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学时就离别了家,当父亲因生活困难挈全家离开上海回浙江老家时,让我不能忘怀的就是家中生活的艰难,总不想再给家中添负担增麻烦。所以在寒暑假期间,不愿向家中要路费回家,直到我高中毕业后回家养伤时,才又回到家中。当时,父亲虽有了工作,但已有六个弟妹,一家九口人靠一人工资生活,已十分艰难,我作为大哥,想到家中需要我在经济上帮助解决困难,不能再上大学,只有找工作增加收入,才能为家庭分担一些负担。1948 年我参加银行工作后,工资虽不多,但可以贴补家中一些,以减轻父亲负担。1950 年由于美帝国主义的封锁,父亲又失去了工作,家中生活陷入困境,还又添了一个弟弟,那时我在私营银行工作,每月工资较多,除留下自己的生活费外,尽量支援家中以度难关。到1953 年私营银行合并成公私合营银行时,我的工资较过去减少了一半,把它全部支援家中,家里还是困难重重,经常寅吃卯粮,借外债度日。1954 年我涨了一级工资,仍继续全贴家用,但还是杯水车薪,经常要借钱帮助家中解决临时困难和还债。由于家里弟妹众多,还要上学,一家十来口人生活非常困难,我更不敢再花路费回家,只能书信往来,以解心中牵挂。这几年是家中生活最困难的时期,入不敷出,常借外债勉强糊口。1957 年后较大的弟妹开始参加劳动,家里才稍有喘息机会。1959 年下半年经与家中商量,我才开始积攒回家路费,于1960 年春节第一次回家探亲。看到父母亲辛勤操劳,弟妹们努力劳动和健康成长,心中十分感慨,只是经济仍是十分拮据,体会到父母亲是多么的不容易。回天津后,我仍然将大部分工资收入供给家中,直到1963 年我结婚后,才减少一些。随着弟妹们长大,家里经济情况也逐步得到改善,父母含辛茹苦一生总算有了安慰,多次让我减少汇款,我想到父母的艰辛,还是尽自己的力量赡养父母,以便他们能颐养天年,直至1990 年前后他们相继去世。
鉴于家里弟妹众多,经济困难,为了支持家庭生活,我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婚姻问题,对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我非常拥护,愿意身体力行,所以在30 岁以前没有想过结婚的问题。1960 年回家以后,才开始考虑这一问题。我1963 年结婚,爱人黄静宜是一位教师,结婚时她也已31 岁,我俩选择对象均以品德为重,有不少共同之处。我们都以自己的事业为重,经济上都有家庭负担,赡养父母,生活都比较俭朴实在,思想要求进步,所以比较谈得来。但她是北方人,我是南方人,生活习惯不一样,家庭情况互不了解,有缘千里来相会,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终于走到了一起。结婚也很简单,就在一个星期六傍晚,在银行的会议室里由同志们为我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领导证婚,大家欢聚一堂,就算完婚。婚后,我们仍各以自己的事业为重,在经济上仍各自基本独立,互不干涉双方对家庭的支持,除周日我俩在家相聚外,平日她就住在自己娘家。在夫妻关系上,我们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彼此关怀,取长补短。1966 年生儿子宣朝晖,产后她即绝育,孩子也跟她一起住在姥姥家。直到1974 年她才回自己家住。地震时,我们就在院子里搭防震棚生活,到1984 年后才搬到新分配的住房。共同的生活,更增加了彼此了解,增进感情,长短互补,相互帮助,家务主动承担,经济仍相对独立,当有矛盾时,往往共同商量,尊重对方各取宽容谅解的态度,或者恭敬不如从命,从不争吵,关怀多于指责,宽容多于责备。1988 年她退休后,因腰腿有病,走路困难,行动不便,彼此更是体贴关怀,相互照顾,生活一直比较和谐。儿子小学毕业后就一直住校,大学毕业后自己在北京找工作,后来在北京成家,也是晚婚晚育,现在他们的孩子仍在上小学,一切都由他自己选择和决定,我们也尊重他的意见,他也很关心我们,节假日有时间就来看望我们,平时经常电话问候,关系也很和谐。(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