《念秧》等。
金月梅扮相俊美,嗓音天赋极佳。她的念白爽脆,唱声甜亮,吐字清晰。当时的剧评家称赞她“貌艳如花,情柔似水,嗓音脆亮动听”。文人李采繁赞美金月梅的诗中有“玉磬声声澈,金铃个个圆”之句,故当时人常以“金铃玉磬”作为她的代称。金月梅早年表演泼辣,无拘无束,善摹冶荡之态。清光绪末年,上海群仙戏园女班建立,特邀其去上海演出《珍珠衫》(饰王三巧),演到陈大郎入帐后,她竟酥胸袒露,只着红结绣花兜肚,翘足作醉眼状,继而滚扑台面,倦眼惺忪,作秽亵状。此情恰被包探得见,次日即被捕房传讯,判罚大洋五十元,并从此不准上演《珍珠衫》一剧。金月梅经此教训,后悔不迭,遂即辞班返津。此后,凡稍涉淫荡之剧目,一概不演。时人以优伶懂得自重,勇于悔过目之。为此,金月梅声价益高。
金月梅喜交文人墨客,与诗人李释戡(择卢)等人交谊深厚,使她在文化方面受到熏陶,能够自编自演新戏。据说她所演聊斋戏,大多由她本人编撰。她在艺事方面还得过易实甫等名人的教益。此外,她为人慷慨仗义,很少市俗习气,因此在梨园界很得人心。
1906年,金月梅在上海收养女婴一名,并为其延师江顺仙(著名京剧小生演员江世玉之父),学演梆子和京剧,取名金少梅。少梅13岁开始陪伴母亲在天津元升园演出《姊妹易嫁》,十分轰动。此后,月梅为养女广置戏箱,母女一道经常南北旅行演出,各地报章多有文字褒扬。据翁偶虹先生回忆,金少梅“由天津至北京,演于城南游艺园,声誉鹊起,一些遗老耆宿与豪门贵妇趋之若鹜,每演必满,所以她号召的观众有‘老头会’与‘太太团’之称。她在城南游艺园,梅兰芳在新明戏院;她在新明戏院,梅兰芳在文明茶园,同时对台演出,号召力不相上下,京中观众誉为‘两梅对峙,各具一芳’。后来月梅色衰体弱,艺事大不如前,便退让少梅为主,自操业务于幕后,并照料少梅起居饮食”。
1924 年金月梅病逝。不久,少梅更名韵琴。次年,嫁著名小生演员马少山。婚后,夫妻同台于天津。少梅贪恋烟榻,造成身形瘦削如柴,时日渐久,登台时面呈灰色,演技一日不如一日。未几,将津城房产两所变卖,夫妻双双客居南市小客栈中,少梅最终穷困潦倒而死。解放后,马少山一度担任河北省沧州市京剧院院长职务,1977 年病故。
杜云卿 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生人,原籍山东,13 岁被卖入天津陶姓所开烟花院中,女伶大兴后变为优伶,唱河北梆子旦角。从1902 年隶聚兴茶园之双盛合班,至1922 年与小香水、赵紫云、金月梅合演于升平园,除偶尔短期到外地演戏外,在天津从事演出活动二十余年。她本工花旦,兼能青衣。嗓音清亮,音高声响,“高台一歌,声传数里”。但在从艺之初仅以歌胜,而拙于做工。后结交文墨挚友,得到许多帮助,艺事大见长进。1915 年参加北京志德社,得到杨韵谱(艺名还阳草)的提携,与鲜灵芝、张小仙并列该社主演。一年后脱离志德社,在天津自由搭班,红极一时。在京、奉(今沈阳)演出,也大得时誉。据早年报章称:“云卿多疾,中年夭亡。”
杨翠喜 生于1886 年,卒于1926 年。原籍津西杨柳青。12岁随其父逃荒被卖至芦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被转卖给天津城里杨茂尊,从此随杨姓,起名翠喜,营妓为生。女伶兴起后,翠喜又被陈国璧赎出,送到天仙戏园学演河北梆子,从此成为优伶。
杨翠喜虽然习艺较晚,但她聪颖、机敏,很快就学会《拾玉镯》、《喜荣归》、《珍珠衫》、《错中错》等一批剧目,不足一年即登台首演于侯家后协盛园。此后常轮换演出于会芳、下天仙、元声、大观等戏园,剧目也逐渐增多,如《采花赶府》、《卖胭脂》、《青云下书》、《打樱桃》等。她虽然唱功不十分讲究,却颇擅表演,在舞台上做得真切,演得活泼,而且长身玉立,年轻貌美,上妆后格外讨人喜欢,因此很快成名,绅商富贾为之揄扬者甚众。天津名士李叔同(弘一法师)也与杨交谊深厚,常为她指教艺事。1904 年南迁上海的李叔同为她填《菩萨蛮·忆杨翠喜》一首: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
晓风无力垂杨懒,情长忘却游丝短。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沉。
杨翠喜在津演出,常以月包银八百元受聘于各园演出。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天津巡警总办段芝贵贿谋黑龙江巡抚,花巨金买杨翠喜,奉献给清廷贵胄载振(庆亲王奕劻之长子)。事隔不久,遭到御史赵启霖参奏。载振串通天津某要人,将杨转送盐商王益孙为妾,杨自此脱离舞台生涯。彼时有善书画之张瘦虎,得悉段芝贵献美贿官内幕,曾以愁父署名,绘制小中堂讽刺画一帧,题名为《升官图》,杨翠喜之名遂益加轰动。民国初年,有人依据杨翠喜实事,编演了剧名为《杨翠喜》的时装新戏,不久应那桐管家的请求而停演。《升官图》曾刊登在《语美》画刊上。张伯驹生前的诗作中也有“买赠佳人金屋娇,封疆擢任气何豪。启霖多事煞风景,却上弹章拆凤巢”之句,记述的就是这件事。
小三宝 生年不详,卒于1912 年。天津民间戏曲艺人许邦彦之养女,后嫁邦彦从弟为侧室。原姓名及籍贯均不详。
小三宝自幼随许氏夫妇学演河北梆子,边学边演,与同门师妹小金凤互为配戏,青衣、花旦、小生各行兼应。16岁入天津天合茶园演出,其后以《三娘教子》、《忠义侠》、《烧骨计》、《桑园会》、《走雪山》等剧享名。同时,能串演皮黄,演小生如《凤仪亭》之吕布,演须生如《四郎探母》之杨四郎,均受人欢迎。光绪末年在奉天(今沈阳)演戏期间,与师妹小金凤一道拜师李振馨,在唱功与演技方面颇获教益。
小三宝身材苗条,发声雄浑,声腔婉转、苍凉,做戏逼真,为女伶初兴时期河北梆子佼佼者。时人赞其演戏“脉脉芳情一笑中,身轻如燕气如虹;看她翠袖姗姗舞,恍如迷离入汉宫。”
小三宝与小金风二人享誉天津、北京和辽、吉等地,收入丰裕,被许家视为两株摇钱树。1911 年小三宝在天津宝来坤班经常兼演双出,前扮青衣,后赶小生,日久天长积劳成疾。1912 年的一天,扮戏时因体力不支晕倒后台,观众未详其因,不准改戏换人,只得坚持登台,演毕即卧床不起,大口吐血,自此辍演。三个月后,体力稍有恢复,由于许氏逼迫,再赴关东演戏。不久,病殁于奉天,时年只有20 多岁。
小金凤 生卒年不详。原名碧梧,姓氏不详。祖籍广东。幼年被卖到天津民间戏曲艺人许邦彦家,随养母金凤学演河北梆子,边学边演,流动于天津附近城乡。1900 年前后约15 岁时,以小金凤为艺名初进天津,演出于天合茶园。此后经常往来于天津、奉天、安东(今丹东)、营口以及沿途城乡献艺。1911 年入天津宝来坤班,1912 年因与其长期配戏的师姐小三宝病故,遂由奉天(今沈阳)返回天津,不久出嫁许邦彦之子,后离异另嫁,渐渐息影舞台。
小金凤擅演花旦戏,同时兼演生行。与同门师姐小三宝合作配戏,行当互相轮换,彼此配合默契,时人誉之为“津门姊妹花”。她演花旦戏烂漫天真,很少忸怩作态,表情真切自然。她演《辛安驿》饰周秀英,时而金刚怒目,时而娉娉婷婷,英雄儿女,判若两人。时有人称赞她的演出“玉润珠圆字字音,一颦一笑总相宜”。新剧先驱刘艺舟(木铎)对其颇为赏识,在艺术方面曾予以指教。
小金凤在奉天演出时,得到当地名伶李振馨的教益,并收其为弟子。
九丝红 本名刘凤玮,字少卿,天津南郊(现津南)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卒于1938 年。少时爱听、爱唱梆子腔,后来拜大金凤仙为师,遂“下海”学演梆子,以九丝红为艺名,很快就在天津大红大紫。起初,她的演戏活动主要是在天津和北京。1905 年前后,她与杨翠喜、七仙旦、任灵芝等名角共隶双庆和班,演出于袜子胡同的天仙茶园。1910 年改隶全盛和班,任主要演员。在天津,她以“貌艳、喉亮”著称。民国初建,她与一大批女艺人一道去北京献艺,北京的报刊载文评论她“美貌胜过张小仙,嗓音亮似金钢钻”。她不仅擅演《算粮登殿》、《春秋配》等剧中的青衣、闺门旦,而且,反串《拾玉镯》里的刘媒婆,《丑表功》里的鸨母等婆子角色,道白响脆,表演活泼、诙谐,也很受观众欢迎。一些官绅人家演堂会,常在她演完正戏后,以重金点演她反串的彩旦戏。后来她在奉天、唐山等地也大得时誉。1912 年九丝红被年长30 岁的曹锟纳为第四房侧室,遂即脱离舞台生涯。先住天津英租界十九号路(今河北路),后迁至泉山里,与曹锟同居,相处比较融洽。
九丝红虽系戏曲艺人,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以日本关东军代表土肥原为最高顾问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几次派大员登门邀请曹锟出任伪政权要职,曹锟恐怕得罪日本人,犹豫不决,九丝红却坚决反对。日本人登门造访,她堵住屋门不准曹锟会见,并指桑骂槐高声斥责。日本人改派在“冀察政务委员会”任职的曹锟好友齐燮元、高凌蔚再去说项,九丝红当面慷慨陈词,历数日本人在中国东北地区无恶不作的事实,使说客们哑口无言。九丝红对曹锟说:“为日本人办事虽然高官厚禄,却为百姓唾骂,这种事决不能干。”
由于九丝红苦苦劝阻,坚定了曹锟的民族意识,始终没有出山替日本人办事。曹锟1938 年在天津病逝后,日本人派代表吊丧时送给九丝红大笔抚恤金,九丝红严拒不收。
曹锟故世不久,九丝红在津病殁,终年47 岁。遗有一子士嵩、一女士英。士嵩因排行十三而被人称作曹十三,解放后在天津电车公司供职,1991 年9 月病故。士英1986 年逝世,生前为天津市政协委员。
玻璃翠 清末民初享名于天津的青衣、花旦演员。艺宗崔德荣(灵芝草),声腔则脱离山陕派较远。1904 年曾搭鸣凤班,于西天仙茶园与达子红、灵芝草、刘廷顺等人合作,演出《妓女联姻》、《奸淫录》、《二度梅》等一批新剧。民国初年入宝来坤班,多在南市的升平茶园等处演出。
据《残梦楼坤伶杂咏》记述,玻璃翠“娥眉蝶首,轻盈飘逸,即无仙骨,是亦尤物”。她演《遗翠花》等剧,唱做兼优,表现少女娇羞姿态十分动人,善于眉梢眼角传递柔情蜜意。有诗说她“名花总怕风姨妒,啼鸯声声欲断魂”,并因此被誉为“后起名花”。
与玻璃翠同时代另有男伶玻璃翠者先后两名,一位本名甄小春(1880—1935 年)工青衣,直隶安国县甄家庄人,人们多以小玻璃翠称之。另一位名邢殿臣(1894—1962 年),直隶雄县米基福村人,民国初年曾在天津演出河北梆子。此公虽较甄小春年轻,却被观众称为大玻璃翠。
姜桂喜 天津人,河北梆子女伶初兴时期的青衣演员,光绪末年在天津、奉天(今沈阳)等地名噪一时。1911 年隶三庆班。1912 年与小香水、小荣福、王克琴、金玉兰、金月梅、小兰英等人在天津东天仙茶园联合举办助赈义演。1913 年隶庆吉利班,常与路修廷等人合作,在天津同乐茶园、大观园等处演出《三疑记》、《桑园会》、《走雪山》、《血手印》等戏,以唱腔激昂慷慨、声音洪亮著称。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演出,也获得好评。百代唱片公司灌制有其演唱的《雪梅吊孝》等唱片。
其夫孙同明,妹姜桂兰、姜桂红,均为河北梆子演员,分别应工老生、花旦和小生。
津门三娥 清末民初享誉天津的三位河北梆子女艺人,即金翠娥、金玉娥、金凤娥(生卒年均不详),同出身于宝来坤班,兼能皮黄,津门三娥系天津观众对三姐妹的统称。
早年,“三娥”曾主演于长胜和班,在天津各戏园登台献艺,姐妹三人能演旦和生,尤其讲究做工,以花旦最擅。金玉娥与小十三旦(贾璧云)合作,在《梵王宫·射雕》剧中以小生行当扮花旦,风流蕴藉,在京、津梨园界颇负盛名。
关于“三娥”的身世和师承,现已无可稽考。据《沽上名优列传》记载,当年天津民众中流传有“少吃饼与馍,存钱看三娥”的俗谚,可见她们姐妹当年在社会上的影响。“三娥”原有师姐金月娥,据称为天津人,亦工梆子花旦,但早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即病逝,影响不及“三娥”广泛。“三娥”常演剧目有梆子《双钉记》、《玉虎坠》、《遗翠花》、《富贵图》、《梵王宫》、《游西湖》以及京剧《红鬓烈马》等。清宣统三年(1911 年),“三娥”在天津同乐茶园演出《万花船》、《富贵图》、《卖油郎独占花魁》等戏,以“泰西饰景,活动转台”相号召。演《青州府》,戏中串戏,包括表演古彩戏法,演唱大鼓、双簧等。
孙桂秋 字菊真,天津人,生卒年不详。幼年在天津侯家后妓院里学梆子,出师后工青衣,亦能花旦,艺术方面多摹仿崔灵芝,是天津有较大影响的第一代河北梆子女艺人之一。她的表演自然贴切,很少矫揉造作,唱腔旋律委婉动听,并且时有出新,尤以《玉堂春》、《算粮》等剧之悲哀凄凉腔调令听者动容。当年百代唱片公司为她灌制的唱片,保存至今的还有《起解》、《桑园会》等唱段。孙的唱腔富有感情,声音虽略有沙哑,却有浓郁的韵味,旋律朴素大方,节奏感强。
1907 年孙桂秋随养父孙永宾离津去吉林、安东(今丹东)、烟台、奉天(今沈阳)等地作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后在牛庄因不肯委身于当地某绅士,遭到流言蜚语中伤,返回天津。此后主要是在天津、北京作艺。1917 年她在天津广和楼戏园唱大轴,声名在同班艺人金月梅、金少梅、喜彩凤、小有奎之上。次年春天,刘喜奎加入该班,孙、刘二人并驾齐驱,连演连满。孙有时也唱二黄(京戏),曾与杨瑞亭合演过《霸王别姬》,因为是一出新戏,很受观众欢迎。同年秋天,孙应小香水邀请,合作排演了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名著改编的时装新戏《新茶花》(孙饰茶花女),轰动一时。后来她与名演员彭瑞林合作过一个时期。
杜云红 本姓实名不详。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生人,原籍锦州,幼年被坏人拐带到天津,卖入陶姓所开之妓院,与师姐杜云卿同业一师,定名杜云红,学演梆子,出师后专工青衣。1904 年在天仙茶园的鸣凤班与达子红合演;1905 年在大观茶园与小兰英合演,后来又与小元元红(魏联升)合演,以唱腔凄婉动情享名。她的拿手剧目有《芦花记》、《南天门》、《汾河湾》、《桑园会》等,在天津、北京、奉天剧坛很有声望。百代唱片公司曾将她在《双官诰》、《汾河湾》、《算粮拜寿》、《三世修》、《宝莲灯》等剧中的唱段灌制成唱片。天津的戏曲爱好者为其出版了图文并茂的《云红集》。
据民国元年(1912 年)出版的《沈阳菊史》(作者印丐)称:“己酉(1909 年)七月,云红竟死天津,年二十岁。”该书还刊有蹇公所题“庚戌(1910 年)七月十三日雨后对院中花有感,时云红菊部委化经年矣”及七言律诗一首,忆女艺人杜云红。又,民国初年,天津、北京等地报刊所载戏曲消息,仍时见杜云红之名。或许另有同姓名者,也未可知。
小荣福 本姓邵,河北胜芳人,约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梆子青衣、花旦演员。1905 年与响九霄(田际云)、杨娃子(杨宝珍)、活吕布(王永广)、冯黑灯等人同台演出于天津会芳园。1907 年隶协盛园,1908 年与小元元红(魏联升)等人同隶凤名班,演出于元升园。1912年春,与小香水、王克琴、金月梅等人在东天仙戏园联合举办助赈义演后,应北京俞振庭之邀,同多位女演员联袂进京献艺,大受欢迎,时人将她与小香水、金钢钻、张小仙并称“青衣四杰”。她与刘喜奎等几位要好的女演员结伴,频频往来于京、津两地,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
小荣福在艺术实践中,受魏联升、小香水等“卫派”梆子代表人物的影响,大胆改革、创新,趋向唱与做浑然一体的演法,逐渐成为河北梆子“卫派”的骨干演员。她演青衣戏,唱腔委婉、华丽,时有新腔出现,演唱起来舒展、流畅,板眼磁实。据《优伶小传》记述,她的演唱“一句故离为数折,枝枝节节而为之,然能于节拍板眼不差,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如北斗七宿,迹离神合,故非深于功力不能为”。《沈阳菊史》也称她的唱“不依傍他人门户,独开生面,酣壮淋漓,能使人听之忘倦”。在她17 岁那年,老晋隆唱片公司为她灌制了许多张唱片,至今仍保存有她与十三旦(侯俊山)合演的《烟火棍》、《开山府》等。小荣福间或串演如《游西湖》、《紫霞宫》等花旦戏,能表演多种跌扑、筋斗,以及耸肩、摆腰、耍骨头、走浪头等“花梆子”技巧,在台上穿插变化,为观众所欣赏。
1911 年,小荣福被北洋时期的陆军少将,时任津浦铁路护路司令刘延祥纳为侧室,从此脱离舞台生涯,随夫在津关上居闲,后因刘延祥去职,小荣福重新出山,在天津登台唱戏,1932 年病故于天津。
张小仙 约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天津人,初习青衣,后工小旦,得到过内廷供奉十三旦(侯俊山)的亲授。
清光绪末年,张小仙在天津演出《小放牛》(别名《杏花村》),饰村姑,活泼、艳美,唱、舞俱佳,各戏园烦演该剧者颇多。报人著文揄扬:“《杏花村》唯小仙演来最为得体,宛若仙子下凡。”因此,时人以杏花仙子称之。后又因其演出《小上坟》表演动作飘逸轻盈,再得“飞飞飞”之代称。渐后,“飞飞飞”也成为《小上坟》的别称。
民国初年,天津女伶纷纷进京,张小仙以青衣行当应工,演出于北京文明园,大获时誉。不久,与小香水、金钢钻、小荣福并称青衣四杰。1915 年加入杨韵谱领导的坤班志德社(后更名为奎德社),与鲜灵芝并列头牌主演。1920 年,随福建籍成班人离开天津,经香港赴小吕宋(属菲律宾)及南洋诸岛演出半年,剧目为《阴阳河》、《辛安驿》、《翠屏山》等,次年孟春返回天津。在第一台、大舞台等戏园鬻艺,所演剧目多系当年在奎德社所演如《庚娘传》、《家庭祸水》、《一元钱》等时装新戏。1925 年与小兰芬合作在第一台等戏园演出,这是她在天津最后同观众见面。翌年赴哈尔滨演出半年余,回津后未再登台,据说,她为追求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嫁福建籍商界杨某。
张小仙戏路较宽,既唱传统古装戏,也演时装新戏,而且男女角色均演,如她在《一元钱》里饰女角,鲜灵芝扮男角;在《自由宝剑》里鲜灵芝饰女角,张小仙则扮男角。不论古装、时装,也不论演生演旦,张小仙名牌挂出,“观者蜂拥而至”。她虽然缠足,武功却很不错,左右腿均能表演“朝天凳”等技巧。
张小仙有侄女张少仙与张翠仙。少仙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经张小仙传授,成为河北梆子演员,初工老生,继演青衣、花旦,因唱声铿锵,亢坠自如,得“一品珠喉”之誉。20 世纪20年代中期曾一度在奎德社任主演,人称小仙第二,凡小仙所演的时装戏,均由其接演。当时有人在报上著文,评介她“妩媚浑厚较小仙有过之”。翠仙为少仙胞妹,1910年出生于天津,幼时与少仙一道随小仙学戏,13岁开始在天津、北京演出,也红过一阵。后在秦凤云班串演前场戏,以青衣应工,常演《清风亭》等剧目。自张少仙出嫁后,翠仙厌倦艺人生活,遂辞谢剧坛。
小菊处 本名安秀梅,字秋痴,乳名菊,津郊杨柳青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9岁起在天津学演梆子,12岁登台。因当时女艺人大多为亲朋所不齿,故隐真名,取名小菊处。
小菊处文武兼擅,能戏甚多,花旦、老生、武生、老旦乃至花脸、小丑诸行无所不演。同时兼通京剧、昆曲。她在梨园界声价很高。自宣统年间嫁天津名武生高福安为侧室后,夫妻常在天津南市第一舞台(高福安出资创建)合演,以河北梆子《阴阳河》最负盛名。富户官绅举办堂会戏,多点他们夫妻演这出戏。小菊处演《辛安驿》、《铁弓缘》之花旦,《南天门》之老生,《捡柴》之老旦,《落马湖》、《黄鹤楼》之武生,也为同行所钦佩。她演文戏,嗓音宽亮,以刚取胜。武生戏宗法李吉瑞,也演得有章法。她在《翠屏山》里扮演潘巧云,“杀山”一折,一招一式交待清楚,绝无妩媚之态。当年报刊记述她登场奏艺时“靡弗车马盈门,坐为之塞”。
光绪末年,小菊处在奉天断续演出几年,先后隶会仙、庆丰以及俱乐部等戏园。民国初年,随其夫高福安在各地演出时,仍常赴东北地区。1933 年3 月,天津河东地道外亚东茶园开幕,特聘小菊处领衔主演二年有余。1936年金钢钻、小香水重组以女伶为号召的梆子班,小菊处与云笑天、赵紫云、小爱茹等应邀加入。此后,该班人员虽不固定,有出有进,分分合合,但主要演员变化不大。常演的剧场有北洋、新中央、新明等处,以整齐的阵容和不断更新的剧目为观众所欢迎。20 世纪40年代初,小菊处改与小香水、葛文娟等组成新班,在新中央戏院上演《窦娥冤》、《错中错》、《访汉图》等。因彼时在天津演出的梆子戏班不多,所以,该班演出备受社会重视。
1949年之前,河北梆子在天津衰落得奄奄一息。小菊处一度息影舞台,在津赋闲。新中国成立后,经梁达子(云峰)动员,于1950年参加天津益民剧社,重新登台,每次出场,观众必报以热烈掌声。1958年她应聘在天津河北区小红花艺术团教授河北梆子,后艺术团解体,退休。1969年4 月16日病逝。
王克琴 也作王克勤,字者香,天津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降生后不久,父母先后亡故,由姨母代养,童年即被姨父卖入天津烟花院中。彼时河北梆子女伶在津盛行,尤以雏妓学艺、优妓兼营者居多。王克琴遂学演河北梆子,初演于营口,获得好评。1906年回天津,在天声园以花旦、玩笑旦享名,常演剧目有《花田错》、《双钉记》、《梵王宫》、《善宝庄》、《小上坟》、《翠屏山》、《算粮·登殿》、《查关》、《探亲家》、《春秋配》、《杀子报》等。她不擅唱功戏,而采用京腔念白,字音清晰、脆甜,高人一筹,观众称赞她“清辨淋漓,口如悬河”。
王克琴扮相俊美,演戏泼辣,放得开。1907 年她在上天仙戏园演出《梵王宫》,因男女同台,表演过于真切,被巡警总局处以罚款数百元。1909 年她与晚香玉、程永龙在兴华茶园梆子、皮黄两下锅的戏班共同担任主演,她演《双钉记》时,因表现剧中人凶焰大张的情势逼真,为时人所乐道。1910年她在下天仙戏园参加八班大义务戏演出,前演《小上坟》,后在《翠屏山》里扮演潘巧云,因其缠足在台上有各种武功技巧表演,一时成为天津民众街谈巷议的内容,评论有褒有贬。1911年她与小香水、牡丹花、花中秀等人同隶鸣风班,演出于天仙茶园。1912年与小香水、小荣福、金玉兰、金月梅等人在东天仙戏园联合举办助赈义演,王克琴为主要组织者。
王克琴先在天津剧坛崛起,继之于清宣统元年(1909 年)赴上海,在法租界之凤舞台演出,风靡一时。此后不久,又在北京剧坛取得显著地位。后来,剧评家著文称:“克琴因操神女生涯,张艳帜于租界地,习花旦,做秦声,亦能效黄冈西陂之声。时现色于津门各剧场,优妓兼营,其门如市,杨翠喜之后,几推为第一人。”
王克琴为人热情、豪爽,常参加各种赈灾义演,与同行相处融洽。名噪一时的女伶刘喜奎在津初次露演,就曾得到王克琴合作,二人于东天仙戏园成功地合演了《双小上坟》,为刘喜奎在天津立足打开了局面。
约在民国二年(1913 年),王克琴被北洋军阀张勋纳为妾,生有一子。民国六年(1917 年),张勋复辟兵败,遁入荷兰使馆,王克琴遭弃,逃到上海隐居,后重登舞台。1925 年病故。生前在高亭唱片公司灌制有《拾玉镯》、《富春楼》等剧唱片。
小满堂 本姓王,一说姓谢,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生人。祖籍直隶保定府,幼遭颠沛,流落津郊杨柳青,后被卖入戏班学演河北梆子,与小菊处同业一师,一同登台,成年后又同嫁天津名演员高福安为妾。姐妹互相配戏,名噪津、京以及东北等地。
小满堂京剧、梆子皆演,多饰文小生,也能演雉尾生。她陪小菊处常演的文生戏有《楼台会》、《送钗》、《挂画》、《辛安驿》、《鸿鸾禧》等。所演雉尾生戏如《白门楼》、《凤仪亭》、《射戟》等。每在舞台上笑声出口,冠上的雉尾随声摆动,格外英俊洒脱。她在《翠屏山》里饰石秀,舞刀颇有“六合刀”章法。她与小菊处合演《女得状元》,分饰春香和秦素梅,唱做俱佳,配合默契,深为时人赞许。当时有赞美小满堂在舞台上扮演周瑜的诗云:“万顷情波一线通,素绫三尺写英雄。虎牙大纛鸣刁斗,公瑾江东气如虹。”由此可见其当年在舞台上的风采。
小满堂客死外地,终年不详。
赵紫云 原籍奉天(今沈阳),生年不详。幼年在天津被卖于以营妓为生的许家。少年时嗓音洪亮,许家觉得她是块唱戏的材料,遂令其改妓为优。学艺期间,她挨过无数鞭抽棍打,有许多辛酸的经历。她初习梆子老生,又改工武生,渐后,生、旦、净、丑无所不学,尤以武功精到“令人瞠目”。1903 年她在天津参加玉凤班,演出于袜子胡同的天仙茶园,1904 年在万福茶园之会元班,同台演员有十三红、金月梅等。这期间,她得到武生名家李吉瑞的传授。民国初年,赵紫云一度参加由内廷供奉田际云领导的北京女班崇雅社,1915 年重返天津,与小香水搭伴,南下上海、汉口,北赴奉天、哈尔滨等地作艺。1922 年秋,她陪同小香水在奉天演戏,生、旦行当,文戏、武戏,全演得精彩,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她扮演的《翠屏山》石秀,做戏大方,戏路规矩,更为当地同行所钦佩。上世纪20 年代末,赵紫云在吉林演出时,被当地军界一头面人物霸占。一年后,她伪装到郊外骑马射猎,趁马弁不注意,冒险而逃,只身回到天津,继续从事戏曲演出活动。
赵紫云嫁津郊新河籍土匪许某为妾,与小香水共适一夫。1944 年病逝。
小香水 约于1894 年出生于京东宝坻县(今属天津市),亦有保定之说。本名李佩云。因生母后来改嫁赵姓的缘故,亦有赵佩云之称。
小香水幼年丧父,其母薄氏改嫁河北梆子艺人赵永才(工旦),遂从继父习艺,学演青衣行当,为较早在津登台献艺的河北梆子女伶之一,于清宣统年间成名。1909 年与小达子(李桂春)合作,在丹桂茶园等处演出《南天门》、《汾河湾》之类对儿戏,逢年节还与金月梅合演一些“三小戏”(反串小生)。1911 年与小达子一道加入东天仙戏园之吉升班。从此得以接触当时已红极一时的河北梆子卫派代表人物魏联升(元元红)。
东天仙戏园之吉升班,系由李吉瑞与魏联升联合组成的梆子、皮黄两下锅之名班。魏系小香水继父赵永才习艺时的同科师弟,因此常提携小香水为其配戏,并在艺术方面予以指教,这使小香水不仅善演青衣行当,同时还在老生行当上崭露头角。1912 年因魏涉讼被监禁,小香水脱离吉升班。
民国初年,小香水等一批河北梆子女艺人陆续进京,小香水与小荣福、金钢钻、张小仙一同被当地观众誉为“青衣四杰”。约半年许,小香水、王克琴、刘喜奎联袂返津,与小达子一起出演于大观茶园,由于配合默契,演出几乎场场满座。
1914年小香水应上海天声园之邀,离津南下。其时,适值梅兰芳也在上海,出演于丹桂茶园,梆子、皮黄两个剧种、两位名角对峙,各尽其美,沪上报刊称之为“梆黄竞雄”。小香水离沪返津后,仍有人在报上著文,慨叹“小香水走后,天声园也绝响”。
1916年小香水与马天红结伴在张家口演出,轰动塞外。之后,转赴宣化献艺时,由于驻防当地的官军到戏园子寻衅捣乱,小香水等艺人仓惶回津
从1918 年起,小香水应聘在天津大新舞台任头牌主演,得“秦腔泰斗”之誉。是年秋季,魏联升再次由哈尔滨到津探视亲友,小香水邀其在该园合演。数日后魏离去,小香水改邀女伶孙桂秋陪演。其间,她们合演根据法国名著改编的时装新戏《新茶花》,小香水饰少美,轰动天津。
1922年秋,小香水在升平戏园领衔期满,偕赵紫云同赴奉天(今沈阳),在辽东辽西名噪一时,后因当地一军阀仗势强逼小香水为妾遭到拒绝,遂将小香水撵回天津。
从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期,小香水的演出活动主要在天津。演出场所有上光明、新明、天宝、中国、新天仙、新中央、大观园等戏院。同台合作者多为女演员,其中有金钢钻、小爱茹、赵紫云、小菊处、云笑天、小瑞芳、葛文娟等。
小香水从艺之初以青衣应工,后改工老生,生旦兼演,尤以老生行当成就卓著。擅演剧目有《辕门斩子》、《清官册》、《四郎探母》,《蝴蝶杯》(以上剧目演生),《拾万金》、《烧骨计》、《春秋配》(以上剧目演旦),《桑园会》、《回荆州》、《南天门》(以上剧目兼演生、旦)等。
小香水嗓音天赋极佳,高、亮、宽兼备。唱老生腔较青衣腔更胜一筹。她的老生唱腔流畅华丽,高低起伏大,变化多,旋律新颖。她的声音清澈、刚健,优美动听。时人评价其演唱“调高逸响,一时无匹”。她在唱技方面,既吸收了魏联升的阳刚奔放,又融汇了何达子的低回委婉,同时根据女性嗓音条件适当发挥、变化,逐渐演变成一支独具特色的流派,并在同行中间推广开来。因此,她成为继何达子、魏联升之后,河北梆子卫派老生的一代宗师。直到现在,河北梆子舞台上的女性老生演员(也有一部分男演员)所唱腔调,多源于小香水流派。当年,开明、百代、高亭、丽歌、中国、胜利等多家唱片公司为她灌制了几十张唱片,成为后人研究河北梆子艺术的宝贵音响资料。
小香水眉目俊秀,唯面部有浅白麻子。20 年代曾嫁夫天津盐业某巨商,离异后,再嫁塘沽新河许姓,人称许三爷(土匪出身,曾在军界任职),与另一位名演员赵紫云共适一夫,后来同遭遗弃。
小香水嗜毒成癖,晚景极其凄惨。1945 年穷困潦倒的她栖身于新天仙戏园后台一间潮湿的破屋里,以一床破旧不堪的棉被作铺盖。每天开演前,戏院老板派人为其扎一针吗啡,然后登台,戏后则瘫倒在床,无力言语。因浑身水肿,舞台上所穿官靴脱穿困难,不得不终日穿在脚上。是年夏季,她已病入膏肓,实在不能继续演出,剧场派人护送其还乡。火车行至军粮城车站,被日本乘警发现,以避免瘟疫为由,将其赶下火车,在由人背负行进途中,气绝身亡。
在津、冀、辽、黑等地,艺宗小香水的河北梆子演员很多,但入室弟子只有小小香水一人。30 年代,小小香水在沈阳、长春、哈尔演等地演出,有较高声望。日寇侵占东北之后,蛰居四平近20年。解放后,她参加了山东省临邑县河北梆子剧团,担任主要演员兼团长。
刘喜奎 学名桂缘,自号志洁,原籍河北省南皮县黑龙村,1894 年出生于天津。祖父刘右铭,字镌山,清道光乙巳年进士。父名刘义文,先业商,后在天津东局子兵工厂任技师。1894 年中日甲午海战时,在邓世昌指挥的镇远号军舰上担负修理机器工作。
刘喜奎8岁时在营口从师耿大力,学演京剧老生和武生,9岁登台,12岁起,先后又拜五月鲜、毛毛旦、小金钟为师,改演河北梆子花旦、玩笑旦、摔打旦、闺门旦。1910年首次出演于天津下天仙戏园,同台合作者有梆子演员花中秀、小翠喜、王克琴、小香水、牡丹花以及汪笑侬、高福安、刘永奎等京剧演员。此后,受新剧先驱王钟声和河北梆子演员田际云、杨韵谱等人的影响,立志改革旧戏曲。她在天津上演了许多时装新戏,如,通过一个军官与女护士的故事,大骂北洋军阀袁世凯父子痴心梦想登基做皇帝的《铁血彩裙》;宣传妇女解放、争取婚姻自主的《水底情侣》;号召戒除鸦片的《黑籍冤魂》等,成为戏曲界第一位演出时装新剧的女演员,并在菊坛上一举成名。1911 年王钟声因宣传革命,被清政府杀害于天津,田际云也被拘禁百日,刘喜奎不但没有被反动势力所吓倒,反而更加积极地上演了《新茶花》等时装新戏。是年,她进京演出,被报界称为“男女平等运动的魁杰”。
刘喜奎姿容秀美,扮相极佳。除时装新戏外,以演《鸿鸾禧》、《花田错》、《辛安驿》、《独占花魁》、《打樱桃》等戏著名。民国初年,在天津下天仙、东天仙等戏园经常与小元元红、余叔岩、王克琴、李吉瑞、尚和玉等人同台演出,声誉颇隆,并应邀赴济南、青岛、上海、北京等地演戏,也都大获成功。1913年她在北京三庆园演出,与鲜灵芝、金玉兰并称“女伶三杰”。据《半月戏剧》称:“民国三四年间,女伶刘喜奎以梆子花旦献艺氍毹,声势煊赫,座价之昂,压倒老谭(鑫培)。”又据《民权素》载文称:“孙菊仙在京时,每夜必过聆喜奎妙章,常曰刘喜奎在女伶中,十年内无人敢与之抗衡。”1916年《顺天时报》主持公开投票选举“伶界大王”,刘喜奎独得选票二十三万八千六百零六张,比当时大红大紫的梅兰芳多出5741 票,位列诸名伶之首,获“坤伶大王”徽号,并得到“菊界武懿亲王”之称。刘喜奎在天津作艺期间,有时也演唱《赵五娘》等皮黄剧目。1918 年春,她与孙桂秋联袂主演于广和楼戏院,连演连满,观众呼声颇高。当时,刘喜奎不仅红遍京、津、沪、汉、哈,而且,在遥远的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等地,也享盛名。
刘喜奎生活简朴,举止端庄,一生不善交际。她竭力倡议并身体力行改革旧戏班陋习。恪守演戏不拜客、不灌唱片、不照戏装相、不作商业广告这四条原则,无论多么有权势的人请她唱堂会,一律拒绝点演色情戏。凡她所演剧目,不健康的词句一概剔除。日常生活更是循规蹈矩,严守做人的道德规范,颇受社会各界敬重。1923 年她因不堪忍受北洋军阀曹锟等权贵的凌辱,毅然脱离舞台,过起隐居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她应文化主管部门邀请,到中国戏曲学校任教,并担任全国妇联委员。1964 年病逝于北京。
刘喜奎1923 年出嫁武清籍人士崔昌州(承炽)。崔当时任北洋政府陆军部职员。两年后崔亡,刘喜奎独身终生。
苗素珍 原籍直隶(今河北省)安次县,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天津。幼年曾随大名鼎鼎的十三旦(侯俊山)学演梆子花旦、刀马旦。1911 年在天津吉升班为主要演员之一。合作者有月月红、尚和玉、李吉瑞、刘鸿升,常在奥租界的天仙茶园演出。此后,轮流在大乐、德美、丹桂等戏园担任主演,同台合作的主要演员有高福安、彭瑞林、董吉川等人。1915 年前后,经常应邀到张家口、承德等地演出,在当地颇有影响。后来主要在天津作艺,间或到沈阳、锦州、大连等地演戏。
苗素珍的武功基础扎实,虽然缠足,但腰和腿以及脚下的功夫都很出色,搬“朝天镫”三起三落,不摆不晃,而且可以松开手表演“金鸡独立”;台前栏杆技巧表演更为时人称道。她主演的《阴阳河》、《辛安驿》、《西湖阴配》、《翠屏山》、《少华山》等戏,深得同行赞许。
30年代后期,她一度息影舞台,新中国成立前夕重返剧坛。1956年应聘到天津市戏曲学校任教。1958年调入河北梆子剧院附属学校,1962年退休。1965年病逝天津。
苗素珍之子苗魁胜,从少年时代学习司鼓,在许多戏班担任过鼓师,晚年从宝坻县评剧团退休。
小彩玉 河北梆子第一代女伶之一,天津近郊人,生年不详。民国初年,小彩玉在天津走红,为小生行当的杰出人才。她演《黄鹤楼》之周瑜,翎子功颇见功夫;演《狄青借衣》之狄青(穷生),多处有甩发技巧。一般的文、武小生角色,她演来得心应手。同时,小彩玉兼擅花旦戏。20 年代经常在天桂、福仙、大舞台等戏园担任主演,在天津享有盛名。
小彩玉烟癖至深,导致未老先衰。中年遭其夫遗弃,孤独一人,景况相当凄惨。不足40岁即从主角降为一般底包,只能在舞台上扮演“零碎”,以维持生活。1937 年沦落天津河北大街一带沿街卖唱行乞,是年冬,冻饿交加,倒毙街头。
金玉兰 本姓张,后从母姓金,字素馨。清末直隶(今河北省)安次县人,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0岁起在天津随其姐夫田德魁学演梆子花旦。及长,在天津各戏园常演《红梅阁》、《紫霞宫》、《辛安驿》等剧目,以腰腿功夫著称。她在《红梅阁》鬼门关一段之“朝天镫”,不用手扶,自然抬起,在女伶初兴阶段,有此技艺的女演员为数不多,故很受时人青睐。渐后,金玉兰不仅应工花旦,又擅长青衣,而且在梆子、皮黄同台合演时,还能扮演京剧武生、花脸角色。
金玉兰为最先登上北京戏曲舞台的河北梆子女演员之一。1912 年在北京中和园与小香水、金钢钻同台演出,后独立挑班,大得人心。与刘喜奎、鲜灵芝共享“三大金刚”之誉,并获菊界“武艳亲王”徽号,深受文人易实甫推崇。(www.xing528.com)
1918年金玉兰身染猩红热,一直带病坚持演出。一日,演出《玉堂春》,身体不支,汗流不止,勉强演完,被人送回家即昏迷不醒,延医调治无效病殁。
金玉兰有胞姐金玉红,也系梆子演员。
鲜灵芝 原姓名、生卒年均不详。直隶省宁河县(现属天津市)人。出身穷苦,童年到天津学戏,工青衣、花旦。她学艺刻苦,深受师父喜爱,因此进步很快,少年即在天津成名,常出演于会芳园,观众众多。拿手剧目有《王小过年》、《藏舟》、《凤阳花鼓》等。她所演花旦剧目,虽然与其他女演员大体相同,但在演法上从不以卖弄风情取悦观众,表演有分寸,讲究剧情。当时戏班的花旦演员多以做工为主,不大注意唱腔;演青衣的演员又因嗓音天赋好多偏重唱功,而忽视做工。鲜灵芝则是唱做兼顾,以声情并茂著称。
民国初年,天津的河北梆子女伶蜂拥进京,其中就有鲜灵芝。因她仪容俊秀被当地戏迷选为“坤伶十美”,在“坤伶十二钗”中也名列前茅。同时,她与同行刘喜奎、金玉兰一起,被观众誉为“女伶三杰”,而且还是“花衫五霸”之一,荣膺“香艳亲王”徽号。1914 年端午节,鲜灵芝及其夫丁灵芝,应北京庆乐园主武少卿之邀,再次离津赴京,在庆乐园任头牌主演,月包银七百两。不久,又被聘入坤班奎德社为头牌主演,深得该社主事人杨韵谱(艺名还阳草)器重,艺术方面得到许多教益。她“奉杨为师,唯韵谱是赖”。杨韵谱教她排演了许多时装戏,如《好难寻的丈夫》、《一元钱》(饰少爷)、《自由宝剑》(饰小姐),这些新戏多与张小仙合作,忽而扮男,忽而扮女,无论扮男扮女,均各具神态。
鲜灵芝生性好强,常与齐名者争胜。1918 年她在北京庆乐园与三庆园的大名鼎鼎者刘喜奎对垒,一日两场,每场双出,剧目不重复,或唱或做,极尽其能事,两位来自天津的名伶争奇斗艳,在京师演绎出“鲜刘大战”之盛况。戏曲家溥侗(红豆馆主)著文称:“此二人者,在坤伶中为屹然二杰。”一时传为佳话。
鲜灵芝于20 年代中期一度脱离舞台,后因婚变重返剧坛。1930年6月加入天津天一心剧社,与红牡丹、张月华等人合作,在张园游艺场演出《果报录》、《幽兰女士》、《遇仇记》等时装新戏。因其年近半百,失去号召力,故座客寥寥。后虽几次露演于天津、北京,均无大起色,晚景凄凉。
鲜灵芝嫁夫丁剑云(艺名丁灵芝),系清光绪年间著名的梆子旦角男演员,也是1914 年坤班志德社(后改名奎德社)初建时的股东之一。丁、鲜有养女喜月琴,天津人,1909年生,少孤,幼时由鲜灵芝教习梆子花旦。1922年在天津登台。翌年加入奎德社,得到杨韵谱的提携,并为之更名高媚兰,此后蜚声剧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高媚兰在青海省京剧团任主演。
金钢钻 本名王莹仙,祖籍沧州,1900年生于北京。其父为武弁。9岁开始学演河北梆子,先后拜师刘小仲与文和(艺名青菊花),12岁以金钢钻为艺名,应工青衣,在北京三庆园、广德楼等戏园行艺。从13岁离京至48岁病逝,一直定居天津。其间,曾多次赴上海、北京、汉口、奉天(今沈阳)等地演出,月包银多时达一千八百银元,各地相邀者仍争先恐后。
金钢钻身材矮小,但扮相妩媚动人。嗓音天赋出众,当地人以金喉铁嗓誉之,并得“梆子大王”之徽号。民国初年,与小荣福、张小仙、小香水并称青衣四杰。她的嗓音清脆洪亮,中气足。为了发挥嗓音高亢之所长,演唱时通常使用D调甚至E调,行腔多在高音部位盘旋,每句唱腔尾部的余音,宛如金属器皿震动,悠扬动听。她在文和的指教下,吸收了老生行当唱腔的刚劲部分,加入夯音、腭音等技巧,听来别具特色。板式方面也多有变化,后来深受观众欢迎的反调(亦称反梆子)、悲调二六板等,均由其创造。在《孟姜女》“过关”一折加唱小曲的唱法,自金钢钻试演后,为效法者视为成规沿袭下来。金钢钻对河北梆子女声唱腔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她成为卫派梆子青衣行当的代表人物,私淑者甚众。自小香水(李佩云)于民国初年由青衣改工老生之后,此二人一生一旦,合作时间最长。
金钢钻擅演剧目有数十出之多,其中以《大拾万金》、《丁香割肉》、《孟姜女》、《桑园会》、《汾河湾》、《大登殿》、《三娘教子》、《苦中苦》、《三世修》、《妻党同恶报》等影响最大。她青年时代经常日演两场,每场双出,不同行当,不同演法。如前演《三疑记》,饰端庄稳重的李月英,对唐寅诉冤之处,除凄怆欲绝、如泣如诉的歌唱动人心脾外,神情表演也独步一时;而大轴戏则改换别具情趣的《十八扯》,饰孔秀英,在台上有许多串戏,说学逗唱,滑稽可爱,很是精彩。30年代,她与小莲芬、小爱茹在天津重新编排《庚娘传》、《珊珊传》、《烟鬼叹》等剧目,在音乐、唱腔方面做了许多革新尝试,受到戏曲界和观众好评。
自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金钢钻先后同小香水、驴肉红、云笑天、王金城、银达子、小爱茹、赵紫云、小菊处、秦凤云、韩俊卿、花中秀、柳香玉等人同台演出,编演了许多新戏,丰富了河北梆子上演剧目。1935 年1 月她两次与评戏演员刘翠霞在春和大戏院,联合举行秦腔(河北梆子)、评戏两下锅演出,社会反响强烈。她在与这些艺人合作过程中,注意吸收他人所长,别人向她求教,她也不保守。所以,艺人们都愿意同她合作。
金钢钻一生,在高亭、蓓开、百代、胜利、物克多等多家唱片公司灌制了数十张唱片。她在演出实践中经常注意向京剧名家请教,唱、做方面多有采撷,并糅化到梆子剧种之中,从20年代末期开始,她时常反串京剧《目连救母》(老旦)、《钓金龟》(老旦)、《三进士》(老生)、《空城计》(老生)、《翠屏山》(武生)等剧目,生、旦及丑行皆能演出优等水平。
金钢钻为人诚实、热情,乐于助人。1917 年秦凤云首途天津,于大舞台戏院为金钢钻演开场戏,金见秦聪颖好学,便经常抽暇为其说戏教唱,指点艺事,使秦的演技长进很快,并在社会上获得小金钢钻之称。秦为报答金之提携,以师礼相待,金拒不应允。不久后,秦凤云成为风靡京津的名角。金的私生活也很严谨,“有欲登门一瞻色相者,均严遭拒绝”。1925 年7 月,她为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积极参予了天津艺曲改良社组织的募捐义演。
金钢钻于1928 年在天津与京剧名演员刘汉臣(八岁红)结为夫妇,此后常在丹桂戏院以“风搅雪”演法,夫妻合演《红鬃烈马》、《柳金蝉》等剧目,梆子、皮黄同台不同腔,各展其妙,观者踊跃。1930 年金刘离异,翌年金改嫁河北梆子演员梁达子(梁云峰),夫妻也经常同台合作。
40 年代,河北梆子剧种衰落,艺人星散,班社寥寥,金钢钻“以梆子门户之支柱自任”,拒绝高薪聘请,决不肯改攻京剧,她与银达子、韩俊卿等人志同道合,固守天津中华茶园。为组班底,她将私有戏箱变卖,又和银达子等人到电台清唱,代商业主做广告,将微薄收入平分给同班艺人维持生活。
金钢钻嗜毒成癖,导致中年后百病缠身,体力衰竭,几乎难以应付频繁的演出。为生活所迫,终年带病登台。1948 年4 月9 日下午,在中华茶园演出《捡柴》后,猝然昏倒后台,被同班艺人用排子车送往马大夫医院急救无效,于次日病殁。一代名伶,却身后萧条,多亏同班艺人银达子在舞台上求助于观众,才购买薄棺一口,草草安葬。
金钢钻有女徒柳香玉,天津观众称之为小金钢钻,在天津有一定的影响。
小爱茹 本名邵尚贞,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出生于北京一户清贫人家,7 岁丧父,因生活所迫而投师小鸿福(姓方)学戏,初工老生,学演过《斩黄袍》、《辕门斩子》、《碰碑》等剧目。1912 年加入由著名河北梆子艺人田际云(响九霄)主办的北京坤班崇雅社,继续边演边学。三年后出科,开始独立搭班,以小爱茹为艺名,在北京庆乐园与小白菜、小菠菜、赵紫云等同台合演。1916年改入广德楼戏院,在杨韵谱的指导下,与鲜灵芝等人合作排演文明戏(时装新戏),曾在《电术奇谈》、《一剪梅》、《恩怨缘》、《仇大娘》等剧中扮演主要角色。同年年底由北京到天津,在东天仙等戏园演出。当时,女艺人演秦腔(河北梆子)在天津大受欢迎,小爱茹以演梆子为主,兼演京戏。她既演梆子老生,也演青衣。老生艺宗小元元红(魏联升),后向上海汪笑侬学演新编京剧《献地图》、《哭祖庙》、《骂阎罗》等戏,在艺术方面受到较深的影响。回津后,小爱茹的舞台演技大有长进。她既演梆子,又演京剧;既扮演老生,也扮演青衣。时常是上半场演老生,下半场演青衣,有时也扮演花旦、彩旦和丑角,以行当全面、一人多能而深受天津观众喜爱。她所演梆子《南北合》、《秦香莲》、《牧羊卷》、《南天门》、《桑园会》,京剧《四郎探母》、《玉堂春》、《贵妃醉酒》等,都很受群众欢迎。此外,她还向马少山学习《思凡》、《闹学》、《出塞》等一些昆曲剧目,时常在天津演出。她在哈尔滨演《出塞》时,还别出心裁地骑真马在台上表演。上世纪20 年代,她排演根据电影改编的《孤儿救祖》,也曾轰动一时。宽阔的戏路,出众的天赋,使小爱茹在天津的声誉日盛一日,成为二三十年代天津剧坛红极一时的人物。
小爱茹的丈夫为福建籍商人,40 年代她随夫南迁后息影舞台。1958 年经京剧名演员李盛斌介绍,到福建省京剧学校任教,1966 年退休。
小爱茹有女徒五人:郑冰茹(晚年在南昌退休)、郑瑶苔(退休后住在北京)、郑伯苔(已故)、郑英苔(已故)、郑瑞苔(流落台湾)。
秦凤云 字志贞,祖籍安徽颍州,1902 年出生于天津,父名得胜,字恒源,曾履军籍。秦幼时家境贫寒,12岁到北京拜河北梆子男伶文和(青菊花)为师,专习青衣、花旦。并得到小双屏、宋玉春等前辈艺人传授。13 岁在北京中和园首登舞台,14 岁入张家口庆丰戏院班,不久,赴奉天(今沈阳)。1917 年第一次到天津演出,在第一舞台和大舞台戏院为金钢钻演开场戏。金爱其聪颖,常为其教唱说戏,指点艺事,秦以师礼相待,金执意不肯,强以姐妹相称。女伶鲜灵芝、张小仙也与秦情趣相投,在交往中,秦在演唱方面得到她们的指教,因此进步很快。
秦仪表端庄,扮相漂亮,嗓音清越、甜美,从而大得时誉。尤其是她受卫派演员锐意革新梆子艺术的影响,在声腔、念白中,将直隶派保持的山陕音韵改以北京字音为基础,注意因字生腔、字正腔圆。这些改革受到观众的欢迎。她成为继金钢钻之后,在天津极有影响的旦角演员之一,天津观众称其为“小金钢钻”。当时,秦在天津舞台常演的剧目有《秦香莲》、《蝴蝶杯》、《玉虎坠》、《三娘教子》、《忠孝牌》、《桑园会》等。
1921年6月,在坤班奎德社担任头牌主演的鲜灵芝征得金钢钻同意,向主事人杨韵谱推荐秦凤云加入奎德社。杨向秦传授了时装新戏《一封书》,不久,在北京庆乐园演出,以色艺双绝闻名京城。半年后随奎德社返回天津,在大新舞台与鲜灵芝同台合演,津人更是刮目相看,声誉日盛。在鲜灵芝、张小仙相继脱离奎德社后,秦继任头牌主演。凡鲜、张在该社所主演的剧目,她都能接演;鲜、张之所能技艺,秦无所不能。秦在奎德社先后八年,一直奉杨韵谱为师,以演时装新戏为主。据秦凤云本人生前回忆,她在奎德社期间排演时装新戏有80余出,现有文字资料可查的30余出,如《一封书》、《丐侠记》、《一元钱》、《荆花泪》、《梁武帝》、《一念差》、《女侯爷》、《华娥传》、《恩怨缘》、《长葛狱》、《沈万三》、《麟箫缘》、《仇大娘》、《势力眼》、《家庭祸水》、《湖天幻影》、《双鱼玉珮》、《一夕报应》、《名士美人》、《慕艳惊莺》、《绿窗残泪》、《暗室青天》、《风月宝鉴》等。
当年,天津报刊对秦评称:“扮相秀丽,装饰幽雅,唱腔淋漓动听,做派整齐,台步活泼,演做逼真”,谓“观其所演之新剧,新奇佳妙,皆为有益世道人心之作。又兼布景新颖,故颇引观剧者之欢心”。在此阶段,秦在杨韵谱的指导帮助下,还加工整理了一批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杨专为秦编写了《岳雷招亲》(后更名为《柜中缘》),演出后,影响广泛。
1929年秦凤云因婚嫁脱离奎德社,在天津闲居。1937 年春,婚变后重登舞台,在津组织坤班复兴社,长期在北洋戏院以演时装新戏为号召,其中以《苦果》、《女侦探》、《银秀才》等剧目影响最广泛,京、津、沪多家报刊连篇报道她在天津的演出情况。1939年以后,秦改以古装戏为主,上座良好,历久不衰。据《新民报》1939年10月报道,当时天津各戏院大多萧条冷落,唯秦风云担纲的班,在北洋戏院平均座客千余位,打破当时天津戏院上座纪录。直到1941年3月,秦在天津演出仍拥有众多观众。
秦凤云在天津所演传统古装剧目,艺术方面一般都有较大变动。1939年她在别人帮助下新排《秦雪梅》一剧,改变仅演《吊孝》一折的传统,从商麟在秦府借馆读书起,续全花园遇美、梦思疾病、爱婢替侍、痴情病殁、过府吊孝、守节冰霜、诓女逼嫁、花堂闹婚等场次。同时,在唱腔、音乐以及表演方面有许多新的设计。首场演出,电台在剧场作了实况转播,此后秦所演该剧风靡一时。同行们纷纷学演,一时成为河北梆子班社无一不演的剧目。
秦凤云不仅新旧剧皆擅,而且青衣、花旦、老旦诸行皆能。她演全部《蝴蝶杯》,“藏舟”一折饰胡凤莲(闺门旦),“投县”一折饰田夫人(青衣),“打子”一折饰田云山(老生)。她反串老生行当时,唱、做模仿小元元红(魏联升),内行认为很像。此外,秦还能学唱京剧。20 世纪20 年代,京、津戏迷们先后封赠秦凤云“和硕亲王”、“风艳亲王”徽号,并出版纪念专辑。剧评家樊樊山所撰《赠秦凤云》诗云:“能作秦声恰姓秦,湘筠而后再逢君。流莺语滑回歌扇,堕马装成换舞裙。口齿清灵花朵粲,身材娇细水仙薰。香炉待热三云凤,供养秦楼一凤云。”
秦凤云生前灌制有数十张河北梆子唱片,分别为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出品,并于1939 年受聘于日本某唱片公司,偕琴师宋直琛等人东渡日本录音灌片。
20 世纪40 年代初期,秦凤云离津赴北平,偶尔来津献艺,但为期短暂。1945 年后再次辍演。1951 年与李桂云共组北京新中华秦腔剧团,旋即应聘任教于中国戏曲学校地方剧科。1954 年借调保定戏校教学一年。在此期间当选为河北省政协委员。1965年退休。1982 年2 月11 日病逝于北京。
小翠云 本名耿慧珍,原籍河北省交河县苑庄。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生人,7 岁时随父母逃难到天津,在河北大街投师李龄勋,学演河北梆子青衣行当。9 岁即在天桂戏院首登舞台,艺名金飘香,不久更名小翠云。她先与李化州(十三红)同台合作,经常在天桂、大新等戏园演出《南天门》、《血手印》、《三疑记》等剧目。后偶与魏联升(小元元红)唱对儿戏,从此得到魏的提携。她艺随年长,逐渐在天津观众中产生影响。20 世纪20 年代,她在天津为北塘一带沿海受灾渔民义演募捐,事后,渔民将当地一条最大的渔船命名为翠云号,以示谢意。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受时局影响,小翠云一度辍演。40 年代中期再次出山,先与筱玉芳、小月珠等评戏演员一道举办秦腔、评戏合作演出,后搭入梆子戏班在津流动作艺。1948 年与梁达子(云峰)、梁蕊兰在津出演于励志社。此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轮番与银达子、韩俊卿、梁蕊兰、柳香玉、梁达子等人合作,演出于庆云、中国、大观园、华北、中华等戏院。
1953 年小翠云加入沧州地区实验河北梆子剧团,担任主要演员。1958 年至1961 年,因行政区划变动,调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附属学校任教。1962 年调回沧州,当年病逝。
小翠云早年应工青衣,新中国成立后改工老生。或生或旦,兼取各派优长而不为流派所缚。她嗓音清亮刚烈,发声吐字磁实,旋律保留较浓重的直隶派特点。她在剧坛几十年,以唱功为河北梆子观众所称道。
其夫梁云峰,艺名梁达子,亦为河北梆子演员,在天津梨园界有一定影响,擅演老生、老旦,曾为金钢钻专司梆子。
云笑天 本姓刘,曾用艺名云金红,北京人,生于1902 年,师承关系不详。1916年即在天津登台,三年后到太原演出,不仅应工河北梆子老生,而且能反串山西梆子青衣。20 世纪30 年代在天津走红。1935年与金钢钻、小香水、赵紫云、小菊处等人首次合作,在天津北洋、春和、新中央等剧院断续演出十几年,很受欢迎。在张家口、大同以及东北一些地方也有较大影响。
云笑天能戏甚多,文武诸行无所不演,尤以架子老生最为精彩。《男起解》、《杀府逃国》、《铁冠图》、《四郎探母》、《南天门》等为其代表作。她的腰、腿功夫扎实,演《铁冠图》,能肩背旦角在台上走各种繁难动作。新中国成立后,与刘香玉再度合演《蝴蝶杯》,在“游龟山”一折饰田玉川,身形表演与唱腔、念白各如其分。她演《杀庙》里的韩琪自刎时,“硬僵尸”笔挺而倒,同行无不钦佩。她演唱的河北梆子《拜寿算粮》、《盗马》、《汾河湾》、《牧羊卷》、《钟子期听琴》、《男起解》、《坐宫·探母》;山西梆子《捡柴》(闺门旦)、《让成都》(老生)等戏中唱段,分别被丽歌、高亭、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参加天津复兴、移风等梆子剧社。1953年秋参加国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未到团报到即病逝。
云笑天之夫李宝安,河北梆子琴师,已故。
刘香玉 原名刘培珍,河北省涿州人,生于1908 年,幼年家境贫寒。八岁时从师一条鱼(陈恒喜)、天鹅旦,学演河北梆子闺门旦、青衣,兼及花旦、刀马旦。出科前即在北京文明茶园随鲜灵芝班演唱,初露头角。不久,被女班奎德社负责人杨韵谱发现,接到该班培养,在杨韵谱亲自教授下,先后排演了《拖油瓶》、《珊瑚传》等时装新戏,很受杨韵谱器重。但因其缠足,不宜演着时装的文明新戏,于17岁时离开奎德社,领衔去唐山、锦州一带演出,与其合作者有王金城等人,在冀东一带享有很高声誉。不久后进入天津,与王金城再度合演,并应唱片商之邀,由百代唱片公司将其演唱的《宋金郎》、《铡美案》、《万里长城》等唱段灌成唱片发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香玉辍演,在天津赋闲,直到1949年天津解放后,在梁达子、小翠云夫妇鼓励下,与小菊处一起在中华茶园重新露演,不久,又与云笑天合组云香剧社,在庆云戏院演出。同班艺人还有梁蕊兰、张美华等人。1954年她在天津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断桥》一剧,荣获一等演员奖。翌年调入天津专区河北梆子剧团任主演,兼任团长,主演新编剧目《望娘滩》,获河北省戏曲会演一等奖。1957年秋季,调入河北省梆子剧团任主演。次年,奉调赴北戴河,为党中央会议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4 年由于古装戏禁演,她退出舞台,调入河北省戏剧学校专事课徒传艺工作,直到1984年退休回天津。
刘香玉艺术造诣深厚,擅演剧目很多。除常见的《血手印》、《三上轿》、《骂殿》、《花亭会》、《王宝钏》、《白蛇传》等一般剧目外,她还能演几近失传的《黄犬救主》、《蜜蜂记》、《对菱花》、《巧报恩》等许多剧目。她的嗓音娇美、甜润,声腔别具一格,富有动人的魅力。她在戏校任教期间,为现代戏《红嫂》、《双教子》设计的唱腔,既保持了河北梆子的传统风格,又在旋律、节奏等方面多有突破。她的创新精神,受到同行的称赞,她的艺术创作,获得同行和观众肯定。
刘香玉不仅是优秀的演员,也是出色的戏曲教育家,她在戏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她教出的徒弟张惠云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河北梆子演员,1986 年,荣获戏曲界最高荣誉——梅花奖,还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表演艺术家称号。另一位徒弟刘文静,也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河北梆子后起之秀,在河北省举办的各种戏曲大赛中,多次获奖。为此,刘香玉受到河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1991 年刘香玉在津病逝。生前为河北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省分会理事。
金艳芬 本姓张,名小芬,河北省武清县(现天津市武清区)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 年)。少年学演河北梆子,师事王金钟,出师后应工青衣,私淑小香水,常与小香水、金钢钻一台同演,艺事多得此二人提携,戏路与演技与小香水、金钢钻相仿。
金艳芬工于唱,拙于做,善演悲剧。她丹田气足,行腔朴实,翻高时轻松娴巧,拖腔时痛快淋漓,从1927 年至1937 年,在天津梆子舞台上充任台柱,其间有时去北平、保定等地演出。擅演剧目有《四郎探母》、《秋胡戏妻》、《算粮》等。
金艳芬性格孤僻、清高,不苟言笑,不善交际,对慕名而至的捧角家,一概谢绝会见。1937 年“七七事变”后,她去农村巡回演出,从此在天津剧坛销声匿迹。
梁蕊兰 别名梁瑞君,生于1910年,河北省容城县人。其母翠灵芝,系清末民初河北梆子演员,工花旦。由于环境的熏陶,梁蕊兰从小学会许多唱段,及长,拜师金香翠学演青衣,九岁在静海县初登舞台后,又被著名琴师岳作贤收为徒弟。岳作贤(子先)精通音律,熟谙各派名家演唱优长,他根据梁蕊兰的嗓音条件,为其重新编谱唱腔,并向她传授唱功技法,使她在发声、吐字、行腔、归韵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础。1925年她应邀到津,在第一舞台挂牌演出重新谱曲的全部《春秋配》,获得成功,从此享有“嗓音似金钟,歌声赛银铃”之美誉。
梁蕊兰擅演唱功重头戏。她的嗓音甜润娇美,音域宽阔,高音、低音、亮音、厚音一应俱全,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掌握字韵、音律和四呼、五音技法,善于运用胸腔、颅腔、鼻腔共鸣,气息控制匀称巧妙。因此,她的声腔不仅结构严谨,情绪处理细腻,而且具有高音亮而不躁,低音厚而不闷,用气足而不浊,咬字清而不僵,板眼准而不死,行腔顺而不平的特点。她的代表作《春秋配·捡柴》风格独具,其中三段大慢板成套唱段,板式丰富,变换多彩,互不重复;喜、怒、哀、乐于声腔中自然流露,深刻动人。“十三咳”、“哭相思”等板腔,节奏起伏跌宕,疾徐有致,回旋婉转,顿挫分明,板是板,眼是眼,毫不含混。声腔与音色彼此和谐,富有韵律之美,很是耐人回味。
梁蕊兰扮演青衣、闺门旦声腔造诣深厚,擅演《祭塔》、《三娘教子》、《回荆州》、《秦香莲》等正工青衣,同时,一些唱功繁重的老生戏也颇具特色,如《辕门斩子》里的杨六郎,《牧羊卷》里的朱春登,《宝莲灯》里的刘彦昌等。
1936 年梁蕊兰同另一位河北梆子名演员葛文娟合作,领衔过江南下,次第演于汉口、南京、上海,红极一时。天津解放后,她参加了复兴河北梆子剧社,担任主要演员。1954年主演的《捡柴》,荣获天津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等演员奖。1956 年5 月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任河北梆子科科长,专事戏曲教育工作。“文革”期间,她遭受迫害。1987 年2 月26 日逝世。
梁蕊兰生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56 年和1958 年连续两届当选为天津市河东区人大代表。
葛文娟 原名葛小霞,直隶省平山县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其母在北京一位戏曲艺人家里当佣人。小霞12 岁时经主人介绍,到天桥附近一家流动小戏班学演河北梆子。学艺期间曾随班到山西、包头等地巡回演出,边学边演。20 岁时,得当时已在剧坛享名的女演员云笑天提携,一同在天津搭班,葛陪云笑天演青衣、花旦,在观众中名声渐起。1936 年与天津另一位名演员梁蕊兰合作领衔,相继演出于上海、南京、蚌埠、徐州、济南等地,影响较广。一年后返津,又邀季金亭等人加入,再赴烟台、青岛等地作短期演出。天津解放后,葛文娟参加由银达子领导的复兴剧社,任主演,至1956 年脱离舞台生活。此后一直在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少年训练队(小百花剧团前身)任教。1968 年在“文革”中遭受迫害而死。
葛文娟以唱功深厚著称。她的演唱,中音宽厚,声音磁实,吐字多北京音韵。擅演剧目有《葡萄会》、《清风亭》、《王宝钏》、《汾河湾》等。她告别舞台后,致力于发声方法和声音训练的研究。从1959年起,在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兼课,教授民族声乐,并先后为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藏、沈阳、哈尔滨、西安等地代培数十名歌唱演员。一些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歌唱演员,如马玉涛、蒋晓军、万馥香等人,均受过葛的指导。
葛文娟之夫何凤山系京剧、梆子武生演员,解放后就职于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任演员兼教武功。1968 年病故。
宝珠钻 本名赵佩云,河北省保定人,1913 年出生。幼时家境清贫,靠其父做理发生意维持全家人生活。在经济方面曾得到过表姐——著名河北梆子女艺人小香水的接济。并经小香水介绍,于八岁进吉利班,拜师张吉虎学演河北梆子,一年后在一些村镇登台唱戏。12 岁时,得小香水提携,同赴营口演出。后又去哈尔滨搭班,往返于吉林、长春、牡丹江、黑河、哈尔滨等地。在东北与戏曲艺人卢云波结婚后,夫妻共搭一班,在东北作艺多年。
宝珠钻本工河北梆子青衣,为适应东北地区戏台上京剧、梆子、评戏三下锅的习惯,她曾向京剧演员高云鹏学过京戏,还主演过许多评戏。如京剧《二进宫》、《三进士》、《贺后骂殿》、《辕门斩子》等剧中的老生、老旦;评剧《打狗劝夫》、《桃花庵》、《珍珠衫》里的旦角,等等,她都经常扮演。1950 年宝珠钻由东北来到天津,加入复兴河北梆子剧社,与银达子同台合作。1953 年剧社改为国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1958 年又扩建为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宝珠钻与银达子、韩俊卿、金宝环、王玉磬并列五大主演,深受观众欢迎。
宝珠钻在唱腔方面有深厚造诣。她的唱腔深沉含蓄,音高不躁,朴素不平,多阴柔之美。她演唱的《秦香莲·琵琶词》为其声腔代表作,起、承、转、合细腻入微,中国唱片社灌制有唱片,影响很广。她曾与京剧、评戏演员同台合演,在唱腔创作方面有所借鉴。她在《画皮》中所唱“谯楼上打罢二更鼓”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干起二六板”唱段,就是把京剧中的一些旋律适当糅化,精心设计出来的。
解放后,宝珠钻除了主演传统古装戏外,还曾在《好榜样》、《向阳川》、《血泪仇》等一些现代戏里扮演主要角色。“文革”期间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任教,1984 年退休后,被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聘为委员,2003 年在天津病逝,生前系中国共产党党员。
韩俊卿 本来姓氏与籍贯不详,生于1915 年,于襁褓中被卖。五岁时,又于冀东胥各庄被雄县籍戏曲艺人韩月恒夫妇买走。从此随韩姓,学名俊卿,以雄县为籍贯。
韩月恒,幼年在戏班里学演武生,后来兼做武行头儿,京、梆皆演。其妻李玉亭,艺名金宝玉,演河北梆子青衣。夫妻同在一个流动戏班作艺。韩俊卿被买来之后,先由养父教练各种毯子功,养母教习旦行,文武均学。从很小时候就在一些戏里扮演娃娃生、娃娃旦。10 岁开始登台演折子戏,到12 岁时已经成为青衣、花旦、武生、刀马、彩旦兼演的二路演员。《杀狗》、《辛安驿》、《采花赶府》、《坐楼杀惜》、《翠屏山》、《拾玉镯》、《捡柴》、《藏舟》、《双官诰》、《三娘教子》、《花蝴蝶》等,都是她常演的剧目。
1928 年韩俊卿初到天津,在龙泉栈、大昆仑等戏园演出。彼时天津风尚偏爱童伶,故韩的名字不胫而走,为她后来扎根天津打下了基础。此后,她先后到过鲁西北、冀中、辽西、内蒙古以及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等地,影响也日渐扩大。
1929年韩俊卿由于演出频繁,声带过于疲劳,又因生天花,没有条件调养,造成声带病变,发声只有中、低音,高音则沙哑嘶裂,因此,一时无班可入。幸遇梆子演员银达子,将其接入自己所在的郝老成梆子班。银达子引导她扬长避短,改原来多演唱功繁重的青衣戏为专演以做工表演为主的花旦戏,使之在舞台实践中赢得到了观众。但韩俊卿并不甘心放弃青衣行当。她在演出实践中根据自己嗓音变坏之后的实际条件,改变声腔以高亢取胜的传统,专在低回委婉方面下苦功;扬宽音、厚音、中低音之所长,避高音嘶裂之所短,不到非用不可时,绝少使用花腔、高腔,行腔多在中音区,既长于叙事,又适宜抒情。在技巧方面,本工(真声)与背工(假声)结合使用,严格控制气息,对于声音的虚实、轻重、疾缓、收放运用灵活,具有字真、收清、送足、达远的特点。同时,她还向前辈艺人请教四声音韵,学习以字行腔,以腔达意的奥妙所在,使声腔、字音、情绪三者融为一体,得到了同行的首肯。
韩俊卿唱红之后,仍不间断练声、练形、练功。几年工夫,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演员。20 世纪30 年代,在山东一些农村每遇旱年无雨,人们抬上猪、羊、食品到龙王庙乞求龙王降雨时,往往以秋后请韩俊卿“为龙王爷唱大戏”作为许愿条件。
1937 年“七七事变”后,韩俊卿、银达子在天津组班,轮流演出于新天仙、广顺、中华茶园等处。从1946 年开始,久据中华茶园。她先后请京剧界人士马展云、三吉仙、何玉亭以及著名编导陈俊卿等人帮助,从京剧移植并上演《荒山泪》、《锁麟囊》、《孔雀东南飞》、《碧玉簪》等,改造了梆子传统戏《玉堂春》,剔除其中不健康的词句和情绪动作,重新装谱唱腔。上演后,受到观众好评,中华茶园随之兴旺起来。在天津的河北梆子趋于没落、艺人们日渐离散的情况之下,由于韩俊卿、银达子等人团结合作,革新艺术,提高演出质量,一批艺人由此组成了行当齐全的演出团体,使河北梆子在天津有了坚持演出的条件。
1949年韩俊卿参加天津移风剧社,担任主演,带头排演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1952年天津市实验秦腔剧团成立,韩俊卿调入任主演。同年10月,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主演《秦香莲·见皇姑》获一等演员奖。1953年实验秦腔剧团改为国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韩俊卿继续担任主演。她一面坚持演出和授徒传艺,一面投身于戏曲艺术的改革,她同新文艺工作者合作,整理、改编了《打金枝》、《秦香莲》、《三上轿》等剧目。对许多传统剧目,从剧本内容到表现形式,也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改进。由于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为传统所缚,勇于尝试革新,一改青衣行当重唱轻做的旧演法,使演技更臻完美,逐渐自成一家,人称“韩派”。
1953年10月韩俊卿参加全国各界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4年天津市举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韩与银达子联名提交呈请建立戏曲学校的提案,被政府采纳。同年,以《打金枝》、《三上轿》参加天津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一等演员奖。1958年7月,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扩建为河北梆子剧院,韩俊卿被任命为副院长。1960年兼任剧院所属小百花剧团副团长,从此离开舞台,专事教学工作。刘俊英、韩玉花、孙秀兰等著名演员均得其亲传。
1959年韩俊卿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连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文艺工会副主席,天津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连续几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
1966年“文革”期间,韩俊卿遭受迫害而死。1978年10 月被平反。
金香水 本名赵聪云,河北省高阳县博士庄人。1920年4月2 日生人。幼年在家种地,因家贫于16 岁开始在家学演河北梆子,半年后去沈阳随金莲玉、韩起明边学边演。19 岁独立搭班,以正工青衣享名于沈阳、安东、本溪、营口、长春、公主岭等地。1947年由东北到天津,与云笑天合作,演出于中华、庆云、新天仙等戏院。解放后,参加天津移风梆子剧团,担任主要演员兼任团长。1964 年7 月14 日病殁于津。
金香水因学戏较晚,缺乏基本功训练,故在表演技巧方面不够突出,在演出实践中虽能虚心向他人求教,但做戏与身段仍属一般。唯嗓音天赋极佳,演唱时使用本功嗓,声音脆亮、甜美、中气充足,吐字真切,演唱起来流畅动听。尤其是成套唱段,酣畅淋漓,几十句的长段毫无竭蹶之感。在唱技方面,气口掌握得法,板眼分明,颇具功力。她扮相端庄俊美,身材出色,在天津剧坛具有一定号召力。《梁山伯与祝英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蝴蝶杯》、《三娘教子》、《双官诰》等,都是她擅演剧目。1954 年以《蝴蝶杯·投县》一剧参加天津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二等奖。
金香水于1963 年当选为第五届河北区人大代表和第三届河西区政协常委。
孟翠英 河北省安国县高业村人,生于1920 年9 月15 日。13 岁从师齐耀宗,学演河北梆子,出师后专工青衣行当。青年时代即蜚声冀、鲁剧坛。1944 年投身革命工作,参加冀中军区公安局剧团,除主演河北梆子外,也兼演京剧。1949 年调入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担任主要演员。1958年起在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一团任主要演员。1961年因地区行政区划变动的原因,改任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主要演员兼团长,1983年离休。
孟翠英演出经验丰富,尤以声腔优美、嗓音清亮、韵味纯正著称。她容貌俊美,扮相出众。表演朴实,富于激情,擅演《教子》、《打金枝》、《孔雀东南飞》、《秦香莲》、《捡柴》、《芦花记》等传统剧目,同时,她在《南海长城》(饰钟阿婆)、《李双双》(饰李双双)、《芦荡火种》(饰沙奶奶)等许多现代戏里所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彼此迥然有别,为观众所称道。
1954 年河北省举办戏曲会演,孟翠英以《秦香莲》一剧获一等演员奖。1956 年,又以《血泪仇》一剧参加沧州地区戏曲会演,再获一等演员奖。1960 年,她在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一团任主演期间,应长春电影制片厂邀请,主演了故事影片《再生记》,首开河北梆子演员主演故事影片的先河。她在影片中塑造的主人公金香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孟翠英在新中国成立前入党,曾任河北省政协委员、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省分会理事,沧州地区文联主席等职务。
金玉茹 本名韩淑贞,河北省盐山县人,1922 年8 月7 日出生于天津。原系汉族,婚后改为回族。
金幼年曾在贫民学校就读,后因生活所迫,到海光寺火柴厂做童工。八岁时拜师宋玉川,学习河北梆子青衣、老旦,当年即登台表演。此后边学边演。18 岁出嫁后告别舞台,直到天津解放,于1950 年重返剧坛,在益民河北梆子剧社担任主演。1970 年剧团解散,转业到半导体器件厂当工人,1976 年3 月13 日病逝。
金玉茹自幼学戏,从艺经历复杂。她不仅擅演河北梆子传统剧目,而且参加过时装新戏班社的演出活动。在搭班作艺时,她经常反串京剧《钓金龟》、《行路训子》、《哭灵》等剧目。由于她在艺术领域涉猎较广,受姐妹剧种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她在演唱方面较传统的河北梆子多有变化。她的嗓音宽厚、清亮,唱腔以高音区为主,旋律中花腔、长腔较多,听来华丽、抒情。但在某些唱段中,衬字、虚字过多,影响词意的表达和唱段的抒情。她擅演的剧目很多,其中有《大登殿》、《杨八姐游春》、《同根异果》、《白蛇传》、《三娘教子》、《双玉蝉》、《春秋配》等。解放后,她还曾在《小女婿》、《龙马精神》、《煤店新工人》、《红灯记》等许多现代戏中扮演主要角色,影响较大。
金玉茹生前曾任益民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天津市红桥区政协委员、妇联委员等职。
红艳霞 本姓李,乳名丫头,无学名。1923 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出生于天津市三义庄。父亲是装卸工,收入微薄,终年劳碌奔波,也养活不起一家老小。为了给女儿找条活路,在丫头七岁那年把她送给了戏曲艺人王振山之子作童养媳。此后,每天天不亮,她就跟随公爹到墙子河边的野地里练习武功。寒冷的冬天,她只穿一身破洞无数的单衣,手脚冻得裂开一道道血口子,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就是这样,她照旧要坚持练功,不然就得挨打。她的眼泪和血汗没有白流,刚练了一年功就登台演戏了。当时只有八岁的她,先后演过《观阵》、《五雷阵》、《太平城》、《杀府逃国》等许多架子老生戏,在戏班里被人称做八岁红。她10岁的时候,公爹又安排她拜老艺人七阵风为师,学演刀马旦。13 岁再拜郭鸿宾学演武生,没几年的功夫,她文武、生旦,神、鬼、人、猴无所不演。尤其是武生行当,长靠、短打,舞、武、翻、腾,无所不精。《长坂坡》、《界牌关》、《罗成叫关》、《挑滑车》、《四杰村》、《嘉兴府》、《闹天宫》、《十八罗汉斗悟空》、《收姜维》等,她都擅演,可以连演一个月,剧目不重复。
红艳霞演戏,素以勇猛闻名。她演《铁公鸡》,上身穿竹坎,斜露半边膀子,翻打扑跃,快如闪电。她演《战宛城》,穿靠走“虎跳串岔”,“摔锞子”。她演《界牌关》,罗通盘肠大战时,她身穿“漏肚”,在桌子上一连翻30 几个小翻,腾起之后,下岔亮相。当年,她每有演出,常有许多京剧、梆子同行赶去观摩,对她惊人的技艺,赞叹不已。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北梆子日趋衰落,河北梆子艺人遭受严重的歧视,红艳霞以一名女艺人演武生戏,受到的磨难可想而知。1940 年她在华北戏院搭班时已怀孕九个来月,本不能登台,但戏院老板说她不出场戏票卖不出去,非要求她演一出《花蝴蝶》不可。为了戏班里穷苦的兄弟姐妹,她咬着牙答应只演一场,老板却进一步要求一个动作不能减,不然看戏的人不干。这出戏不仅有“卧鱼”、“元宝鼎”等动作,而且还要拧几十个“旋子”,再翻几十个“小翻”,这样苛刻的条件,对于即将临盆的妇女,简直是惨无人道。可是不演又不行。在台上,红艳霞哪里经得住这样折腾,戏没演完,台上已是血迹斑斑。戏一结束,她就晕倒在后台。孩子虽然平安降生了,红艳霞却几乎断送了性命。解放后,红艳霞真正翻了身,她的艺术受到重视,担任了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团长,除主演传统古装戏外,还主演过《血泪仇》、《红松林》、《刘介梅》等一些现代戏。1954年她导演并主演的《血泪仇》参加河北省戏曲会演,获演出一等奖。由于行政区划变动,沧州地区河北梆子剧团一度与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合并,红艳霞被任命为演出队长。1959 年红艳霞被选调到河北省戏剧学校任教。几十年来,她在戏曲教育园地勤耕苦作,用心血浇灌出河北梆子的代代新人。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批会员。
王玉磬 原名陈国贤,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人,1923 年生。6岁开始随河北梆子艺人王文炳学戏,工老生。十几岁即在冀中、鲁北一带演出《下江南》、《胡迪骂阖》等剧。抗日战争爆发后,首途天津,投奔二姐妙灵云(河北梆子花旦演员),被银达子(王庆林)、韩俊卿收留,并同班演出。20世纪40年代初期,因故一度离津辍演。日本投降后,再赴天津投拜银达子为师,深得提携,技艺日渐精进,并更名玉磬改姓王。1953年,参加国营河北梆子剧团。同年冬,随中国人民各界慰问团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慰问演出。1954年参加天津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秦香莲·杀庙》里扮演韩琪,获一等演员奖。1958年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成立,王玉磬与银达子、韩俊卿、金宝环、宝珠钻同为该院一团主要演员。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列席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1979 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被补选为全国剧协理事,1980年至1983 年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1986年调入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任委员,2007年1月病逝。
王玉磬嗓音高亢洪亮,唱法私淑小香水。演唱时,对声音的高低、轻重、虚实、收放控制自如。高亢、刚劲之中寓醇厚的抒情,粗犷、奔放之内不失含蓄纤巧。她演出的《辕门斩子》、《苏武》、《五彩轿》、《赵氏孤儿》、《南北合》、《太白醉写》、《杀庙》等剧目,深为人们所乐道。她与著名琴师郭小亭合作,在《苏武》剧中首次尝试老生行当“反调二六”板(亦称“反梆子”),丰富了老生行当的唱腔板式,受到河北梆子演员和观众的好评。
王玉磬出生于梨园世家,乃父陈栋材,崇庆科班坐科,为河北梆子著名刀马旦演员,有“刀马亮”之称,20 世纪20 年代末因病去世。王玉磬的胞姐王玉钟(妙灵云)、王玉鸣均为河北梆子演员,分别应工花旦和青衣,在天津也享有声望。
金宝环 本名季彩霞,1924 年出生于宝坻县黄庄镇。10 岁起随其父季金亭在梆子、皮黄合演的戏班里学戏。先后拜京剧演员王寿章、金灵仙学演京剧老生、青衣、花旦、刀马旦。14 岁时又师从李志亭学演河北梆子。她戏路宽广,既演花旦、闺门旦、青衣,也演刀马旦或串演小生。因此,深得群众喜爱,红遍京东各地。1937 年“七七事变”后,她主要演出于天津中华茶园等戏院,与银达子、韩俊卿合作多年,为扭转河北梆子在天津逐渐衰落的局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天津解放后,她参与组建国营河北梆子剧团,此后一直担任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1958 年扩大为天津河北梆子剧院)主要演员。除主演许多河北梆子传统剧目外,还在《一贯害人道》、《三世仇》、《四劝》、《王贵与李香香》、《血泪塘》、《西吉滩》、《母亲》、《党的女儿》、《保定外围神八路》等现代戏里扮演主要角色。1952 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她主演的《喜荣归》荣获二等演员奖。1954 年再以《拾玉镯》和《打金枝》(饰公主)参加天津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一等演员奖。
金宝环舞台实践经验丰富。她的表演细腻、含蓄,深刻入微地揭示剧中人内心情绪变化,她的唱很见功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她善于运用声腔变化表现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所演的一些新剧目,与琴师郭小亭合作编谱唱腔,既保留了河北梆子传统特色,又在旋律、韵味方面多有出新,很受观众欢迎。她演出的《万花船》、《喜荣归》、《燕燕》、《梵王宫》、《梁山伯与祝英台》、《金瓶女》、《花田错》、《彩楼记》、《窦娥冤》、《刁刘氏》等剧目,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
金宝环曾于1953 年参加中国人民各界赴朝慰问团,在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6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妇联委员、天津市青联委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艺工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文革”期间遭受迫害,“文革”后获得平反,在河北梆子剧院担任艺术指导。1986 年被聘为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1993年5 月11 日病逝。1958 年成立的天津小百花剧团,头牌旦角刘俊英艺术上得其亲传。
金宝环的父亲季金亭,早年坐科于北京三乐社,为河北梆子老生、青衣演员,人送艺名瞪眼红,与银达子合作多年,在锦州一带很有声誉,解放后在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任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