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国家确定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那么,1945年就是抗日战争的历史纪念起点。如果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考察起点,那么,滇缅抗战文献的时间跨度是78年;如果以《滇西抗战文献》搜集的时间范围为考察起点,那么滇缅抗战文献的时间跨度为75年。不论是以哪一个时间节点作为研究起点,历史纪念起点都被包括在内,因而滇缅抗战文献搜集的历史时间范围都可以分为滇缅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前三十年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这样四个时期。
表3-20 滇缅抗战文献的编码数据统计表
续表
续表
滇缅抗战文献的编码数据统计显示,在每一个历史分期内,滇缅抗战文献的生产产量差别很大,解放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文献生产没有中断,每年都有文献生产;滇缅抗战时期和前三十年时期则中间有中断,没有持续生产滇缅抗战文献。在滇缅抗战的8年时期,1937年、1938年和1940年这三个年份的文献产量为0。在建国的29年时期,这一时期共有16个年份(包括1950年、1951年、1955年、1957年、1958年、1960年、1961年、1965年、1966年、1968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4年、1976年、1977年)没有生产滇缅抗战文献。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文献产量迥然不同,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改革开放前的42年间,滇缅抗战文献总共才生产44部(篇),平均每年1部(篇);而在改革开放后36年间,滇缅抗战文献总共生产2000篇(部),平均每年55.56篇(部),年均文献产量几乎是改革开放前的56倍。
表3-21 滇缅抗战文献的关系数据统计表
滇缅抗战文献的关系数据统计显示,滇缅抗战文献生产趋势呈现梯坡形,滇缅抗战、解放战争和前三十年这三个时期的文献生产基本上在年均约1部(篇)的低产量上缓慢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滇缅抗战文献的生产高速发展,文献产量逐步上升,从1979年的1部(篇)到2005年的最高峰244篇(部),然后回落到2014年的116篇(部)。在滇缅抗战文献的生产分期占比上,滇缅抗战、解放战争和前三十年这三个时期总共才生产44部(篇),占所有滇缅抗战文献的2.15%;而改革开放时期生产的文献就达到2000篇(部),占所有滇缅抗战文献的97.85%。总之,滇缅抗战文献的数据统计显示,滇缅抗战的文献生产呈现出先低后高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体现为梯坡形的生产趋势。
图3-27 滇缅抗战文献生产趋势示意图
图3-28 滇缅抗战文献平均产量示意图
图3-29 滇缅抗战文献分期占比示意图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2]孔子:《论语·子路》,梦远书城http://www.my285.com/gdwx/bj/lunyu/13.htm。
[3]司马迁:《史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72页。
[4]曹丕:《典论·论文》,梦远书城http://www.my285.com/sc/shilun/shihua/32.htm。(www.xing528.com)
[5]程靖:《如何提高论文投稿命中率》,《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6]柴静:《看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7]李朱全:《“三亲”史料的由来、特点及撰编》,《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18-121页。
[8]魏国彬:《少数民族电影学的理论建构》,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0页。
[9]吴琼、魏国彬:《历史文献学视野下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91页。
[10]余戈:《1944:松山战役笔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645~646页。
[11]刘霞:《孙春龙:别人追逐梦想,我们追逐死亡》,网易网http://news.163.com/15/0915/07/B3HOJJCM00014AEE.html,2015-09-15.,
[12]周渝:《卫国岁月》,《中国青年报》,2014年12月2日。
[13]卞修跃执行主编:《中缅印战场(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14]杜聿明、宋希濂等:《正面战场·远征印缅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48页。
[15]宗河:《血色聚焦——美军通信兵镜头下的中国远征军》,《文史博览》,2012年,第11期,第5页。
[16]晏伟权、晏欢:《魔迹——日军第18师团作战档案》,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第272页。
[17]章东磬、晏欢、戈叔亚主编:《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9页。
[18]杜聿明:《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远征印缅抗战亲历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14页。
[19]王楚英:《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概述》,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远征印缅抗战亲历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74页。
[20][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21]群体作者除了包括三个人合作署名之外,还包括只署第一作者的姓名、其他作者用“等”来表达的署名情况。
[22]单位作者的合作署名情况主要看第一作者的属性,而不论参与署名的合作单位的属性。如果第一作者是党政单位,那么这篇文献的作者署名就归属于党政单位;如果第一作者是文史单位,那么,这篇文献的作者署名就归属于文史单位。
[23]组织作者的合作署名情况主要看第一作者的属性,而不论参与署名的组织作者的属性。如果第一作者是党政组织,那么这篇文献的作者署名就归属于党政组织;如果第一作者是群团组织,那么,这篇文献的作者署名就归属于群团组织。
[24]周勇:《西南抗战史》,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页。
[25]孙代兴、吴宝璋主编:《云南抗日战争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4页。
[26]杜聿明:《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杜聿明、宋希濂等著:《正面战场·远征印缅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