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滇缅抗战文献的分类整理与编目规则

滇缅抗战文献的分类整理与编目规则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我们地方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就应该以这种一致性为基础,按照文献的表达形态类型,对滇缅抗战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与馆藏编目工作。既然滇缅抗战文献属于特色专题馆藏,滇缅抗战文献数量也与普通文献不可同日而语,那么,我们能不能开发一种针对小型地方文献书库的编目规则呢?

滇缅抗战文献的分类整理与编目规则

搜集整理滇缅抗战文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滇缅抗战文献的便利,方便滇缅抗战研究者查找借阅滇缅抗战文献。因此,滇缅抗战文献的分类整理就应该坚持以读者为本的基本原则,从便利读者借阅和使用的角度开展文献整理和编目。这里就涉及整理和编目的标准问题。根据读者的阅读目的,我们可以把读者的借阅分为认知借阅、研究借阅和休闲借阅。认知借阅就是以了解认识相关历史事实为目的的文献借阅。研究借阅就是指寻求历史真相以支撑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文献借阅。休闲借阅就是以消遣打发时间为目的的文献借阅。在文献使用目的上,写作类型刚好与借阅目的形成一种一致性:纪实文本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了解认识相关历史真相的认知目的,论述文本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说服读者相信作者所揭示阐释的历史真相的目的,虚构文本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消遣打发时间的目的。因此,我们地方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就应该以这种一致性为基础,按照文献的表达形态类型,对滇缅抗战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与馆藏编目工作。

地方文献的馆藏编目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解决图书馆如何集中存放的馆藏问题,一个是解决读者如何查找借阅的问题。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的编目人员一般按照中图分类法给所有文献进行编目,很少注意给予地方文献以特殊关照。在我们看来,中图分类法是按照学科专业知识来编目的,是从图书馆自身建设的角度解决有序存放文献的问题。这是一种针对普通文献的大型书库编目模式,而不是针对地方文献的小型书库编目模式。既然滇缅抗战文献属于特色专题馆藏,滇缅抗战文献数量也与普通文献不可同日而语,那么,我们能不能开发一种针对小型地方文献书库的编目规则呢?我们开发出的这种小型编目规则要求尽可能地有利于读者根据自己的借阅目的来查找寻找文献,而且属于那种最为微观、直接面向读者的编目模式。这种地方文献的小型编目规则可能主要是针对历史专题文献的。由于实物文献是博物馆收藏的主要对象,网络文献是网络展示的所有文献,图书馆均无法进行收藏与整理,因此,我们的小型编目规则只包含图书馆可以收藏和采购的文字文献、图像文献和音像文献。在这里,我想以滇缅抗战文献为例说明这种小型特色馆藏文献的5级制编目规则:

K10地方文献

K10.1实物文献

K10.2文字文献

K10.2.1纪实文献

K10.2.1.1亲历文献

K10.2.1.1.1生活日记

K10.2.1.1.2回忆自传

K10.2.1.1.3访谈实录

K10.2.1.2采访文献

K10.2.1.2.1调查报告

K10.2.1.2.2田野笔记

K10.2.1.2.3新闻报道

K10.2.1.2.4文史散文

K10.2.1.3档案文献

K10.2.1.3.1影印档案

K10.2.1.3.2直录档案

K10.2.1.3.3改编档案

K10.2.1.4综合文献

K10.2.1.4.1不明综合文献

K10.2.1.4.2多样综合文献(www.xing528.com)

K10.2.2论说文献

K10.2.2.1学术论文

K10.2.2.2学位论文

K10.2.2.3学术专著

K10.2.2.4论文集

K10.2.3虚构文献

K10.2.3.1纪实文学

K10.2.3.2抒情文学

K10.2.3.3小说文学

K10.2.3.4影视文学

K10.3图像文献

K10.3.1图片

K10.3.2地图

K10.3.3绘画

K10.3.4图画书

K10.4音像文献

K10.4.1电影胶片

K10.4.2录音磁带

K10.4.3影视光盘

K10.5网络文献

我们姑且把这种小型5级制编目规则叫做地方文献5级编目法。滇缅抗战文献纳入中图分类法的历史地理类,与历史地理类下面的史学理论、世界史、中国史、亚洲史、非洲史、欧洲史、大洋洲史、美洲史、传记、文物考古、风俗习惯和地理并列成为第10个分支。尽管中国史、传记、文物考古、风俗习惯、地理这些类别可能与滇缅抗战文献重合,但是,滇缅抗战文献一般可以单独建设成为一个书库。滇缅抗战文献特色书库与普通社科书库并不在一起。对于某一本书来说,滇缅抗战文献书库并不存在重复问题,读者的查找与借阅并不会受到影响。总之,按照滇缅抗战文献的形态类型拟制的地方文献5级制编目法是一种以内容为基础定位编目特色、以文本为基础考虑集中存放、以读者为基础便利借阅的文献书目组织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